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念亲恩》】
母亲节就要到了,007老大覃杰号召写一封给母亲的信,我很有感触,因为我已经很久很久写过信了,记忆中给母亲写信,还是初中去外地读书期间,写过几封家书,真是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这封给母亲的信,也是我过往的经历。
母亲大人:
自您带我来到这个世间,已43年了。我的记忆里,儿时的画面只剩下一张一张的不连续的图片,我无法清晰地把它们串起来,但这留下的画面片段,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一片清山绿水,一片低矮的瓦房,一片热闹的工地,一群活力四射的水电局职工,这是我能记得的最早的印象。我们那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还记得我们一家三口,在冬天去山上用爬犁(东北专用)打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打了一车柴从山坡上滑下来,我坐在爬犁上,只记得耳边呼呼的风声……后来我走不动了,爸爸拉爬犁,妈妈背着我,天快黑了才到家。那是我能追溯的最早的记忆。
后来我有了弟弟,家里热闹起来,两个人游戏,打闹,我推着那种最简易的三轮自行车带弟弟疯跑,去邻居家,要黏豆包吃,去小伙伴家,自己炒肉,盐放多了,还吃的喷香,那时我还是小学一年级,买肉还要用肉票。
每逢过年,我们都要去姥姥家——沈阳,北方的一座古城,也差不多是最大的城市,每次都带给我惊喜。记得您带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故宫里看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让我这个从大山里出来的小屁孩到处都感受到新奇,有趣。不过沈阳再好,过完年,还是要回家的,回我们在山里的家。不知为什么,家的这种归属感,在我童年时,是那么强烈,回到自己的家,虽然没有了繁华万千,但仍然感到踏实,笃定,自己知道,这才是我的家。
我的记忆中,您没有特意的给我规划道路,学这学那,只是给我订了很多杂志,买了很多我看懂看不懂的书。我四年级时,您就教我去职工图书室学习如何借书,这个习惯至今仍保留着,每到一地,必去图书馆去看一下,买几本心仪的书回来。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封神演义》, 那时很多字都不认识,就跳读过去,居然也看完了,现在我还记得最厉害的“鸿钧老祖”“女娲娘娘”“三霄”,“赵公明”是反派,后来成了财神爷……
再后来,我们搬家到了吉林市,度过一段艰苦的时光。国家改制,抓大放小,迎来一批下岗潮。在这个大潮中,您也从国家干部,变成了下岗职工,那时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家里压力重重。您背负着家庭的种种压力,放下国家干部的面子,做起了小生意。爸爸那时在外地工地,很少能照顾到家里,您靠一己之力,支撑着这个家,支撑着我们兄弟俩,我知道这对您来说是有多难,但是,您仍然挺了过来,让我们读下了高中,读下了大学,一路走来,种种艰辛,外人不知。
我和弟弟逐步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让家里负担少了一点。但此时,你鬓角的头发已然花白,脸上也写上了岁月的痕迹。
时光流逝,我已娶妻生子,因工作繁忙,无法照料孩子,您和爸爸便二话不说过来帮我照顾孩子。本来在退休的年纪,应该颐养天年,享受生活,但为了儿子的发展,为了儿子的将来,您仍然不辞劳苦,照顾着儿子的儿子。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愧疚。我没有拼下一番事业,无法提供条件,让父母自自在在,享受生活的美好,这对我来说,也是警钟,我知道自己仍需努力,为了父母,为了这个家的幸福。
近年来,您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我感到了您年轻时的那股毅力与韧劲,您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母亲,永远对自己有信心,永远相信自己的力量。您的最大的愿望是出一本书,没想到,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发帖子,学习写文章,在“美篇”上居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制作成书,用作留念,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书,但我仍然在您收到书籍的那天,在您的眼里,看到了那种兴奋之光,幸福之光,希望之光!
母亲大人,您的舔犊之情,护犊之情,我终生难忘;您的哺育之恩,养育之恩,我必加倍报答!
在这个母亲节到来之际,儿子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母爱如山涧之水,永远明澈,永不停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