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技法讲座(序)

高运达 运达的脚步
2017年03月06日 06:44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其父是唐太宗时的文学馆学士褚亮,和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是好友兼同僚。故而自幼即勤奋好学的褚遂良受到虞、欧的极大影响,精通书艺,博涉文史,为一时之才俊。

相传,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曾对魏征叹曰:“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颇懂书法,于是举荐褚遂良:“褚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马上召见褚遂良,一见之下,大为叹服,封为侍书。

魏征言中所说王逸少即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世称“书圣”。唐太宗为其作传,称赞其书法“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贞观初年,唐太宗用无数金帛访求王羲之墨迹,得三千纸之多,真伪混杂莫能辨,于是令褚遂良鉴定,褚遂良“细论出处,无一舛误”。可见他不仅是卓越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鉴赏家。

贞观十五年(641),褚遂良任谏议大夫。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所出奏章政论对国事多有补益。贞观二十三年,受唐太宗遗诏,与长孙无忌等重臣共同辅佐太子。太宗哀册及太子登基诏书均为褚遂良手书。

太子即位,是为唐高宗。褚遂良被封为河增郡公,世称“褚河南”。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把笏板置于殿阶之上,叩头直至流血,高呼:“陛下,臣归还此笏,请让我回乡!“唐高宗大怒,命人把他拖出。褚遂良最终被贬,先是潭州,接着贬到桂州,后来又被贬到爱州(今越南境内)。他曾上书申述自己无罪,可是不被采纳。最终这位耿介不屈的名臣、才华绝代的书法大家在边地抑郁而卒,享年63岁。

  褚遂良性格倔强且天分极高,于书法艺术尽全力而为之,取得了万世景的成就,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座高峰。褚遂良书法初学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强调骨力,落笔劲健,极具独创性。继欧、虞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楷书丰美流畅,变化多姿,隶意甚浓,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怀瓘《书断》论其书曰:“铅华绰约,甚有馀态。”“美人婵娟,似不任罗绮。”褚遂良书法风格不只是秀美一面,劲炼疏瘦才是其最大特点。他的早期碑刻如《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等,骨力劲峭、法度严整,可以见得多具欧体法度。中后期作品用笔外拓取姿,而中掩有法,一笔一画皆有千钧之力。容纳汉隶,吸收二王之法,合以自己之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貌。褚遂良书法空灵飞动,点画间妙趣横生,多从王羲之书法脱化而来。因当时宫中所收藏的王羲之书法都由他鉴定,皇帝又喜以虞世南、褚遂良等临摹的羲之名帖赏赐大臣,长期摩挲临仿,自然融会贯通。所以,人谓之: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变化万千,一本右军。刘熙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的独特地位。

  褚遂良书《阴符经》,世传大字本与小字本两种,小字为刻本,小楷,刻徽五年所书,以越州石氏本为佳。

大字本为墨迹纸本,楷书,书写年月不详。世称《大字阴符经》(图1),楷书96行,共461字。此帖原为叶恭绰(1881-1968,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旧藏,后传与其侄子叶公超(1904-1981,外交家、书法家)。现由叶公超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博物馆。

图片

(图1

  有专家认为此帖可能非褚遂良所书,争议不断。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带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结构以扁方为主,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由此也能窥见隶书的笔意。此帖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撇捺开张,波折起伏,巧于变化。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比较接近于褚遂良晚期书法《雁塔圣教序》。由于是墨迹本,其转折萦带的运笔方向明白无遗,纤微处清晰可辨,能较好地体现褚书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虽然后世对其真伪还没定文化 ,但就作品而言,无碍其作为一流楷帖名垂后世,也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该帖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且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对欣赏、研究和学习褚遂良书法至关重要,临写此帖为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中国书法的发展,先秦以后有两个新的高峰:晋与唐。晋人崇尚韵趣,潇洒自然,格调甚高。唐人重视法度,规矩森严,笔力千钧。褚遂良之书于欧、虞、隋碑中力求法度。他的早期作品《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等结体方整,自家面貌尚未强烈呈现。后期碑刻尤其是《雁塔圣教序》等,把晋人的韵趣和《兰亭》的笔法融入端正严格的楷体中,在朴茂中加入华丽,在刚劲中渗入遒媚,最终集众家之所长,形成其特有的风貌。对褚遂良的书法,历来评价极高,他上继欧虞,下开颜、柳,是唐代书法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大字阴符经》的书体,比起唐初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甚至和褚遂良的另一楷书杰作《雁塔圣教序》相比,显得较为灵活多变,点画粗细变化较大,顾盼生姿,有行书笔意,所以有论者称其为行楷。我们认为,此帖虽有部分笔画间的牵丝连带,但其字字独立,行列整齐,笔画清楚,认定为正楷是没有问题的。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特点极为鲜明,其主笔长横大多向上拱起,显示出较强的弹性。略短的横画则入笔很轻,运笔行进中逐渐加重,显得很轻灵,但又不失力度,如“三”“其”“生”等字。

  其竖画起笔特点很明显,侧锋入纸,笔尖稍偏向左,行笔中变为中锋用笔。帖中部分左侧竖画和回锋撇的上端,常出现S形笔迹,如“藏”“郎”“以”等字,这映现了褚体调锋铺毫的动笔特性。其实这种形迹在褚之前早已有之,王羲之《兰亭序》中就不乏其例,只是在《大字阴符经》中出现得更多更有规律罢了。S形落笔方法,能使笔势连贯畅顺,有承上笔而来,接下笔而去的流畅感,但又不是行书,实际上是牵丝的一种。这是运笔轨迹的表现,有灵活生动的意味,这种褚书特有的形状,褚书《雁塔圣教序》中即有不少,而在本帖中更为夸张。

  从整体看,《大字阴符经》的撇画一般都写得很轻盈,如“天”“人”“合”字的撇画,起笔往往向下,至下边时稍稍加重,同时明显有个弯曲的角度,向左下方撇出,笔画虽粗细变化较大但力度不减。其捺画特点鲜明,虽然不同的字的捺画起笔有不同的变化,有轻有重,有粗有细,但最后都是重重按笔,一波三折,有明显的隶意,厚重而含蓄,力度十足,显示了极高的书写功力,如“之”“能”“人”。从中可体会其古雅的情调,同时也可窥见褚书的渊源所在。

  学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字阴符经》不只外形妍美,更是风神高雅,学褚者当深入分析其笔画的内在质感,方可形神兼得。要避免片面追求飘逸多姿的外形而忽略了高古的神韵,否则便是貌合而神离,落入下乘。

  2、《大字阴符经》笔法多变,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锋兼具,所以显得骨力洞达而又妩媚多姿。故学褚者要在运笔上多做分析,深入体会,在学好褚体的同时大大提高用笔技巧。

  3、《大字阴符经》变化多端。此帖相同的字较多,作者在书写时极注意变化,点画长短轻重依势而定,随前后左右的不同而改变写法。

  4、《大字阴符经》书写较为随意,笔势多露,许多笔画起收处尤为明显,如果在这些地方一味追求或夸大,可能会导致浮滑柔靡,初学者当慎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运达的脚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