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永澄:如何从0开始搭建一个自我管理小系统?

易仁永澄©️ 永澄做自己
2017年02月10日 22:00

图片



图片

和一个爱搞系统的老朋友志鹏,在年目标的群聊中激发了灵感,他给自己搭建了个焦虑处理机制,并且给了实践结果:

图片

说实话,这样的朋友就得多要几个,会学习、搞系统、够兄弟、创业还特别牛!越聊越开心,他又扔了个截屏出来,并且好大的题目:个人终身知识管理系统编程指南。我立刻动用小无相功,把这张图认真地看了看:

图片

一看不得了啊,各种高级货:TheBrain,号称一张图吃掉你的大脑的工具;Workflow,一看就是效能控的首选;Ulysses和MarkEditor的组合,不仅仅想搞知识还想搞知识结构性输出;还有DayOne,那是要把一天的生活全部收下啊!

嗯,野心不小!但是,我还是提出了管理者首要问题:你做这个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常看我推送的伙伴,你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吧,这就是PORT模型的第一个词!)志鹏要打造的这个系统我看不出目的,如果目的都不清楚,那工具体系究竟如何打造呢?

图片

你看,如果系统的目的不清,工具体系怎么可能搭建起来呢?即便真的凑出工具体系来,真的能实现目的么?从志鹏的图上,我是找不到答案的。于是,我给他了一个套路:

图片

这个套路,就是上面那个金字塔结构中给的自上而下的流程(第四步稍有偏差), 这是系统化的核心流程,无论你做大系统还是小系统,套路都是一样的!

前几天,我在文章《如何梳理自己的能力并实现盈利》中提过:我最厉害的能力就是系统化能力,而这套能力的核心也是上述金字塔的四步流程,至少值一万块,都送给你吧!


图片

为什么要用系统来做自我管理,因为效果最好、效率最高!来看个具体实例吧。比如说灵感管理,之前都是:脑子出现了个想法,随手一记、立刻开始或者是就忘记了,导致我要不找不到灵感、要不就随意启动新项目,非常影响主要的业务。那如果把灵感管理变成一个系统,该怎么做呢?

直接按套路来,先谈目的。目的就是你做某事的意图,或者说你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对我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目的的呈现方式是无序列表。比如说灵感管理对我来说的目的是:

• 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性

• 将所有的灵感统一存储

• 灵感统一管理,定期孵化,根据业务进展开展新活动

• 更好地聚焦自己的精力

你看,作为思考三大库:灵感/问题/思考库之一的灵感库,目的已经非常清楚了。这里给你一条高阶应用方法,目的写完后,你要给自己打分,话术如下:“当看到这个目的的时候,会非常心动并想立刻开始做,那就打10分,否则就是0分,你会为自己打几分?”如果平均分低于9分,这件事就不要做了。

目的搞定之后,一定要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时不时检查一下。要知道后续做的一切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耗

接下来就是业务流程了,业务流程的规划是个能力。首先,你必须要有思路,又谈到思路了,思路得多么重要啊!(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思路,看以前的文章);其次,要对思路进行层级展开,这里就需要结构化、流程化、模块化的能力了;最后,你还要把流程中的关键点找出来。来看看我的灵感管理流程:

图片

你看,首先我的思路就是:收、存、孵化、归档四步法,然后每一步里都有相应的流程,由于这个系统非常简单,所以我把工具也写到流程里了。此外,由于我有若干系统支撑,所以系统之间可以互相调用,比如说第三步中项目立项,直接就对接到“项目化”系统了。多建立些小系统,就会产生lollapalooza效应。

第三步是工具体系,也就是说如何把最合适的工具放在相应的流程上。如果能看懂这一步,你就能明白工具控(通常指贬义)和控工具两者之间的差别,工具控通常在不知道目的和流程下瞎搞工具,而控工具目的性极强、效率自然也会很高

关于工具体系,由于不同的业务流程对应的工具不一样,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只是提出几个原则:

• 自动化:能用机器取代的,就不要用人力;

• 可跑通:在人工没有走两遍之前,不要用机器取代;

• 流程化:重复出现操作的一定要流程化;

• 高效化:永远不要排斥英文版、需要编程的工具,尤其是一些搞文科和艺术的女生。

最后一步是机制、规则、应用规范的创建。一个懂管理的人又要拉升到体系上来看,还要降至细节。一个系统必须要内部所有环节运转通畅,才可能让整个系统发挥作用。来看看我的几个例子:

图片

(灵感管理系统中的原则)

图片

(公众号文章防丢的整理方法)

你看,这个步骤中可能的文件形态很多:流程图、各类清单、原则说明、备份说明等等。你做做就知道了。

至此,一个系统就打造好了。这是个套路,所有的系统都是这么构建的,只不过有的复杂、有的简单罢了。可以High了~


图片

关于系统,是一个深坑,一旦进来很难出去。你会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无比的爽快,同时也会遇到卡壳时候的郁闷。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系统,我给出这几年的经验和建议:

首先。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这句话不仅仅是我的Slogan,更是解决若干问题的关键,千万不要上来就想搞个庞大的系统,我给你看看我的个人成长8.2版本之前的样子:

图片

你看,核心还是GROW模型,脑袋上是Mindmanager,左手Doit.im、右手Wiz,这就是整个体系最初始的样子。你觉得像你心里那高大上的永澄老师的流程图么?之后又不断进化成了这样:

图片

要知道,就上图的样子,我已经开设了做自己的CEO的第三期课程,当时收费是3000元/人。所以,重要的是开始做,而不是去想憋个大招,永远不要怕慢,就怕你憋大招最后把自己憋死。你知道么,憋大招的人有个最可怕的坑,他会欺骗自己说:“我就是因为要憋大招,所以才没有做呢,我要是做,肯定比你做得好,然后,我就看不起你,哼,一辈子都看不起你!小拳头锤锤锤你胸口”,最后,骗骗骗,把自己骗死。

其次,打造系统一定要关注目的,时刻记着这一点!如果你是略微高级一点的读者,请去百度搜:管理效果公式,这是我写的关于管理的底层表征,你会发现,如果管理有效,必须要做好效果评估和反馈。那么,拿到打造系统这件事情上来看,你要时刻关注,这个系统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要自嗨,我们搞系统为了帮助自己实现目的,如果忘记初心,那就蠢了。

第三,系统是个黑盒子,它只关注输入和输出。想象着系统是一个计算器,你并不知道计算器里面是什么样的,你只需要管按键(输入)和屏幕上的计算结果(输出)就好了。最终一个系统是否能够顺利搭建完成,只需要验证一下不同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就好了。比如说我的灵感管理系统,输入端我只关心是否有灵感产生,产生了就输入到系统,而输出端考虑的是是否可以输出高价值成果、可变现的产品包,其他的就都不用管了。只要这一点能实现,那这个系统就让它自动运转就好了。

最后,人生是个大系统,不要着急让它立刻见效。查理芒格讲过Lollapalooza效应,就是叠加放大效应。很多时候做一个系统并不见得有什么效果,甚至它耗费了你很多心力,如果因此就放弃,并且评论说:“这玩意没有用!”,那就锁定了自己的发展可能性了。系统真正爆发作用,是在若干系统建立和打通的过程中,那种突然之间顺畅的感觉、那种整个效率都飙涨的快感、那种整个生活因此而不断优化的幸福感,才会真正出现。

看看我的例子,在执行端,我最早建立了:习惯管理系统,又接连做了时间开销记录和分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日计划管理系统,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累啊,很想放弃,但是当价值管理系统出现时,所有都打通到一起了,我觉得我要飞了,并且我的生活也真正地起飞了。

再看第二个例子,在认知端,我最早建立的是模型库,目前攒了121个模型,然后又建立了概念库、信念库,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这玩意有什么用?可是就是在流程库构建起来的时候,发现之前积累的所有库,都在流程库中用上了!太幸福啦!

所以,你要明白人生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先拥有几个小系统,并且是关键的小系统,这样它们才能联通,既然如此,那着什么急?慢慢来,持续做,静待爆发就可以了(不过,建议还是找导师指导,否则,你积累的都是边缘系统,那就醉了,一辈子也不见得爆发。让导师帮你找到关键系统吧!)

图片

今天,我要说说后宫团已经开始实践搭建小系统这件事了,看一下我的在行负责人风雨阳光,她已经写了4篇文章了:

图片

我正在带着她做电脑的文件管理系统构建这个事情,她的小系统已经正在成型。风雨阳光很棒,她把我告诉她的每个步骤、每一步操作都完成了,并且还记录了自己过去、现在的对比,串联了无数经验,甚至把我博客上2013年的文章都翻出来了。我估计再有3天左右的时间,这个系统就可以完成。也就是用了7天的时间,自己再也不会受文件管理干扰之苦了。扫码去阅读吧。

图片

所以,请后宫团的伙伴,一个任务来了:请自行选择一个小系统,按照上面的说明开始构建吧,并争取在一周内完成,输出一个系统和至少一篇文章。我会选出10名优秀伙伴,开始下一轮次的玩法。今天周末,你可以试试看啊~

昨天的最佳互动奖送给从头越15和安吉拉跳舞,一个送来了缠师的大论,我真的是很受启发,另外一位把我想说的都说了,神奇。所以,二位可以拿着本文的截图,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全力以赴为你解答的。

最后,祝我的伙伴们元宵佳节快乐!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永澄做自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