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关注者
79,977
被浏览
6,225,895

920 个回答

收藏居然是赞赞的3倍!豆子的心也碎成了8瓣(* ̄︿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给豆子点个赞呀~

全文约9.4k字,篇幅有点长,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的学习类干货回答,希望我的这份认真也能让你们有所收获。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虽然此前我也曾写过不少学习类的文章,但是像这么大的问题也是第一次尝试,为此我也是提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并特意制作了一些配图,只希望能把回答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说到知识体系,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

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识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而我此前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考虑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谓的方法既不能说得太空泛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所以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主要从文科也就是文史类的角度写这篇文章,同时也涵盖了建立各类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至于建立理工类知识体系的方法以及其他技巧,已特邀学习类问题活跃答主,也是我的好朋友 @叶倩倩 @刘畅 来回答:

理工类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技巧请见@叶倩倩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乎

社科类建立知识体系分方法技巧请见@刘畅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乎

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一个目录——————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1.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2.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3.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4.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四.总结



——————我才是正文——————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早些年在腾讯cdc博客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原作者: hsiang),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上面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信息数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吓人。

如果一个人还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收集知识,企图在数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那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

诚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

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的,就是这种“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看书学习不仔细,自以为已经弄懂的知识,一到真实运用时就傻眼了,很多知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用的时候一脸懵逼。

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

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 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

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所谓的“应用场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掌握知识也好,建立体系也罢,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以致用,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建立一套高实用性的知识体系,让你可以随时能从中提取信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以答主个人为例,我学的专业是文学,所以我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就会格外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看别人如何遣词造句,学习他们写文章时的思维与逻辑,读书时也会习惯性地留心各种文学间的相似与差异,这些内容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之后的写作和学习,而我也会及时地把这些经验整理到自己的文史类知识体系中。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纠正完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说完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接下来我将在第二部分谈一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这套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进行实践。

这套方法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简而言之,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务必要明确自己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提醒自己“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我又为什么要建立它?

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愿意学习的部分,并且能让自己更加专业的知识,你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

比如,你是一名学法律的学生,你需要的“知识体系”就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用途就是利用这个“体系”提供法律服务的必要知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假如你在读书或者学习期间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后面链接到古代刑法的演变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没必要了,因为《金瓶梅》中虽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对于你的“体系”而言则是无效信息。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可以帮助你迅速理清脉络,剔除无效信息,不必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内容后, 接下来就是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但要学会理清脉络,更要学会筛选知识。

常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

① 书本:

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最基础的知识框架,另外每本书一般都会有参考资料,这些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只要你细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建立“体系”的内容。

② 课堂:

这里的课堂既包括现实中的上课,也包括网络视频课程,像网易云课堂、中国MOOC等网站都是你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③ 网络: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能找到适合你“知识体系”的内容,这是你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

④ 随时留心生活的点滴:

永远不要把知识累积全部放到主动学习上,有的时候生活当中的一本随手翻翻的书、一页无意中浏览到的网页、一次好友亲人之间的聊天,如果你足够敏感,都可以成为你知识体系中重要知识的来源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这一点是一般“知识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起来最难的部分。

有了前面所说的主题和途径,你就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了,这期间你既可以用手写笔记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管理资源,像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evernote等笔记类软件进行整合,专门建立一些“笔记本”,用你的“知识项目”来命名,然后把你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其他媒体)按照名称,作为笔记归纳进你的知识体系之中。

当然,整合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会发现最初列举的项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没关系,只要你继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并且及时整理即可。(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 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 知乎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我曾在另一篇学习类回答花了很多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费曼技巧”,而这个技巧放到这里依旧合适,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为你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

当你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后,在认真地整理成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你可以选择在网上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写回答写专栏,在豆瓣上写相关的文章……

这时,对于体系里的知识,你不仅懂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 并且用各种方式输出或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种成就感很难被替代的。

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绝对缺少不了及时有效的更新,你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

更新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你要学会及时把握与你的“知识体系”相关的学术动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就答主个人而言,知网、万方、维普、读秀是我经常看的中文数据库,尤其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刊物,里面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扩充更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来源。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谈完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答主想在第三部分着重写一写“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建立。

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三部分,一则是因为对于建立“知识体系”而言思维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二则是因为我的这些经验带有过多的个人读书学习的烙印,不可能像第二部分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而且文史类的东西偏灵活、重积累,没有什么公认一致的标准答案,如果贸然把它拎出来当作回答写在这里,可能就显得主观性太强了,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了解,我在写文学类或者学习类干货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全文的系统性,里面的每一小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家在用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以我写的顺序来,只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即可

上一部分我曾提到过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对于文史类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科目,文学的体系其实更为灵活,文学史读多了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你会发现所有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现,你总能往上找到源头,并由这个源点梳理出一条无比清晰的线,再由这条线添枝散叶,即自成一套体系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死死不放,我接下来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几种构建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算是对前两个部分的补充,私货比较多,只愿能对爱读书的你有所启发。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建立“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是传统中文系及相关文科专业最常用的办法。

就像我在上面所说的那样,所有文学形式及大家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们只要依据这个框架不断填充,读文学史中重点阐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观的体系建立起来。

这个思路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以时间线为经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搭构框架,在这里我推荐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基本涵盖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文学作品,打开就像奏章一样,脉络十分清晰。

另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推荐书目,限于篇幅我在这就不刻意展开写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下相关资料(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想要入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作为业余爱好,有哪些推荐的书籍? - 知乎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那种方法太麻烦,那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举个例子,假如你喜欢知乎的张佳玮,通过他的回答你可以发现他格外喜欢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王小波又反复提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于是再挑这两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继续读下去……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多专业书中的参考资料中找到作者曾经的读书轨迹,如此按图索骥,从而不断扩充你的知识面。

但是,我们在践行这种思路的时候还需格外注意,千万不要无目的、无方向地阅读,要主动地总结不同作家之间的相似性,并且及时补充到前文所说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一种文学类型情有独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大类都可分为若干小类,喜欢那一类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以网络小说为例,倘若你现在喜欢看玄幻升级文,不妨从小白文转到文艺文的路线走,开始看看像《尘缘》《历史的尘埃》《亵渎》《天行健》《悟空传》《英雄志》这类在网文界相对比较文艺的经典作品再按照这条路看看金庸、古龙以及之前更早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阅读视野延伸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系列中,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作品,比如《庄子》中的诸多神话寓言。

而这个循序渐进向上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你的“阅读品味”逐渐提升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共鸣点”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但是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你在读书学习中的所谓“爽点”

这里说的“爽点”覆盖面很广,它既可以是让你生津开胃的美食描写,也可以是那些直击灵魂的细节描写,甚至那些让你血脉喷张的小黄文,都能成为你构建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动力源。

这方面我很佩服知乎大V黄叔叔,他在某个回答(十六岁女生看《金瓶梅》有错吗? - 知乎)中曾直言不讳地说:“ 书里性描写简直是如饥似渴阅读世界名著的第一生产力 。”

是不是第一生产力我不知道,但是黄老师的这个利用“共鸣点”读书的思路是可供我们借鉴的,为此我还曾特地依据他们的阅读经历写了篇推荐的书目回答(小说里都是怎么描述床戏的? - 知乎),仅供大家参考。



四.总结

略累,几乎是对着电脑屏幕码了一天字,想了一下还是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思维上的转变,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以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改变低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纠正了思维上误区,还要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你需要在体系建立之前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之后你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获取知识,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获取知识的来源。

有了来源,还要学会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期间充分利用像有道云笔记这种网络笔记类软件,分门别类,不断补充。

知识的输出和运用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可以用“费曼技巧”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从而获得难以替代的成就感。

有了体系也千万不要墨守成规, 因为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信息,必然会对原来的结构造成影响,这时候你要及时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僵化,而是要打破原来的体系不断对新的事物进行接受

最后,我花了一定的篇章写了建立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四个思路,从文学史、作者、类别、“共鸣点”等角度出点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殊途同归,最终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收藏居然是赞赞的3倍!豆子的心也碎成了8瓣(>﹏<),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给豆子点个赞呀~

@梁豆子 的相关回答:

实习期间你都学到了什么?(有效的实习经验总结)

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可操作性极强的学习方法)

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 知乎(番茄学习法的细节)

梁豆子:对于一个经历过考研的人,你有那些被考生忽视的细节想告诉要考研的人吗?(关于考研)

最近刚弄了我的第一个公众号:豆子陪你读书(ID:douzi163)。
这也是梁豆子童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写字的地方,我将会秉承一直以来的细致与认真,将有料有趣有逗比的书评与故事分享给大家。
公众号福利: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众号回复“电子书”即可收到我总结的“全网精准搜寻各类电子书资源的多种高效方法”。2.回复“书单”即可获得我精心整理的“3000本国内外高分书籍索引”,公众号每周也会更新原创的各类书评、影评、学习方法等。

相较于“个人知识体系”,我更倾向于构建“我的个人认知系统”。

我一直妄图构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全景式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某个专题、某个学科甚至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从“个人实际应用”的角度构建的知识体系,我习惯称之为“个人认知系统”。

在我正式形成“个人认知体系”这个概念之前,我曾做过大量的行业的、学科的、某主题或者某本书的知识体系。

例如:

下图是我整理的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的知识体系

下图是我初学社会心理学时整理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经过我的梳理后很系统,逻辑也很清晰,知识点也很明确。我刚开始对此还很满意,因为我发现这用来应对“应试性”考试和或给他人讲解很有帮助。我能很清晰地讲出完整的体系和来龙去脉。

但是在我随之而来的应用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形式上的完整性和逻辑清晰”,这也许有利于你去讲解,但是这对于个人实际应用并非是最佳的体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对于打牢基础、建立纯知识的体系有很大帮助)。

举个例子,这就像一个搞心理研究的人,理论基础很扎实,但是却不太会做心理咨询或在生活中应用一样。

于是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增强“实用性”。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从“应用”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知识体系,即“所有知识,为我所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做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比如,上学时不去读书就有罪恶感,因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去随便读书(这个例子,可能不爱学习的人感觉不到,再举个例子,工作以后,好像不努力就有罪恶感、焦虑感,所以要去“努力”,但是这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为了减少焦虑而努力,这是形式上的努力)。然后在思维导图、各种知识管理软件流行的年代,我们又去追逐这些东西,好像我们在很努力,但其实我们只是“假装很努力”。就像我用“微信读书”,上面会显示你的读书时间和在朋友中的排名,于是为了刷排名我开始疯狂读书,(我承认这样做最起码比不读书要好)但是这是建立在一个虚构幻想的基础上,相对于我目标明确、计划科学、兴趣盎然的主题阅读来说,这样的读书效果简直太差了。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目标带动,或是兴趣驱动,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切切实实地应用,而不是只是满足你自己“我很努力、我很优秀”的幻想。一些理论扎实但操作很差的人大都有这样幻想。

而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做漂亮的、完善的、形式上的知识体系,就是上述所言的那种虚假的努力,自我感动的努力。所以我开始思考实用性。

实用性的东西必然是围绕你的实际应用展开的,于是我就逐渐形成了这个“个人认知系统”的概念。

建立自己强大的认知系统,就好比学习深厚的内功,基础打好后“拈花摘草,皆可伤人”。

认知系统是内功(例如易筋经),知识体系是系统的武功(例如降龙十八掌),而零碎的知识点是一招一式。

在有了这个认识后,下面来说说建立“个人认知系统”的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我看来,“认知系统”是比“知识体系”更高级一点的东西。说白了,“知识体系”就是一些客观的知识点及知识点构成的结构。而“认知系统”是“思维层面”的体系,简单说,就是“运用知识点”的体系,当然这里面包括了“要被运用的知识体系”。

即,个人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体系。当然这并非是简单相加那么简单。

首先,第一原则是思考你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等一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一个分类。

关于分类:

我的习惯是分成七类,分别是“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及事业”、“通识类”、“生活类”、“休闲类”、“其他”。这基本囊括了“我”的一切,具体分类可以根据自己习惯而定,切记,一切从“实际应用”出发。

这样是不是没有必要做单个专题的知识体系了?

不,单个知识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基础,是练武时扎的马步。只是,我一般除了单独做某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外,我会再将其进行拆解,然后融入到我的“个人认知系统”中,例如上图所说的“整体性学习”,这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会拆解其中与我的学习习惯相符的做法和理念,放入到我的认知系统中。这样,我就即了解了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应用到实际,快速理论转化为应用。

关于系统中的“个人认知”版块

在我看来,“认识自己”是应该最优先关注的问题。人终其一生说到底还是在和自己相处。那些过的怡然自得的人,不论是否富有,都能洒脱自洽,而有些人终生都在自己折磨自己。所以,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个版块。

“人啊,要认识你自己”,但是认识自己往往是最难的。

那么,怎样去构建“个人认知”这个版块呢?

第一是描述,去描述自己,尽量客观地描述,尽量准确的描述,如果你没办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某个特点,那就一遍遍描述,直到你满意为止,描述的越精准,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自己的特点或情况时,不要用“优点”“缺点”这样倾向性特别强的词汇去描述自己,不然你会被无意识的情绪左右。这样你就不会注意到,一些你自以为的缺点其实可以转换为“优点”。最严重的是,你会带着对自身“缺点”先入为主的“敌对”心态,因为你觉得它是不好的,你老想着要“干掉它”“克服它”,这样的想法会给你带来不自知的压力,让你处于对“缺点”的不自知的惶恐、焦虑之中。这往往是人难以与自己和平相处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解构,简单来说,就是去细分。你要把自己拆分成无数个子项目,如下图,我在最开始做自我分析时的解构图(源于保护隐私,不是完整版的):

要注意的是,在解构的过程中,一开始你可能很难精准地做分类和归类,这个时候你就如实记录即可,例如在“不稳定的我”中“间歇性焦虑”中,你可以如实记录“和一起毕业的同学相比,我混得比较惨,这个时候我感到焦虑”,在记录的基础上,你再去提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能更加清晰无比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形成这样的自己的原因,或者是触发自己某种行为的触发情形或触发物。记录的越详细,总结提炼的越多,你便越了解自己。

关于构建具体的“知识体系”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如何构建单独专题的“知识体系”,例如你是学医的怎么构建知识体系;或者你在学习阅读方法,怎么形成知识体系;或者你要应对一场《金融学》的期末考试,要怎样形成知识体系。

既然是体系,那么其关键在于结构,结构的关键在于“联系”和“点”。比如说,体系是城市系统,联系就是道路,点就是每一个建筑物或地点。

对于成熟的学科来说,其实建立体系特别容易,这个体系的中心,即城市的主干线,或者说知识树的树干就是那本入门的课程或书,即《...导论》《...概论》《...大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依照这种基础性的书籍来建立最初的体系,再根据你的研究侧重点来增加相应的枝叶。

例如下图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结构:

每一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你就去想,应该放在你的基础“知识树”的哪个部位。

例如下图是我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个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后加入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知识体系视觉化表示出来,例如画一个“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每次学习新内容,就去你的思维导图上找可以和哪部分进行联系。久而久之,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体系会逐渐庞大而完整。

如果你遇到一个全新的点,不知道该放到原有体系的哪个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是不是这个另一个维度,或另一个逻辑下的知识点,你暂时可以将其画在你的思维导图旁边,不做任何联系,等以后再次遇到相关的,或发现联系时再去处理。

你只要时刻想着每学到一个知识应该怎样和原有系统联系,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你的体系。

而对于不成熟的学科,零碎的知识点来说。你需要学会的,首先是“分类”和“归类”。分类是将一个点无线细化下去,而归类是将很多分散的点归结到一起。锻炼这两种能力,你就能逐渐建立起一个系统。

对于怎样建立联系呢。主要是将知识点分类、归类做好以后,与你头脑中的固有框架或熟悉框架联系。这里的框架就是指你习惯的一种结构,一种顺序。

比如,思维导图要用不同颜色把各块知识进行区分,结合这一特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首诗“赤橙黄绿蓝靛紫,谁持彩练舞当空”,所以我的思维导图一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依照“红橙黄绿蓝黑紫”的颜色进行排列,我用黑色代替靛色,方便区分。这样我就方便记忆。

还有一些复杂的联系、逻辑、框架,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内容太多,足够写一本书了。有兴趣私下交流。

结语:

一定要建立单独知识体系之后,去考虑他的实际应用,然后建立你的“认知系统”。具体怎样提高认知能力,和运用认知能力来应用知识体系,我会在后续进行撰文阐述。

这个回答只是一个粗糙的、框架的、基础的东西,还有很多细节和技巧没有展开讲述,后续遇到适当的问题我再回答,或者我会单独撰文写一下,内容确实太多了 ,望各位谅解。

。。。。。。。。。。。。。。。。。这是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