2017年12月31日目前中国最大知识服务商”得到”(“罗辑思维”)第三场跨年演讲——《2017时间的朋友》在上海开启,也成功落幕。
我照旧准时静坐在屏前听完整场演讲,演讲一如既往的精彩。记得,罗胖2016年跨年演讲有一个热点——黑天鹅。
去年还有黑天鹅“逮”,今年已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是市场竞争玩命的快;今年主题是:
•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
•刚刚进场者,有没有可有找到新的玩法?
•如果我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
焦虑、残酷的问题。晚上,自己就梦到被时代out了。
听时平静,梦中焦虑。潜意识的恐慌,说明自己心力不强大。生活在丛林法则的社会,更需一颗坚韧的心。
心力不够或弱,即使你我手上牌不差,也会把牌打成烂牌,或成死局。2017年12月10日国内知名通信公司一名技术主管欧某在公司跳楼身亡。原因被公司劝退,欧某的要求与公司未达成一致(双方的回购股份价格相差2元)。
我能理解,兢兢业业的干,人到中年被淘汰,要求还不被满足。同时,甚是丢面子。
可这一纵身是抗争?是逃避?留下二个孩子、妻子和四位老人。欧某条件差?二套房;本科北航,硕士南开;华为8年,XX 6年。
面对失业,面对挫折不只是跳楼一条路。其实“我”真没那么重要,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怕日子苦点没啥。
问题终须解决,逃不了。若了断生命或回避,只是将问题/痛苦转嫁、延迟。有命,问题会解决,只是时间长短,方式、角度不同。
年末做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不要盖棺定论。人生不是有光环,不失败才是成功;结局不代表一切,过程是精彩,也是收获。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过法。何况成败是自我设定。
最近读完一本书《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先生是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1925年出生在财主阶层,十多岁遭遇日本侵略,开始随父母逃难;随后参加民间游击队;后进入国民党办二十二中学读书,说是读书其实也是逃难,文中叙述的苦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抗战胜利后,为养活弟妹与父亲,放弃学业从军;内战中被俘,后随国民党撤到台湾;因有被俘经历,生活“白色恐怖”下,导致中年得抑郁症…
读毕,看到是一个一生坎坷、不屈服的“小人物”。王鼎钧先生一生都把自己定义成苟且活着的“小人物”。
现摘取书中二段文字:
那时台湾电台的待遇很低,我调到编撰科以后,资料室添补新手,有一位小姐应征,她听见月薪只有两百二十元,变色而去,临别留言:“苏俄用农奴工奴,你们这里用文奴!”王大空任广播记者,工作表现优异,言谈诙谐有趣,有时却也愤然自语:“中广!你有本事就饿死我!”只有我很满足,薪水加上稿费,我可以把弟弟妹妹零用金增加到每月五十元,一面计划如何迎养寄居台中的父亲。
他们欺我年轻新进,把这样重要的使命交给我这个资历最浅、待遇最低的人,我那时还有大头兵思想,任务分派下来,冒险犯难要去完成,听天由命也要去完成。我背后没有大官,左右没有帮派,袋中没有文凭,脑子里没有天才,每天以“傻小子”的姿态横冲直撞,跻入节目部的“三张王牌”,与王玫、王大空并列。
我犹如见到了一位知足,坚韧、奋斗的人。
回头反省,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贪了点?不停追随胜者/优者学习,忽略自己的心是什么?我曾这样,更悲的是不自知存在这么严重的bug。不停的努力,却是越走越陷。
人事成败,不是某一单因素所决定,有机遇,有环境等诸多因素。佛教中讲,世间一切都是缘缘和合,且每一个缘不具有独自性,即不存在决定一切的唯一因。
如失业,智能时代到来,失业早已经、正在和即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常态”,非个人一因造成。
而我们很多时候处于混沌中看不清自己,很多人并不认识真正的自己,心浮躁,对所追求并没看清楚本质,不知取舍,不会进退。
面对现实,面对强者,首先要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注意不是无所谓失败,不是阿Q精神。
要放下的是欲望,知足。依环境、条件作调整,才不会自怨自艾,或仇恨。若本已是贫/病/失去,心还怨恨、悔,其不是自我雪上加霜?
不放的是勇气与信念,安住心,做好当下时刻。
我一同友,在单位干过很多岗位。当她好不容易学会某岗位,并做出成绩,因种种因缘,甚至是遭嫉妒,被调离。每一次的调换,她不申诉,不抱怨,继续埋头干。现在她又回到重要岗位。她说:“我只求有口饭吃就满足”。
“我愿意像茶,把苦涩都留在心底,散发出来的都是芳香——汪国真“。
我同友与王鼎钧先生,他们降低欲望,磨难当磨练,坚定信念,做好当下。当然王鼎钧先生的苦难更造就他。难苦是增上缘。
能掌控心,心走的是正道,该来的自然会来,属于你的跑不掉。否则,到手的一样会失去,那更痛苦,人有厌恶损失心理。
掌控自心,就是掌握命运,被生活打趴下,也能重新站起来。人的改变是观念的改变,心念又决定行为。修心不是空想,是在生活的点滴中修。
修行需理论支撑,知识必不可少,更重要是与个人现实问题结合不断重复实践。修心理论有各类知识、宗教,各自选择,关键点你有修心的意识否?所选是否正确?
最后送你一个真实故事,你我共勉。
2017年12月去世的五台山的高僧大德梦参老和尚,在他99岁生日接受采访,有这么一段对话:
(背景:因不愿做入藏部队的翻译而入狱,那时梦参老和尚在西藏学佛。)
记者:当时这33年把您关起来的时候,您是靠什么东西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呢?
梦参老和尚: 无所谓,换个环境。我什么损失也没有,我把它当成闭关了。闭关了,长了智慧。自己不折磨自己,遇什么环境,愉愉快快地生活。
生 活 如 一 壶 茶
须 慢 慢 来 品 味
进 屋 坐 下 一 品
抹蓝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