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书笔记”的 第 5 篇
文章257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如果“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那是因为什么?
因为机遇不好、选择不同、努力的方式不对,遇到这个问题似乎用这三个归纳总结一下也是不错的答案。
然而,古典老师为了解开这个疑问 ,用了五年,写了一本书来回答。
要低水平的勤奋和高水平的勤奋区别在哪?我看,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了。
高手用持续、深入、系统的思考把答案打透到底层,平庸者用三两句无法具体指导生活归纳当做答卷。
这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谁想花的时间多、谁想的更深入。
而是高手们都知道,如何在这个“信息/知识泛滥时代”做到更少但是更好,他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用古典的话说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我这么说其实也太过片面,这本书里所阐述的成为高手的技术,在我眼中是一套关于“个人发展的哲学和技法”它也完全可以用来回答以下同类问题:
机会太多抓不住
选择太多很茫然
知识太多学不完
问题太多搞不定
《跃迁》不仅告诉读者高手的认知(第1/2章),还介绍了成为高手的技术(第3/4/5章)。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这个时代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所以要把信息和记忆外包交给电脑,大脑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力。
反思:人人都知道二八法则,知道可以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重点。但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把“外包”始终作为一种思维决策方式,在生活各个情境下去应用。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资源越是丰富、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打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专注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有一张美国棒球手泰德·威廉斯的海报,海报的棒球手正准备挥杆,旁边是许多列有数字的棒球,巴菲特介绍这是对他投资理念影响极大的一个人。他在棒球界的地位一点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泰德在其影响深远的教科书《击打的科学》中提出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甜蜜区是指集中概率较高,适合于把球打到合适区域的击球区)。
正如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指投资高价值、可迭代、有护城河的公司。
头部
真正的高手想方设法进入头部,只做头部,哪怕是从小头部逐步到大头部,因为头部才有可能占据各种优势,能够形成跃迁式的发展。
幂律分布
社会中无处不在幂律分布,这个规则在现实社会中有普遍的发现,可以看书中具体的例证。只要 你相信幂律分布,就应该想尽办法,抓住重点持续的专注,确保自己能进入到幂律分布中的头部。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古典在梳理介绍了五种非常经典的学习法:
功利学习法
如今一二三四手知识泛滥,全部都学根本学不完。高手在意更高的“认知效率”也就是重视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去学习。因为,成人学习在满足三种条件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联机学习者
用答案换答案,不断的开放自己(和不同的人联机,进行社交式学习),通过“学习--理解--分享”,这个非常小但是快速的迭代循环,打磨自己的知识体系,快速实现知识跃迁。
终身提问者
以问题为中心式的学习,用问题树代替知识树,我们终究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细想,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知识IPO
input aquestion 输入问题--problem solving 解决问题--out put 输出产品,这是检验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方式,把解决传递出去才能兑换成价值,从而不断的遇到问题换取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升维
升级维度,解决很多无解问题的好方法。
如果开车的时候加油门,这是改变系统内的状态,是在第一序改变;如果换挡提速,这是对于动力运作系统的改变,是改变模式,在第二序改变。所以如果当前的解决办法无效,可能是还处在系统内(第一序),必须要通过升级到系统外(第二序)新的维度来解决。
控制点
书中关于控制点的描述对我的思维翻新作用最大,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加强对一个事情的把控力。文章中关于NBA球队如何拆解实现总冠军的思路给我了非常大的“掌控路径”启发:
冠军目标拆解:
总冠军——进入季后赛——常规赛进前八——常规赛赢50场——哪些一定赢/哪些保留实力——多进攻远投和上篮,多防守对方的远投和上篮——创造更接近篮筐无人防守的得分点—等。
整套分析让目标实现的每一步都变得可控,似乎和SMART分析有些相似的部分,但控制点这个概念的出现,无形中提供了一条指定目标的可寻的线索,串起了一条更加有的依照的脉络。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文章的最后一个章节写了很多关于人性、心法层面的现代思考。难以转述,只可自己细细琢磨。有一点特别重要,古典说“在今天,人与人在知识获得上是公平的,眼界的差距会反馈到心智上,这个决定因素就是视野开放”
引用十分打动我的文章最后一段来结束这篇读书笔记:
人类经历了这么多认知升级、科学革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用越来越多的方式,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我们一层又一层地找寻十五背后的规律、规律背后的系统、系统背后的真理。打开到最后,却惊奇地发现,那里有一些我们在幼儿园就学到过的东西:开放、专注、迟钝、有趣、简单、善良、可激怒。
关联阅读
读书笔记:成甲《好好学习》-上
读书笔记:成甲《好好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