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鼠白猫
随着电子产品侵入孩子的生活,父母们变得越来越不淡定,甚至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严防死守。看到孩子放学回家就抱着IPAD,放下碗筷就开电视,睡觉前还拿着手机不放,许多爸爸妈妈的心里在抓狂。尤其是妈妈,就更焦虑、担心、害怕。
一是担心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孩子近视、颈椎病、抑郁、自闭等。
二是担心影响智力,导致孩子缺乏专注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等。
三是担心影响学习,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四是担心影响道德品质,导致孩子受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歧路。
▲打骂。这是父母最直接,也最常用的招数。有用吗?
一部分孩子慑于父母的淫威,可能表面上、暂时有所收敛,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并不会减少,只是暂时受压制,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大爆发。当今不少学生一上大学就没日没夜地玩电脑和手机游戏,荒废学业,甚至休学、退学,就是这个原因。
另一部分孩子,会直接跟父母发生冲突,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我孩子读五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平时母亲管孩子多,孩子经常玩手机,有一次母亲不在家,父亲见孩子不做作业一直在玩手机,说几次不听,勃然大怒,用粗暴的态度把手机抢夺过来。剧烈冲突之后,孩子一气之下,从5楼跳下。
▲抱怨、唠叨、讲道理。这是妈妈们常用的招数。有用吗?妈妈看到孩子玩手机、IPAD,马上就开始抱怨、唠叨,讲一大通道理,有的孩子会表面上答应几声,好好好,知道啦。有的孩子干脆就把妈妈的唠叨当耳边风,不予理睬。妈妈讲得越多,孩子越反感,亲子关系越糟糕。
▲放任不管。父母放任孩子玩电子产品有这几种情况:有的父母宠着孩子,孩子想干嘛就干嘛,不忍心管;有的父母忙于工作,让电子产品陪伴孩子,没时间管;有的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孩子照旧,或孩子大了,没办法管。放任不管的后果很严重。
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店看到一小孩,就四五岁的样子,戴着眼镜在看电视,镜片一圈圈,很厚,一问,600度,说是父母在外做生意,爷爷奶奶开一小杂货店带着她。
⊙空虚无聊。孩子都喜欢玩,只要有空闲时间,TA肯定想着玩,关键在于玩什么。如果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自己热衷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玩伴,TA就不会沉迷电子产品。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孩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觉得不好玩,找不到乐趣,觉得空虚无聊的孩子。
⊙无价值感、成就感。许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却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实现。在游戏里边,自己失败了不会有人批评,而且可以重来。随着游戏的闯关升级,自己的分数、角色地位在不断上升,价值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强。
⊙缺爱。不少孩子因为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真爱,所以通过电子产品的社交平台寻求温暖和慰藉。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环境冷冰冰,孩子就更容易沉迷电子产品。
1.闭嘴、陪玩。(理解、接纳)
既然抱怨、唠叨、讲道理只会起反作用。那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闭嘴,忍住想抱怨、批评指责、讲道理的冲动。然后,要想办法走近孩子,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是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教你玩。
这样,你不但能了解孩子在玩些什么,不用担心孩子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会感受到你的接纳和理解,会敞开心扉信任你。这样,电子产品就成了增进亲子关系的桥梁。
2.引导推荐、建立规则。(建议、帮助)
在孩子接纳你、信任你后,你就可以引导孩子,给孩子提建议了。比如,你觉得孩子玩的游戏纯属浪费时间,这时就应该去了解一下,有哪些游戏或电视节目是适合孩子看的,再推荐给孩子,或你自己玩一玩,孩子自然会好奇地问。
比如女孩子可以推荐服装、美食、手工等生活类的游戏或节目,男孩子可以推荐球类、棋类、汽车类、知识抢答等竞赛类的游戏或节目。
同时,孩子自控力差,为了帮助孩子合理控制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制定规则。
我家的规定是,周末在作业做完后每天可玩3小时,平时只能玩30分钟,放学回家先玩,玩完半小时再做作业。孩子自己设好闹钟,超出时间,第二天不能玩。
这里要提醒的是:规则要跟孩子约定,否则就是霸王条款;规则要全家有效,对父母也有约束力,不能只专门针对孩子。
用规则来管孩子,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轻松。
3.户外活动、室内游戏。(吸引、亲情)
要让孩子从电子产品中自愿抽离出来,就必须在生活中创造比网络游戏、电视节目更有吸引力的活动。
一类是户外活动,包括钓鱼、爬山、旅游、逛公园、去游乐场以及各类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等,最好能约上孩子熟悉的同龄人,这样孩子会更愿意参加;
二是室内游戏,包括桌游、下棋和各类家庭游戏,最好一家人参加,每天固定一个时间玩,成为习惯就更好。这样,可以把孩子从虚拟世界中吸引出来,感受生活和亲情的美好。
4.欣赏、鼓励。(价值感、成就感)
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欣赏和鼓励,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父母关系要融洽,让孩子时时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这样,孩子就会更愿意与父母相处,而不是与电子产品相伴。
当孩子热衷于电子产品,一定是家长自己出了问题,而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家长要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从而改变自己,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