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水兔儿 该账号已冻结
2017年10月20日 14:37

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水兔儿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最近这两周在复盘笑来老师的书,看几遍都感觉不够,决定要反复看。最开始因为想听几位老师的知识大通关到上海去听了得到的讲座,顺便玩了一趟迪士尼,后来回到北京又碰巧赶上笑来老师的公开演讲赶紧付费报名,听后很激动很兴奋,亲眼所见这两次讲座看到大家从全国各地聚到一个地方,借用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相信我,你并不孤单。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聚到一起呢?我想是大家秉信要成为终生成长的人。说起来很神奇,现在整个社群目前已经有四十多个班级,几千个小伙伴,每周相互点评写作,从彼此了解到抱团进步,即使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007战友。

书里笑来老师说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大多数人大脑的“操作系统”高中以后就没有更新过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在进步中迷失,手里有了些钱的中国人比如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包括我从手机苹果四换到现在的苹果七,一出新机就跑去换,却从来不懂得三十岁前最重要的事是应该去更新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想想真是无知。

据统计,中国人一年平均阅读量是0.7本书,而别的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约50多本,连印度的数字都高于中国。也许从城市基础建设上看中国是超过这些国家,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也能找出问题,中国虽然高楼林立但社区图书馆极少。而就是我知道的加拿大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基本能够满足你要看的种类,没有的可以在网页申请市级图书馆送到这个社区图书馆或者你开车去有这本书的图书馆借,就近还书即可。对比加拿大,我们中国大多数城市没有社区图书馆,而只有一个市级和省级图书馆,如果住得远无论从借阅到还书都是不太方便的,但从图书馆建筑数量和配套服务可以看出我们的读者需求和配套供应相比别的国家都是有差距的。

当然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有许多的途径,比如电子书、亚马逊书籍。好消息是中国的纸质书籍的价格在世界上都偏低,不像加拿大的书都很贵。所以在中国人人可以有机会畅游在书的海洋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理解新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

其实不断更新“操作系统”要做的不仅仅是读书,想想如果你读一本书后,留下干干净净的书,恕我直言你并没有读懂。懂一个概念需要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取决于你的理解速度。甚至可以说理解速度等于你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其实就是理解能力经过长期训练理解事物更快的人,外界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最近读罗马历史看到罗马人的精神,其中有一点各种学习,只要是能拿为己用的就学。举个例子:罗马人学习迦太基人的航海技术,在西西里内战中罗马人捞了一架迦太基人的沉船后开始拆了船学习造船的技术,之后从来没有在海上打过仗的罗马人硬是将海战打成了陆战,罗马人不仅把船造出来了,还研究迦太基人的海上战术,创造了一个铁钩板。当迦太基的船平行于罗马人的船准备攻击的时候罗马人将铁钩板往对方船上一搭,铁钩板的钩子固定好,罗马人就涌上铁板冲向敌人的船,最终罗马人在没有海上作战经验下赢得了西西里战役。后来不断学习的罗马人由于掌握了铸铁的技术,还将船头装上了铁头,直接扎入敌人的船身,真是扎心了老铁,在第二次双方交战时候,罗马人最终将迦太基打败,为自己后续形成帝国打下了基础。因为这个民族善于不断学习并且将习得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罗马帝国的灿烂文化才会在今天还令人敬仰。

看看罗马人的精神,回头再来看咱们读书的目的其实就是要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真正的读书是需要最少读两遍的,自己通过思索才会有所进步,人类的大脑对于任何新事物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浅入深过程。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为了去写作,将一本书很快地读完,而且是断断续续地读完,都是不利于理解的。后来我边看书边写写画画,如果是电子书也会打开印象笔记去写几句想法。有时候写想法也不能说自己真的懂了,还需要交流,举例子就是一个很好检验的办法,但是初期对于没有太多积累的人来说,举例子往往会误导别人,所以一开始还是就一个点说明白说清楚,举例子不恰当容易造成自己和别人的理解有所偏差。

所以相对于读得多更重要的是理解的恰到好处。

怎么样才能理解得恰到好处呢?

1、搞清楚所有的概念。

因为习惯性地拒绝思考,就分不清楚一些概念的区别。比如不懂得区分“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之间区别的人,只顾着胡乱骂对方,全然不顾及逻辑。不懂区分“学习”和“学习”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有博士学位就瞧不起中专的人,另外可能因为自己的中专学位而憎恨博士学位的人。这些都是基于概念不清而无意义的争吵,所以为了避免首先要搞清楚所有的概念,就像上学时候做的题目,概念不清楚,做再多题目都没有,反倒是概念清晰了,问题都解决了。

2、非黑即白。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比如玩游戏是否破坏了人们的沟通?人们可能会说看现实的情况是的,那么因果关系成立。其实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因果关系的其实理解错误。的确有些人因为游戏玩得太多,导致不与他人沟通,但另一些人即使不玩游戏也不会与他人沟通, 就算玩游戏是沟通被破坏的原因,也不见得是唯一的。比如,某个人白天丢了工作,回家之后有气却不愿意告诉家人,于是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玩游戏,这时,“不沟通”的表面原因是“玩游戏”,而深层次原因是“失业的烦恼”。既然玩游戏不见得是沟通被破坏的唯一理由,那它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所以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多维度,想不明白的不要怕麻烦就归结为因果关系,长期以往会造成自己看问题局限片面。

3、自证预言。

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引用笑来老师举过的一个例子。莫顿教授用银行挤兑的例子说明了自证预言的作用机理:一家银行本来运作得很正常,但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这家银行要倒闭”的流言。流言越传越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有人为防意外而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绪蔓延,并且变得愈加真实,更多的人冲进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终,挤兑发生了,银行真的倒闭了。”有时候心里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敌人。不要因为坊间流传的话去动摇自己,凡是经过思考得来的,就坚信并且实践下去。

总结

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开始习惯性地主动思考,更新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用上面的一些方法区分因果关系背后的多重因素,从多个角度去打造自己的缜密思维。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该账号已冻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