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根据得到上张凯的课程整理。张凯是得到《每天听本书》的撰稿人,工作内容就是把一本书的水分挤掉,把其中的精髓和干货提取出来,整理成浅显易懂、别人一听就明白的口语化文稿。而且,他很年轻,短时间内总结出一套阅读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这套快速阅读方法,可以平均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三四十万字的书。
他提到,快速阅读并不像我们平时说的那么神秘,它是个只要掌握方法就很快能学会的技能。而且,如果你想写文章,想做演讲,想在公司做演说,或是平时单纯聊天,你也会发现这套技能会很有效地提高你表达的质量和效果。如果你是一个脑力工作者,这项技能还会帮你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因为这些心法都是相通的。
那获得快速阅读的基本方法呢?课程共分四节。
第一节,讲正确的阅读心态应该是怎么样的,以及有效的阅读步骤应该是什么。
第二节,讲在正式进入阅读之前,如何认识一本书,如何选择对的书。
第三节,讲快速阅读一本书的通用方法和技巧。
第四节,讲如何精读一本书并且有效消化吸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知识资产”。
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心态的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主要有三点。
1、要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
一般我们会认为书中内容都是精华,写书的人都比自己厉害。其实不然,有些书可能就是为了凑字数,有些书的内容可能现在已不适用,还有些书内容本身就不行。所以,觉得书中好的,收下,不好的,果断扔掉,不用留恋,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不用对着一本书死磕。所以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是提升阅读速度的一个关键。
2、有的书只需要速读即可
有些书速读一遍,知道大意,就可以表示把这本书读完了。比如有些书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话,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说了几十页;有些是你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去看看的,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投入。
3、速读也是精读前的一个环节
那如果你遇到一本好书,决定要细细读了,但在之前你还是需要先快速浏览一遍。快速阅读的原理,不是说单位时间内你能看更多的字,而是单位时间内看的字更少,但是抓要点地去看。
而且,快速浏览的必要性在于,一则可以帮你建立一个地图,能降低你理解这本书的难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是,快速浏览一遍能激发出你的问题和好奇心。这样就不容易读书走神甚至想睡觉。
所以,速读只是阅读中的一个环节。读书按步骤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读三遍。
第一遍,为评测阶段,即一本书的主题,看口碑,确定自己是不是要花时间在上面。这是从一本书的价值角度来看,视野要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
第二遍,速读阶段,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这是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走的就离书近了一些。
第三遍,精读阶段,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最后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进入书中,从小处着手来阅读。
听起来是要读三遍,好像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其实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之前说了阅读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第一个步骤:评测,即如何选择一本书,目的是确定这本书值不值得看。这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说这本书本身是不是有价值,本身是不是一本好书。第二个,是说一本书是不是适合你。
这里提供一套比较保险的办法。
首先,看主题。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封面介绍,序言部分就能获得基本信息。特别是序言,在里面他们会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做一个综述,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好的帮你了解这本书。
其次,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文案中会把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列出来,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自己正感兴趣的,这里面当然也会包括作者的信息,看看作者有什么样的背景,他是不是这个领域里资深研究者,作者靠谱了,书自然也不会差。
再次,看看目录部分。通过目录可以直观地看到作者要讨论的内容和结构,这也是你后面阅读的时候需要反复看的地方。它就像你穿过一片丛林时不能丢掉的地图。
最后,也是最方便最主要的办法,就是看评论。上网搜一搜关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 有价值的评论,会提供关于这本书的额外信息,能把这本书还原到它本来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给出哪里好或是哪里不好的论证。
比如,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大背景下写出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同类书目中的地位是啥样的,其他书是啥样的,这本书有啥特别的地方。再比如书的作者所持的观点有没有和他对立的存在,一些读者因为看的书很多,往往能做出高水准的判断,他们还能推荐关于这本书的延伸阅读,这就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也有一些短评论很有价值,可能写的很精妙,可能提出的问题正好激发了你的好奇心,你想去书中一探究竟,这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总之,这个评测的过程不但可以帮我们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预先判断,还能激发出我们的问题和好奇心,让我们带着问题去书里探寻答案。这有点像一个蓄力的过程,蓄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发觉你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那后面精读的时候,你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在读,会增加很多趣味性。有了这根筋后,就不至于漫无目的地看书了,看一会就看不下去的问题就解决了。
那到了速读阶段了,如何做呢?速读,其实就是找关键信息。
我们很多人的阅读习惯是一开始就一行一行地开始读,但刚拿到一本书,不能这么开始,不然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在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很难进行下去。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先浏览一遍,目的迅速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框架,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搞清楚重点在哪里。这就要求你要强制性的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你可能会说,了解一本书的框架我知道,但是我的速度就是起不来,其实这是因为你总是会忘掉快速浏览的目的,你可能总想在快速浏览的时候追求理解。
语意单元推进法
那怎么用快进的方式看书呢?在这里分享一个方法,称作“语意单元推进法”。就是好几段话共同构成了一个意思。
熟悉写作的人都知道,在写非虚构类的文章时,总要先列个大纲,一个大纲包含很多条想要说的事和想要表达的观点,每一件想说的事,每一个想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就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
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在开始快速阅读的时候,也按照语意单元来理解就好了,有时候一段话就构成一个语意单元,有时候十几页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这个时候就以这个为单位进行快速地推进,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到细节中去。
以逛超市来举例,比如超市里分为很多个区域,卖电器的,卖零食的,卖化妆品的,第一次逛的时候就是把这个区域分清楚就好,不要一头就扎到细分品牌中去。当你按区域分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大型的超市虽然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但是也很好辨识,你下次要去买东西的时候,直直的走到那个区域就好。
那语意单元要怎么找呢?
第一点,注意那些关键词的位置。
比如一段话的第一句话或是最后一句话,大多数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放在第一句。还要注意那些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比如“但是”、“然而”、“不过”等等,这些词的后面经常会跟着一段话的中心句。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对名词和动词要格外的敏感,因为把这些词抓住了,一个中心句的主语和谓语经常就能一把抓住了,一段话的中心意思也就常常一目了然了。
第二点,一边快速阅读刚才说的这些重点部分,一边在脑海中勾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证明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在看的过程中脑海中要同时有两个声音在运作,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你的,这些问题要一直问,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杂乱无章的细节论述里去了。
如果你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书。
你可能觉得,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能记住书里讲了些啥吗?记不住没关系。虽然里面的细节还不知道,但是大的脉络已经清晰了,这本书主要讲了些啥,怎么布局的,哪里是重点,哪里可以省略,哪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个章节,每一章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最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这些基本的问题,在这一遍快速阅读的时候都可以解决掉。
这个过程就像你坐着直升机飞过一片丛林,看过去之后,大的地貌特征你已经清楚了,手里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再走起来就方便多了。
通过概念找重点
说到这,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快速浏览,以语意为单位为快速推进的目的其实就是在找东西,找啥呢?找重点。
速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寻找这三类重点:
第一类是,你不认识的新概念。比如作者用了一个新的词解释了一种大家经常见到但是叫不出名字的现象,你第一次见到,比如什么是贝叶斯判断更新方程,递弱代偿,黑天鹅,决策金字塔……,在书中作者围绕这个概念给出了一个解释,这就属于重点之一。方法论也可以划分到新概念里,比如在书里作者分享了一个技巧,你以前不会,那这个技巧对你来说也属于新概念。
第二类是,你不够重视的旧概念。作者把一个你认识的概念的重要性提升了一个高度。之前你可能经常遇见这个概念,但是没有重视,重视起来后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第三类是等待替换的概念。即给我们常见的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释。
所以,读书其实就是个概念游戏——在脑海中建立新概念或是把已有的概念舍弃。这三种类别分好之后,就会发现书里的重点就很好辨认了,咱们在浏览的时候把这三类信息找出来就可以了。有了这个找三类信息的目标之后,至少就不会打瞌睡了。 而且,不管是一本书的知识体系,还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都可以通过概念连接起来,我们认知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概念的更新、替换完成的。
当完成了快速阅读这个步骤,这时就要选择是不是要进行第三遍的精读。很多书都没有精读的必要,第一遍和第二遍浏览完就可以过了。
很多人读书后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看完书脑子里只留下一团模模糊糊的概念,不能漂亮利落地说出来。其实这不是因为我们表达能力不行,这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有效阅读。
什么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的定义就是能记住、能输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读过的东西才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而精读细读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带着输出的想法去进行的。
那么首先,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个目标感,既然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就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任由作者牵着走,要假设看后就要给别人讲讲这本书里写了些啥,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启发的,哪些东西特别有意思。这样带有目的阅读就是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的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理解和互动。第二个是把内容记住和输出。
理解和互动
先说第一个,怎样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互动。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完认为好的部分之后,做笔记,写感想。这其实就是让新知识和自己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互动,把原来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信息,就会一下就想起来以前在哪里看过的。用这个方法积累下去,它会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可能越来越快,长期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特别有想法的人了。
记住和输出
输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写作,一种是口语表达。写作要求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强一点,逻辑思维能力高一点。而口语表达要求故事性、画面感高一点。输出一段内容会变成一件能给我们带来巨大帮助的事。比如你本来可能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很模糊的,但是现在你要写这个主题的东西,做一次分享,这种强制性的输出会让你思路变得很清晰。在做分享的时候,你自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以教为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
要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要学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写稿: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写稿的作用不单单是把你知道的呈现出来,写作这个动作本身也是一个帮助你思考的过程,写作是个慢过程,它会启动你大脑的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就是所谓的慢思考,你是有意识地、有逻辑地在调动大脑中的资源,这时候你的想法自然会更深,输出的东西自然会更有料,这就是写稿带来的好处。
好了,张凯的内容就是以上。总结下,他讲了从如何选书到快速阅读、有效阅读的全部过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遍,绕着书去看。看介绍、看评价,视野要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的对一本书的主题和价值作出一个初步的整体性判断。
第二遍,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这时候走的就离书近了一些,这就要用到快速阅读的技巧了。
第三遍,进入到书中,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琢磨,和它互动,最后把感想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有效阅读,长期的做这样的积累,你会对信息越来越敏感。
最后,快速阅读,并不是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博览群书,它是读书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对一本书作出价值判断和寻找要点的必要步骤,而且,快速阅读和有效的精读是不冲突的,它是精读前的一个步骤。掌握了这套方法,它在以后带给你的效益是超乎想象的。
去实践吧。
相关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