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学习笔记--第二周
一、周一006讲:人际关系理论--你真的知道推搡员工的后果吗?
1、文章主题:
第一,企业内部更有影响力的,是非正式的职场关系;第二,员工的情绪,是会被带入到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影响效率的。
如果把这两条结论合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推论:负面情绪可能会通过一个看不见的渠道快速传染,并且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文章金句:
非正式组织的共同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每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事先定下的目标。这是霍桑实验一个极重要的发现。
如果你有一个不当行为传递出负能量的时候,它往往会先点燃一个非正式组织,而且会燃烧得很彻底,让非正式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深深地浸染在负能量之中,然后它会迅速的向其他非正式的组织传递。
3、课后思考--举一个非正式组织影响正式组织的例子:
说到非正式组织,去年看《曾国藩》这本小说,在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后,军队里面出现了一个非正式组织,这个组织就是“哥老会”。因为“哥老会”的存在,曾国藩加速了解散湘军的进程,原因是这个非正式组织严重影响了正式组织的权威性。
在另外一本小说《张之洞》中,张之洞的儿子在部队里,惩罚了“哥老会”的一个兵油子,最后遭到“哥老会”成员的陷害。由此可见非正式组织的破坏力有多大,哪怕是最高统帅的儿子也不能幸免。
二、周二007讲:认知不协调--改变他人态度的秘诀
1、文章主题:
什么是认知不协调?有一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为。一般我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到,所以要提升观念。
但是:有“知”不一定有“行”;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2、文章金句:
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情,你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
也就是说,改变一个人不仅要考虑怎么改变他的观念,也可以考虑先改变他的行为,特别是让他跟你一起完成某个行动,说不定完成行动以后他会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课后思考--生活中认知不协调的例子:
我来谈谈认知不协调。我的孩子是个男孩子,整天的心思都放在玩上,学习不上心,我知道这是孩子的天性。之前我非常苦恼,如何给他建立“学习很重要”这个认知。于是我给他讲大道理,但是发现,他根本听不懂,或者说也不想听。我这心里,那个急啊!后来,迫于学校学习压力,我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坐到桌子前。我开始陪他一起做作业,每次他遇见不会做的题目来情绪,我都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让他开心,最后终于完成作业。现在他还能做一些我们额外布置的任务。通过学习宁教授的课,我才意识到,这就是先改变孩子的行为,再慢慢改变孩子思想的过程。
三、周三008讲:阈下意识--识别商场上的圈套
1、文章主题:
什么是阈下意识?
“阈”,也就是我们视觉神经能够感受到外界刺激的一个阈值,比这个阈值稍微低一点的亮度,我们肉眼已经看不到了,但我们的阈下意识是可以感受到的。
以我们的视觉为例,人类的眼睛就是一个光的接收器,出现了光,视神经受到刺激,感受到了光的亮度,就是接收到了信号。然后大脑意识到了光亮,意识到了色彩,这就是你看见东西的过程。
这个过程里出现了两个商家可以利用的地方,一个是商家可以利用亮度做文章,第二就是利用画面之间的空隙做文章。
2、文章金句
一个人看到好东西后形成的购买冲动,只会持续76秒,如果在76秒钟内不能完成有效的购买,冲动就会消失。
人的思维解释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两套系统。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思考,系统2是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的、费脑力的思考。人在一天当中有时候利用系统1,有时利用系统2。而商家有时候会利用人们这种无意识的思考模式,设计一些隐形的陷阱。
3、课后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减少购买一些无用的商品:
最低一层:不要信用卡,坚守可用金额的数量,没钱就没办法买了;
更高一层:把东西加入购物车,过几天再看看,如果已经没兴趣了,就说明是一时冲动;
再高一层:设定更高的目标,比如要进行一次出国游,这样就有了存钱的动力,不容易乱花钱;
最高层次:游戏设计者之所以不容易对游戏上瘾,就在于他们已经掌握了套路,所以了解心理学和行为设计学,就更容易避开陷阱,也就不会乱花钱了。
四、周四009讲:冲动基因--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冒险
1、文章主题: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会分泌一种平衡性的化学物质,防止我们多巴胺分泌过多。科学家们在研究这个平衡机制的时候发现,不同的人平衡点是不同的,而这个平衡点的高低取决于基因的差异。影响这个平衡点水平的基因就叫“D4基因”,大约会有20%的人在这个基因上出现突变。
“D4基因”的突变就会改变人分泌神经物质的机制,也会改变人对于新鲜感的判断,更直接地说,他们的冲动水平会不同,所以“D4基因”也被称为“新鲜感基因”。
2、文章金句:
人的很多性格特质是和基因有关的。在做管理决策的时候,甚至在做生活重大决策的时候,你需要考虑,怎么样让本能发挥作用,或者抑制本能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个基因“冲动型”的人,要防止自己“找乐”;如果你是一个常人,你就要想:通过什么方式,在关键时刻我能够顶上去。
3、课后思考--简单判断自己是否基因“冲动型”的人:
假定你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桌上放着500块钱,然后给你两个选项:
你扔一次硬币,如果扔出来是正面,你就把500块钱拿走,但如果扔出来的是反面,你一分钱都拿不到;
你不用扔硬币,直接拿走250块钱。
你会选哪个选项?
选择当“250块”的人和“非250块”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选择250块的是常人,常人不容易产生冲动,常人想事情的方式就是用稳稳当当的250块钱收入作为基准,然后再思考用50%的风险去换另外250块钱值不值。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值,但是有冲动基因的人就不这么看,他内心有着抑制不住的冲动,去追求潜在的500块钱,更何况50%在他看来已经是很大的机会。
五、周五010讲:理性注入--从根本上管理慌张
1、慌张的出现机制:
第一,是你遭遇了某种急迫的情境;第二,这种情境刺激你的意识系统发生了变化,你的身体里面开始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简称“去甲”;第三,去甲分泌太多后你的身体会发生变化,反应在你的行为上就是慌张。
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词:情境、意识、慌张。情境让你产生意识,意识导致你的内分泌系统发生了变化,然后表现在你的行为上就是慌张,这是一个传导关系。
2、慌张的处理方法:
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慌?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自己对事情的结果有一个预期,也就是说事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标准。
之所以“慌”,就是因为你担心自己的表现和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你担心事情的发展会失控,自己的期望会落空。所以当你预计到今天的事,可能会慌张的时候,建议先想两件事:
a.事先给你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
b.你的准备对于达到那个目标是不是已经充分了?
如果问完这两个问题,你自然就会推演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胸有成竹到没有慌张的理由。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理性分析后你发现你准备不足,或者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如果是后者,那就听天由命吧,赵本山说得好,“爱咋咋地”。人一旦“爱咋咋地”了,也就不慌了,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理性注入”的基础上,再辅之以深呼吸之类的“情感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自己的慌张感。
六、本周课程总结:
周一,人际管理理论,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打磨自己的管理功夫,就必须要从了解人,了解人的行为入手。
周二,认知不协调,从心理了解人。
周三,阈下意识,从行为了解人。
周四,冲动基因,从基因层面了解人。
周五,理性注入,人的行为管理上,后天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了解和应用管理学的智慧。
本周的内容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而自我管理则是一切有效管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