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内都知道巴菲特的大名,他那顿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公益午餐也常有人不惜重金拍下,当面去请教股神的投资秘诀。但股神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简单得都不像秘诀。对于股票,他一再强调: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要么就说,投资人要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能跟风。原来,投资的最高境界没有秘密可言,就是恪守常识。
我们明明知道股票中“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常识,但实际上想做的却是“高价买进,更高价卖出。”我们明明了解一个具有价值的公司股票,却因为不甘“低增长”的速度,不愿长期持有。大道至简,道理有时候真的很简单,是我们自己想复杂了。比如早睡早起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有益身心的道理,谁都懂,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包括我自己,都没能长期坚持。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听信旁门左道、小道消息,对正儿八经的常识却容易忽略。我常听亲戚朋友说一些孤魂野鬼之类的故事,过程都描述得很形象、很逼真,我以为大家只是当做谈资,随便说说,但实际上很多人其实真的相信。我们判断事物所依据的常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奏效。
日本有个寿司之神,叫小野二郎,现在都92岁了,据说是“用生命在做寿司”的人。想要吃他亲手做的寿司,至少要提前1个月预约,用餐15分钟,人均花费3万日元(人民币约1800)左右。我之前一直把他拿出来说事儿,主要是说明专注的力量。可是最近听节目,据说在厨师圈内,敬佩老爷子敬业精神的居多,但对他的寿司却不敢多做评价。为啥?因为根据常识,一个人的味觉细胞在90多岁时已经死了一半了,通常一个厨师的最高水平也是在40岁到50岁之间,这时经验丰富、体力充沛。而一个90多岁的老人就算再敬业,也很难做出特别美味的食物了。说实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容易相信一个神化般的故事,而不太承认根据常识推理出来的惨淡现实。
平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做法是反常识的。比如我们明明知道“与人为善”的待人准则,但大多数人都是“趾高气扬”,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李笑来举过一个例子,说他和一个美女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朋友就问他,你真的是第一次来?他说,是啊,不是你今天带我来的吗?朋友又问,那为啥餐厅这么多人,服务员只对你一个人态度好?(她的潜台词是,我是美女,一般美女都会有先天的社交优势,服务员应该对我好才是。)李笑来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你们都没有对服务员微笑。多简单明了的常识,你做到过吗?
正确的道理,正确的思想其实很难传播,谎言与谬误却很容易横行其道。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时代,很多内容根本没办法验证真假,我们只能依据常识判断。但恪守常识其实很难,难的不是常识不好理解,难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时时践行。就像“早睡早起”这句过好日常生活的常识,大家都懂,但我就问你难不难?
但凡我给周围的朋友分享一点常识性的想法,大家都觉得很对,但随后就给我打上鸡汤的标签,因为对他们的生活起不到什么作用。前段时间我看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说实话,全篇都很像鸡汤,你能说查理芒格总结的人生经验没用?我其实也不喜欢“鸡汤”,但常识有时看起来就像是一碗鸡汤,道理很简单,难的是能在生活中时时践行。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常识也是一把剑,能在生活中挥舞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