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参加了一场MBA同学聚会。
一位妈妈感叹道:“最近陪着女儿学习文言文,我从未感受到文言文如此美好,表达简练又准确,文字优美,为什么我上学时没觉得呢!”
另一位同学安慰道:“你那时的心智还不能体会到个中美好。”
这么一说,也解开了我的很多心结。随着不断的学习,发现很多问题慢慢可以看通透了,却不免懊悔曾经的“蠢钝”。其实,那时的心智可能并不成熟,没有经验和认知的积累,一些道理很难体会。
但我们身边从来不缺那些学习更轻松,想问题更明白的人,说到底,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上的领先,还是会铸就差异。之前学习李笑来的得到专栏,后来读《把时间当做朋友》,以及一些育儿达人的公众号,里面提到很多学习方法,迫不及待地分享于你,无论是引导孩子,还是用在自身现在的学习上,希望都能有所助力。
零散摘录,夹杂着小咪的碎碎念,
多少会有些散乱,望海涵。
最重要的,莫过于勤奋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要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小咪碎碎念:
之前有句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的地步。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般不是智商,而是勤奋的程度。
小时候看不上那些学习特别用功的同学,觉得他们不够聪明。后来发现身边的一些“学霸”既聪明又勤奋,懊恼不已。因为一点点“小聪明”,就放弃了“勤奋”,这才是最愚蠢的吧!
保持“内驱力”,才能走好学习的路
培养孩子兴趣的正确做法: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小咪碎碎念:
几天前,我的生涯咨询师告诉我,影响内驱力的三个要素是“赋予更大的意义”、“自主性”、“专精”。回头再看笑来老师上面这段话,才明白应该先在自己可能做得好的事情上开始培养学习兴趣,获得认可,提高自信,做到“专精”,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即使“辛苦”,也不会“痛苦”。
学习的方法论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读教科书,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
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熟练的阅读理解能治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了解学习的进程: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
只要有时间就去读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如果想检验自己对一个知识点有没有理解透了,可以试着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
当我们想给别人讲明白一个知识点,是对我们自身知识储备的全方位整合,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是检验自己学习一些新事物特别有用的办法。
而锻炼这种“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演讲和写作。
小咪碎碎念:
大家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至今还记得高三班主任说的一句话:“书本要越读越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总结吸收,把不懂的再学一遍,再总结吸收,如此往复,直到全部掌握。
谢谢你看完
这就是王小咪
祝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