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

易仁永澄 幸福进化俱乐部
2016年08月19日 15:59

图片

〇、引言

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这句话我在无数场合都曾说过,比如:

  • 在撬动我价值讲财商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 要求学员按照训练营规范操作时,说过这句话

  • 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说过这句话


每次在合适场合包装着说出来的时候,总能迎来无数的赞美声:“哇,说的太厉害了……”然后,就没有了!所以,想想看,我还是把这句话背后的原理大约说说清楚,帮助俱乐部的成员们建立弹性标准的思维方式吧。

一、什么是标准

既然谈的是标准问题,就必须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标准?从各大标准化的资料中找到官方规范所定义的“标准”一词,大约概念是近似的:

  • 国家标准GB/T 3935.1—83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 《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很多人会愣住,这些看着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就不懂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把里面的核心概念抽离出来,找到以下要素:

  • 标准是一种统一规定。既然是规定,越是权威机构的规定其价值越高;

  • 标准是有基础的。它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

  • 标准是需要发布的。通常发布的机构都是一些公认的机构,发布的方式也都是文件形态。

  • 标准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

  • 标准是有一定结构的。它包含规则、导则、特殊值得说明。


任何一个知识管理者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从定义入手,理解了定义,就可以有效地展开整个体系(这个道理我在习惯原理的文章中提到过,需要的伙伴请前往学习)。虽然,我通过这些定义已经可以了解标准的意义所在,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主题,好像还有点远,我通过一个例子来讲给大家听听吧。(再重申一下,如果可以直接理解定义,就不要通过例子理解,因为例子是二手信息,是衍生信息,即便便于理解,但是也偏离本质了。)

二、为什么我的课上,我总是先谈目标?

和很多老师不同,无论是分享会还是具体的收费课,在开始之前我都要先谈目标,很多人认为谈目标显得课程很生硬,但是我从来不这么想,一开始谈目标是有极高价值的!来看看这个例子:

经常见到一些老师(尤其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老师)上课时从来不说目标,而是将营销用语直接套用在课程里。比如说,营销的时候可以说:“掌握一个工具,就掌握整个XX体系”,然后上课的时候,自己也是这么说:“今天,我要教大家通过这个工具掌握XXXX体系”。


可能这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当年,我也是这样的,期待通过一己之力帮助学员掌握我所掌握的所有内容),可是,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原因很简单:不同标准的背后对应着不同程度的付出。课程的导向是低付出的,但是却在一开始提高了学员的收益标准,最终的结果就是:好评度大幅度下降,即便你讲的东西再好也没有用。我的产品体系已经日渐丰富:分享会、短训营、长训营、初阶课、高阶课(做自己的CEO收费为12800元/人)、个人教练(每年9800元)……如果说,所有的产品形态最终都要让学员达到掌握的标准,那得投入多少啊!所以,我总是在一开始就表明本次活动的标准,让我们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同一个范围内来共同达到最佳收益(这就是定义中的原话)。

图片

我常用的学习标准有以下几种:

  1. 知晓。这个层次的要求最低,只需要知晓世界上存在着这样的一件事就好了。可能只需要投入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链接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为了让学员知道“一个人的状态很重要”这个知识点,我只需要给他一个视频的地址就足够了。

  2. 理解。理解要比了解更难一些,这需要让知识点和学员直接达成共同的词义,所以这里最常用的就是EAT成人学习模式,用体验带动认知、用认知带动理解。目前,互联网上绝大多数微课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的,微课也分为两大类:最终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收获上,也就是讲完之后得到了几个要点;更高层次的是得到一个综合的体系,比如说习惯养成中的TMBRT模型,同样是一个小时的微课,价值量是完全不同的。

  3. 使用。使用的难度又高了一点,对于一个体系来说,达成理解的标准讲故事就可以完成,可是做到使用,难度陡然上升,我听过的无数微课中,很多老师根本就无法帮助学员上升到使用这个层面。这是拼积累的部分,要知道“让自己感动并且让他人感动的经验”并不一定能够“让别人使用的经验”,没有投机取巧的部分,即便是提供工具也是有差别的。看我提供的海比特的工具,融汇了4年的实践经验、2年的教练话术技能在其中,所以整个海比特训练营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4. 应用。第三个层次和第四个层次之间是本质的区别,使用的关键评价指标是次数,而应用的评价指标就是有效性了。这个难度陡然增高了!如果我们提供的产品是让学员达到应用的层面,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时长就要扩展至少10倍以上,作为老师来说,培训和指导技能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增加教练技能。

  5. 评估。这个阶段已经可以达到导师状态了,对于一个综合的方法论来说(至少有5个阶段或者流程的),至少要通过3个月以上的刻意训练才能大约达到这样的阶段。而现在的商业培训类吧,基本上就不管这个点了,没有教育体系支撑这个标准是无法达成的。

  6. 创新。先抄后超的“超”指的就是这个环节了,持续应用许久才可能达到创新的标准,这也需要选定领域持续投入才可以达成。不过,还是有一些办法弯道超车,比如说我在讲习惯、积极主动、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内容的时候都会增加本质导向,也就是帮助用户直击本质,虽然他们在实践的时候只能达到使用的级别,但是,通过掌握本质很容易拉升至创新的程度。这也就是幸福进化俱乐部为什么可以把成长速度提升10倍以上的根本原因。


我们尝试着想想看,作为任何一个课程,如果不给你说清楚要达到的标准,其实是对你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他自己都想不清楚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原因在上面提到了,不同标准对应不同的投入,他们更不知道让学员投入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这也是很多微课忽悠人的地方,伤害了学员的情感,而自己只需要赚足眼球就可以了。我想,不作恶也应该是每个老师、每个教育机构的基本准则!好了,回到主题上,关于投入和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也想说说投入和标准之间的曲线图,可能这条曲线根本就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图片

看看这张图,基本上就可以明白很多问题,比如说:

  • 为什么我很努力,但是我还是不如他?

  • 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可是都没有用?

  • 为什么我也懂了,可是我就是不会用?

  • 为什么他们赚钱很容易,我却那么难?

  •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我却差了那么多?


从图片上可以一览无余!这就是投入和标准之间的曲线,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你设定的标准太低了!看一下最下面三个标准,你的投入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一节课,你认真听听大约就能到使用的层次,不认真听大约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达到理解的层次。可是,这两个层次让你一直停留在拐点以下,永远无法进入高速成长、价值变现的那种令人艳羡的阶段!这是多么符合28定律的规则啊,80%的人只能停留在普通人的状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投入(尤其是自认为投入很多)仅仅只投入了20%,而那些敢于继续投入剩下80%的人,才能进入真正高水平的竞争,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所以,人生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就在你自己设定了什么标准,以及是否持续投入以达成自己所设定的标准!


一张图可以把所有的道理说清楚,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不在于你投入多少(可能你只投入在理解层次)上,而关键是你究竟在什么标准上持续投入?现在想想看,我在《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中提到的作品声音中,有四个层次:想清楚、做到底、有成果、出作品,这四个层次都是我在课上要求学员的,请设定你自己的标准,自己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想想看:

  • 有的人只是抱着听听看的态度,根本不考虑这个课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那你投入这个时间有什么用?

  • 有的人虽然认真听课,但是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事情就中途停掉了,任何一件事没有做到底,为什么要开下一件呢?

  • 有的人努力听完课,仅仅是把要求停留在听完就行了,没有完成作业、没有提交感受、没有总结经验,总是感觉欠缺些什么,还是要产出成果的!

  • 再看看有的学员,听完课之后不仅仅完成作业,还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中尝试(已经到应用层次),出现问题抓紧时间调整、请教,然后不断改进,最终产出一篇更好的成果,可以让其他人同时受益,这就是作品!(力荐:风雨阳光参加分身术训练营的3篇感受,还有拼搏的小栗子的一篇感受,所有文章链接都可以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打开)


所以,别再羡慕他人了、别再自怨自艾了、别再原地不动求安抚了,看看自己的标准再说话吧~

三、高标准除了投入多之外,有哪些好处呢?

很多人说:“诶,投入这么高,我没有办法一下子看到效果怎么办?”,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是:不解释!如果说一个人非要像一条狗一样:摇铃、有吃的、摇尾巴才能开心的话,我也不太想和他做朋友。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用自我意识来思考和判断,至少有一件事情要知道:很多效果是长时间积累才能爆发出来的,难道不懂什么叫做厚积薄发么?可以明确看得到的好处前面已经提到了,比如:高速成长、受人尊敬、价值变现等等,还有很多潜在的好处可能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一个个地来看:

(一)标准决定着护城河的深度

第一个潜在的好处,那就是——护城河!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信念:所有你遇到的坎儿都是未来你的护城河,如果你拥有一次高标准的投入,会让你的护城河极大程度地加深!

图片

从图片上看得清楚吧?标准不同,你最终形成的护城河是不一样的,通过这张图片还可以看出来:人和人的不同,根本就不在于你是否努力地投入,而是在于你究竟投入在什么标准上!图片上很明显可以解释一个现状:“为什么有的人也很投入,但是就是不如另外一个人(看起来还没有那么大的投入)”,没啥啊,就是因为那些所谓很努力的投入都在搞一些“知晓”层级的护城河啊!怎么拼得过在评估层、或者创新层的投入者呢?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说明:

  • 我曾经读一本书16遍,其中用时最长的就是今年2月份到5月份,整整三个月把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的标准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分析阅读、把每一章都按照分析阅读的方式做脑图、然后讲给更多人听,最终将所有成果汇总在一起,形成了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资源汇总站(htrab,com),这一个事情就直接把我拉升到阅读、理解力、沟通力的高峰,很多人可能一生无法超于我在这个领域的价值。


所以,你什么时候把标准拉升到这样的高度来做过事情,如果有,你自然明白我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有,你也一定是某一个领域中无法超越的人,如果没有,我想问问,下一步你要做些什么?

(二)做很多事情不如精专做一件事情

我在个人成长的本质文章中已经写过了,一个人的价值积累的多少在于同样时间内的行为积累。很多人认为只要拼命地多做事就可以积累了,但是他们仿佛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做任何事情为什么要考虑目的和目标,就是基于“选择大于努力”的,你的目标中对于质量的要求究竟是什么?试想一下:

  • 如果标准是: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可以了,那大约就停留在知晓的层次;

  • 如果标准是:我把这件事情做完就好了,反正别人也没有给我更多要求,那可能就在使用的层次;

  • 如果标准是: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完、弄懂、把经验萃取出来,然后看看如何应用在未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做事情,那基本上在选择评估和创新的标准。


要知道,图形并不是线性的,所有的投入和产出更不是正比的。选择做一些“知晓”、“理解”类的事情,最后积累下来的总量大约是评估的层次,可是麻烦就在于此:那仅仅是总量上有那么多,可是质量上、个人能力水平上,只能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也就是说,无论你做多少件事情,都不如把某一件事情做好来的重要。(道理很简单啊,只是很多人的小我认为:我只有多做些事情,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然后又持续停留在忙盲茫莽之中)我再以社会化学习的投入程度为例来说明:

图片

很多人在采用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上图中不同的投入方式,比如说潜水看看讨论,有的是潜水把讨论整理下来然后慢慢读,还有的是交流实践,最高水平的是策展。每一种投入最终的结果都不相同,潜水两个月不如积极主动一次(见这个案例)!另外,很多人认为策划活动非常难,那是高手才可以做的事情,我想说:“别人你的小我跳出来表现你的弱小!”你觉得你就懂得如何潜水么?懂得如何相互讨论么?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正懂,但是为什么却可以停留在那个层次呢?因为那个低层次虽然也会犯错,但是影响很小,小我很安全!既然都会犯错,那为什么投入同样多的时间,非要做一个低标准的事情呢?通常,这都是认知问题!

(三)高标准对应着更强的迁移能力

这一点更难以解释了,因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俱乐部中经常有一些新人问我:

老师,我看大家都在纷纷地成长,他们有的搞习惯、有的做知识管理、有的做目标管理,我也都想要,我该怎么办?

我回答:那你就选择一个开始啊。

他说:可是,这样我觉得特别慢,好浪费时间啊!


“感觉”这个词吧,基本上很少有对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偏差的,尤其是自己在这个领域中从来没有实践的人,所有的“感受”基本都是小我畏难的反应。从上述这个提问就充分看出来,提问者其实从来没有提高自己的标准,没有按照最高标准去做事情,所以无法体会到:先高标准做到一件事情再做其他事情会很快这个道理,很多充满焦虑感的人的核心症结也是在这个地方。看看我的例子:

2003年,非典发生,我成天在学校机房里面打CS,忽然有一个师哥跟我说,你玩这个有用么?我觉得当然有用啊,然后师哥说,网页三剑客你知道是什么么?我信口胡言:PS、ASP、PHP呗。师哥说,就你这样还叫有用啊,有屁用啊!PS可比CS难了,我现在还掌握不了60%的功能呢。我说:那是你笨啊,我用15天掌握到你现在的水平……

于是,那15天我看遍了图书馆所有关于PS的书,做了100多张练习图,15天之后,我跟师哥说我大约也就是掌握了30%……可是之后我更加投入,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把PS每个功能、功能里面的每个参数、各种设置方式全部都掌握了。无论学校做什么项目都会找我来帮助做图。

后来,我发现网站也需要设计图、FLASH也需要、视频也需要,于是我开始转投做其他的内容。但是我惊奇的发现,其他的软件学习上竟然那么简单,也就是PS的细节部分稍微调整一下,如果是大块的不同,我学习PS的模式和经验也可以嵌套进来(多看、多练),后来学Flash、DW、CSS、AE等等也就是小半个月就可以达到“评估”的层级了~


我明白了:原来你曾经达到过某一个高标准,那你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稍微低一个标准。之后,我就不再表现的患得患失,好像今天不学一个新东西就少了点什么一样,而扎实地把一个事情直接做到出成果为止!后来发现,原来这竟然是最快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元规范中的刻意训练罢了)。

(四)另附案例一个

该内容为文章发布后伙伴们的反馈,请您尝试着看一下,什么叫做自己设定的标准:

四、结尾

这个问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伴问我的:“我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制定高标准呢?如果每个领域都制定的话,我是不是投入太大了?”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其中并不是一个问题,也不是我在标题里面写的那个问题。一个个地来说:

  • 究竟在哪些领域制定高标准?这个答案应该是每个领域,但是“每个”就不如“抓手思维”来得重要,所以应该在价值集中的领域来使用极高标准;

  • 每个领域都高标准的话投入是不是太大?这个答案是确定的,人不可能同时在每个领域都是高标准,因为资源和精力的客观限制,更因为它违背了先做好某一个再带动其他领域发展的“MVP+小步快跑”的思维方式,所以,还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请用抓手思维来判断究竟抓哪个领域。


这两个话题都弄清楚之后,答案也变得清楚,我们应该在高价值领域中采用极高标准,并使用抓手思维抓住一个领域的提升来带动其他领域发展。要牢记,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这句话是一句真理,可以应用在若干领域:职场发展、价值提升、财富增长、人脉关系、品牌声望……过往都已经过去,不要因为自己的无效投入而后悔,关键是如何把未来做好!在幸福进化俱乐部中,在这个关注职场青年持续高效能成长的专业组织里,确实有人为你提供极为优质的活动,帮助你提升,即便是这样,更需要你选择你期待的标准,让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心中的样子!一个人之所以可以站立在社会之中,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他具体说了什么,所以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我究竟要设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产出什么样的作品,来让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呢?”

- END -


本文首发易仁永澄博客

blog.hiddenwangcc.com

致力成为您身边的职场成长陪伴者

图片


图片

成长必读|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

图片

掌握一个流程搞定所有问题

图片

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

图片

有这个模型,你就可以掌握并精通一个领域!

图片

STAR记录法都不懂谈什么高效积累?

图片

用抓手思维重新进行自我升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幸福进化俱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