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叶嘉莹?

怎样评价叶嘉莹对诗词作出的贡献?
关注者
1,362
被浏览
957,12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不敢妄自评价。但是最近有几点感受,难以忘怀,故来写写。


之前翻看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时注意到一段话:

(此处写不同于冯正中有执着的热情、晏殊有圆融的观照,而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害、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有的人悲哀,就对于世界都痛恨了,都抱悲观了,也有的人盲目地享乐了。可是,有一些个有修养的人,有情操的人,他们虽然认识了人生的可悲慨的一面。但是,他们也仍然能够看到人世之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自其美好者而观之,天地之间有不少美好的事物。


这样一段话所传达的信息似乎在其它地方也总能看到,称不上惊艳,虽然有些道理,但翻过也就忘记了,以前看书时对这段话完全没有印象,大概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回却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这句话我现在非常地认同,之前看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一篇文章《 黄磊:生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反面》等都看到过相似的观点,从而使曾经作为一名悲观消极主义者的我,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具体可见曾写过的一篇文章: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但前半句我却还不大明白,怎样才算“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呢?想要进一步了解顾随先生说这话时更多的信息,但一直搜寻不得,期间反倒看了好些叶先生的新闻报道与采访视频,于是越来越被先生一生所经受的遭遇与磨难所震撼,也对先生93岁高龄、从事古典诗词教育70余载的精神深深敬佩,同时逐渐意识到再多的文字补充都是无力的,真正为这段话做了注释的,或许就是先生的一生吧。


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17岁丧母;不算幸福的婚姻;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去世,原本可以开始安度晚年,却遭此变故,悲恸地写下《哭女诗》其一:“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读完此诗,脑海里就冒出红楼梦里写香菱的那句“平生遭际实堪伤”,唏嘘不已。)


过去顾随先生说过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我当时并没有过深的体悟,历经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参悟。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说:“在叶嘉莹的《迦陵论诗丛稿》中,她谈及了自己治学中‘为己’与‘为人’的问题。我以为这是把握她学术生涯的线索。她钟情于诗词艺术,偏于主观的感受,在神异的境界中体验自我,于是便获得了‘为己’的快慰。而当意识到这种快慰生成的缘故,便有使命感与传承的自觉,想将古文化中有生命的东西普及于社会,这便是‘为人’的内涵。

《文化大观园》栏目里叶先生说自己讲诗词时,很少说起王国维那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曾经看先生的课或书,沉迷于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兴发感动”的理论,那般神采飞扬、思维敏捷,也使我从未注意到先生曾遭受那么多的苦难。


如今有了了解,再看前面那段话,对叶嘉莹先生满满的都是敬佩。也重新反思自己一直喜欢诗词的原因,似乎只是因为平仄韵律文字的美妙非常,兼之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能从诗词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景或触动内心的情感,当然都是很好的,但此时我却有另一个念想:希望以后读诗词时,能想到叶先生及其带着使命感做自己的“事业”的一生,在“兴发感动”之余能对自己的修养操守多那么一点点的反思,若有一丝进益便可宽慰了。



最后附上,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墙上叶嘉莹先生自己写的一首词:


《踏莎行》
—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一些相关资源及信息:


1、B站上公开课系列:南开、台大的课程、《人间词话七讲》;《鲁豫有约》20160304期叶嘉莹92岁“穿裙子的士”和20161005期“唤起诗词的生命”;《读书》和《文化大观园》栏目等等。


2、南开大学最近三场“北宋词系列讲座”:10月16日19:00晏欧词之评赏——谈北宋晏欧词对南唐冯李词的继承与转化;10月21日19:00对柳永词毁誉之平议;10月28日19:00从弱德之美谈苏辛词的评赏。(目前只剩最后一场了,对于想一睹叶先生的风采,且时间地点方便的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需要提前抢票)


3、2016年10月出版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喜马拉雅有叶先生的讲诵版,简直惊喜万分。

【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讲诵版)】在线收听_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