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我为什么想尽办法把自己程序化?

罗嘉多 罗嘉多
2017年10月20日 12:38


这是罗嘉多第82篇原创文章



图片


开启生活尽量程序化的我,今天岔开了程序单干犯了糊涂。所以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今天的我,会变成今天的我呢?

就有了这篇文章。




平时早上起床后,操作顺序一气呵成:

刷牙,同时煮一壶热水换好茶叶,

压腿,

出来泡茶,

敷面膜,

晒衣服,

回复紧急信息,

喝茶,

吃早餐,

洗脸擦脸,

开始工作。


死宅几日没出门,昨晚出门竟然想吃油条,跑到店里被拒告知明早才有,馋着今日一起床想着得吃个油条才行。睁眼打开电脑花半小时处理比较紧急的事情,看了一下时间——

“这个时间想要下楼买油条就不能敷面膜了!” 


嗯,那就下楼吧!换了衣服洗脸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时,我就在严肃思考一个问题——

“刚刚我到底刷牙了没?”

大脑搜索几遍想都想不起来,突然想到——摸一下牙刷,是干的!嗯,开刷!


一个早上因为没有按照之前的设定顺序来,忙乱很多,虽然吃上了油条,过程中忘记了刷牙,忘记了煮水,忘记了晒衣服。


目前生活中每天的洗澡列好顺序,也是因为之前总是会有,在用泡沫搓头发时突然停下动作——想起 5 分钟前,操作过同样的动作的情况。懊恼多次,后面直接把洗澡的流程定下来:


洗面奶,沐浴露,洗发水。


后来,再也没遇过在浴室突然停下来,想半天到底刚刚有没有按过洗发水的时刻了。


以前总嫌弃大人们做事刻板太规矩,灵活一点都很难做到,比如爷爷一定要洗完澡才能吃晚饭。暗暗发誓长大不要成为这样的大人。没想到我在脑容量空间这一步,跳下了这个巨大的陷阱中。


观察摸索,找流程,固化流程,为的是提高效率把多出的时间给其它更多的空间


在整个流程中,做面膜开始并不是刚需,只是有时候你需要长期的习惯,来巩固自己对生活维持的信心。变成一种习惯时,大脑不需要用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消耗,去思考,去挣扎。比如每天要想:

“今天我要不要做面膜?”

然后,又要用脑细胞去想:

“上次是什么时候?”,

“今天为什么要做?”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


列好流程之后,很自然地,不用多想就去干了。习惯成自然去执行,比每天突发奇想出一个新想法去干,效率要高太多,持续做下去的信心也会增加不少


在Barbara Oakley博士的《Learn how to learn》这本书也有类似言论,里面讲到高效学习的高频小套路是这样的:

“创造出概念组块——透过跳跃式思考,

把个别资讯集合成有意义的概念。

把资讯整理成许多组块,

可以让大脑的运作更有效率。

形成了观念或概念组块之后,

你就不需要记住种种琐碎细节;

你掌握了中心思想

——那个组块

——就够了。”


这段话让我来理解,就是一旦你固定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需要做的事情,排好顺序,甚至可以用 If 语句来执行:

当出现 A 情况的时候,执行步骤 1;

出现 B 情况的时候,执行步骤2。


固化流程之后,每次执行下一步是不需要大脑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的。为什么要节省这部分脑力?因为每一步的执行脑部活动复杂都能让你惊讶,所以要是能够帮大脑节省这样的时间精力,人干事情也会清爽利索很多。最重要的是,你的执行力加强了,一件事情可以持续做很久。


很多人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半途而废,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只有一个目标,并没有拆分成很多小目标。毕竟生活中总有太多意外,设定场景A,能够一直保持A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总是比自律的大。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列好分叉可能性的下一步


比如:

要是持续A情况,我就继续背单词50个;

要是出现B情况,我就背10个;

要是出现C情况,今天停止执行一天,明天继续。


据我对自己劣根性的观察,三分钟热度的计划都是因为有一个目标后开始执行,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就搁浅了,就再也没有勇气重新开始。人很多时候要对自己解释为什么会比对别人解释为什么更重要。要是提前给自己打个招呼,暂时搁浅的计划重新拾起就没有那么尴尬,因为毕竟在我的计划之中啊!


你看大人们为了解释一件事情,总能找出看起来很正当的理由来支持。


“啊,为什么要开始理解以前就讨厌的大人了~”

“因为我也在成为一个讨厌的大人的路上啊!”


想想就悲伤。这可能就是标题的答案之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点击文章上方关注“罗嘉多”!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罗嘉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