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三个月后,你会为现在刻意练习的自己感动

麦子 麦子没熟
2017年03月06日 22:56

大家可能都知道「刻意练习」的概念,可静下来一想,就像知道其他知识一样,一拿到自己身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


图片


最后,总是会变成「听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要怎么办呢?


我始终相信,不要把困难轻易做类似「没天赋」「没毅力」这种简单归因,而要尝试找到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所以,本人设计了一套刻意练习的心法,并发起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刻意练习项目。


这个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把一个知识掌握」


不过,我定义的「掌握」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成为可以改变自己思维和行动的工具。


著名营销人李叫兽曾在「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一文中回应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看的书、得到的信息都差不多,可人与人的认知能力却差别那么大?


他给出的学习方法有三条: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新知识后,停下来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能不能强迫自己举出5个例子


思考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能不能强迫自己想出工作或生活中的3个应用场景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上面的三条如何当成信息来听听,顶多只能成为一种知识。如果想真的掌握,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还需进行刻意练习。


1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首先,需要对于练习设置难度等级。


上面的第三条「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有点难度。因为,这个练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存量再做,才有效果。


而前面两条——联系和用法,有点像打造知识树的过程,是实现第三条的基础。


这样看来,第一和第二条就相比第三条更为简单,只不过我们平时缺乏对这种思维的训练。


因此,区分了难度等级后,我们就可以做出选择,当然是先从基础的两条入手练习啦。


其次,具体如何操作呢?


这便是我们第一期的刻意练习项目了。具体玩法如下:


每周一到周五,每天先花5分钟学完当天的刘润商学院内容。(我会免费请大家读这个付费专栏)


基于当天的核心概念,花15分钟刻意举出5个例子,不能举文章中已经有的。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让新信息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联系(收敛),形成知识树。


再花10分钟举出3个应用场景,也不能是文章中的。这一步的目的是探索知识在不同维度上的使用方式(发散),拓展可能性。


前两步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写下来!然后发在群里共享。


2

示范一下正确的刻意练习姿势


为了更加形象,我以某一天的练习做个示范:


第一步,先阅读当天的学习材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步,找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联系,举出5个例子。


我当时就想到了金字塔原理、Google的OKR、王健林的小目标等。


第三步,思考新知识可能的其他3个应用场景。


我当时就想到可以把这个方法用于我的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和读书计划中。


第四步,写出来发在群里共享。


这是我当时发在社群里的作业:


图片


看了上面的示范是不是压力有点大?


其实,我建议大家一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不一定按照上面的模板来。哪怕刚开始一天只能写一条也行,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这么练习三个月,我们的知识小树一定会越长越壮。如果进展顺利,三个月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第三点的练习了(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3

最后再啰嗦两点


在小伙伴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大家不太能分清楚举例子(联系)应用场景的区别,搞不清楚自己灵光乍现的想法到底是例子还是应用。


我稍微做个解释:


举例子的本质是找到新知识和你过去学过的旧知识的联系。


比如,这个新概念到底跟我过去听过的什么故事、例子、道理、成语、生活经验……相关呢?


这个过程是用新知激活旧知的过程,让新知嫁接到你本身积累的知识树上,让它变得有根有基,不至于成为碎片化知识流失掉。


应用场景的本质是发掘新知识更多的使用方式。


就是说,这个知识除了用在这篇文章的这种场景下,还能用在什么场合呢?


比如,有一次任务,文章说古迪逊定理是用在管理中,那就想:它能用在恋爱关系中吗?能用在亲子教育中吗?


如果举例子做的是知识的收敛,那应用场景做的就是知识的发散


如果举例子是回忆你过去的经验;则应用场景就是面向未来,你想怎么使用这个新知(有可能是超越你过去经验的新的想象)。


最后,作为一个自律、严肃的学习社群,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规矩。


连续5天(即5个工作日)不写作业,我会做退群处理,且无法二次申请进入第一期练习。


因为既然愿意参与,就是想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如果只是来看看别人的,只不过是在本身碎片化信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负担。


因此,为了不耽误大家时间,我会使用系统赋予我的踢人权力(当然,我希望永远不使用它),重新找人。


我期待,大家能共同进步。寻找小伙伴一起参与,也是我给自己找的一个不逃避、不拖延的理由。So…


I hope you can join us.



想申请进入第一期刻意练习训练营的小伙伴,请加微信 shi6113 为好友,私信「刻意练习」即可。第一期仅招募20人,不认同以上理念的请慎入。此练习的思路是受李叫兽启发,欲知详情,请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麦子没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