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说说我妈

幽冉旭日
2018年05月08日 11:27


图片


我和我妈的关系几经波折。

经别人提醒,我记起来在我特别小的时候,我妈是一个很凶的人,脾气不好。周围邻居常常逗我说:“你妈是不是母老虎?”我特别认真地承认:“我妈就是个母老虎”。

还记得的就是小时候常常挨打,有一次也不记得是犯了什么错误,晚上在黑乎乎的院子里被爸妈两个人“男女混合双打”,打得屁滚尿流。还有一次是把爸妈交给我“管理”的、名义上属于我的“私房钱”拿出去买了零食,被妈妈发现了,一大早不准我去上学,待在家里挨打。顺着这个挨打思路细细回忆,小时候真的挨过很多打。(抱抱自己)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他们打我的原因,可能一方面是环境使然,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被他们的父母打过来的,同时周围的人教育小孩也都是通过打骂的方式,没有第二种教育方法和案例榜样,所以让他们无论是受承上而下的传统思维惯性,还是左右前后的榜样氛围,信奉的都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打骂来自他们的愤怒,愤怒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无能为力。一是他们对小时候我的调皮表现无能为力,不知道该用什么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也没有时间、精力和耐心去采用其他方法,所以直接上最简单粗暴、立竿见影、收效最快的打骂;二是他们对自己当时的现状无能为力,所以有时候遇到我的调皮撞在枪口上,正好发泄了。

这也导致了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些心理问题:急躁、没有耐心。

我希望这个教育方法能在我这里就此打住,不要沿用到我未来的孩子身上,这或许会很难,但立下文字,努力做到。

我妈的转变很突然,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某个时候,就像在一夜之间,她突然就不再那么频繁地打我骂我了,对我特别的宽容、理解。我们的相处从此以后就比较和谐,以至于让我都忘记了曾经小的时候被我称作“母老虎”的她的所作所为。

印象最深刻的事例就是,过年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相约偷了家里的肉和调料拿到山上自己做野炊、烧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农村,被家长发现了这肯定免不了一顿挨打的。当我们在山坡背后野炊做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从山坡上探出来一个大脑袋盯着我们——居然是我妈!大家撤退躲藏已经来不及了,都吓坏了,一瞬间都安静下来,只能怔怔地、忐忑地盯着我妈,时间停滞几秒之后,我妈居然笑了,这笑让我们更加莫名其妙。接着她却说,你们这群小鬼头,这样做烤不好,要怎样怎样……我们一下子都松了一口气,看来我妈不会“收拾”我们了。那一次,我觉得我妈真是可爱之极了。后来在我读书的很多方面,我妈都很支持我,比周围的一般家庭更加支持和宽容,家里的氛围也和谐了很多。

但是据我听我妈给后面生孩子的邻居讲她的育儿经:孩子小的时候调皮要打,打了才听话,后面长大一点,有了记忆明白事理了就不能打了,打了他要记恨你,就和你不亲了。

哦,原来是怕孩子记恨所以才不打了。

后来的时光,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我妈聊学校里发生的各种趣事,以至于后来在学校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我心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嗯,真有趣,我要记着回家讲给我妈听。初三开始住校,一周回家一次;高中读的寄宿学校,两周回家一次;再到去隔壁城市读大学,半年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和我妈有讲不完的话。

疏远是从大学谈恋爱开始的吧,家里不支持我读书时期谈恋爱,于是我就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和妈妈之间不再是无所不谈。后来参加工作,经历人生的转折,妈妈那些来自农村的生活经验再也无法匹配、处理、指导我现实生活实际,至此和妈妈在心理上越走越远,但依然保留着聊天的习惯。我喜欢“报喜不报忧”,总是在工作之余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打电话给妈妈聊天。而妈妈或许是因为更年期的原因,脾气又开始不太好,时常抱怨,也时常和爸爸吵架,甚至我回家了也没个好脸色。这也让我们的心理距离逐渐疏离。

我和妈妈关系降至冰点是在我结婚那段时间,那时候我才突然发现家里家外的大大小小事情,我妈真的都不操心、也不关心,问她什么问题,她都说我不懂、不知道、不清楚,你问你爸吧。别人家女儿结婚,都是家长忙上忙下张罗得不亦乐乎,结果我结婚就我和我爸俩人在那忙,我妈几乎等同一旁观人儿;别人嫁女儿,婚礼上妈妈都舍不得要哭,结果我婚礼上,我妈却是藏鞋子、抢红包、起哄笑地最起劲那一个,令人怀疑她参加的不是自己女儿的婚礼。

令我不得不感慨,这么多年,我爸把我妈“保护”地真好,什么都不用她操心,家里家外大大小小事情都是我爸一人操持安排,我妈只是那个不用动脑的执行者。而我妈还常常抱怨我爸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以前我挺同情我妈的,后来反过来挺同情我爸。

夫妻的相处模式,虽说互补是一种,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能力、智力、想法等各个方面都均衡平等一些比较好,不能完全说一方主外,一方主内,应该双方都各有主外、主内职责,只是比例可以不同,这样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至于失衡。

我妈再怎么说都是我妈,血缘的联结始终在那里,不论我持什么态度和看法。每次回家离开之前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大包小包的打包给你;每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来心底也会升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慌。

虽然她看起来总是有那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们之间爱的联结却从未消减。要反思改变的是我自己,应该更有耐心地换位思考理解她、关爱她,回报这一生也报答不完的母爱恩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幽冉旭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