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5
一年已经过半, 是时候停下来, 总结,反思,再前行。
在 浅谈运营 我在文章最后发起一个关于我的公众号内容输出的调查, 目的只有一个,
如何更好的运营「JasonThink」 这个公众号。
先来看看我公众号后台的数据:
关注者:500+
每篇文章阅读量:100左右
最高文章阅读量:481
是的, 数据很是不好看,更新频率基本上每周一篇的节奏, 持续6个月左右。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和 亦仁 (生财有术的圈主, 以前多次提到过)讨论过,我也知道自己问题:
首先没有聚焦用户,是的,写对用户没有用的。一直在自嗨阶段, 没有达到让他嗨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用户最清楚他为什么关注你的。每次的公众号更新,他是抱着对你的期待和诉求点击进来的,如果你还聚焦在你应该聚焦的点上,他的期待和诉求就能在那么一个瞬间得到满足。
你会质问我,既然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还不改, 看来你是没救了?
我想说, 恩, 这个我的锅。
只是我不想重复过去的东西, 给自己定义的基本目标没有完成。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很多事情要做。
我不能为了涨粉, 到处去摘抄别人文章,这不是我的分格。个人认为相互信任比影响力更重要,当然信任,还包括对能力的认可。我们要为自己产出的文章或作品负责, 一定要画一条线, 不过线的, 一定不要拿出来。
写作和做互联网的产品还不一样,互联网产品一个字就是快, 快速出来原型, 快速上线, 快速迭代。而这种创作产品的思维方式,写作是完全不可复制的,你当下写出来的东西表达你当时的状态。
我猜测, 你们更想看类似《手把手教你实现直播SDK》、《在没有现场看过房情况下敲定两套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因为没参考价值, 时间、场景决定你必须这做。当然回忆的时刻可以写写, 不过现在写没有这个必要。
我一般不会特意去推我的文章,主要对我写的内容,还不太满意。 每次文章写完, 一般只会分享到两三个群里, 目的是告诉别人,我还在持续写。
为什么我们会分享,别人愿意分享,分享目的是什么?
纽约时报曾在2011年左右调查用户分享动机,总结了内容在社交环节中可以扮演的五种角色。
寻找谈资——你的内容能给别人提供谈资吗?
表达想法——你的内容帮他们说出了内心想说的那句话了吗?
帮助别人——你的内容能够让他们帮助自己的朋友吗?
塑造形象——你的内容能否代表他们的形象?
社会比较——你的内容是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
分享,是一种追求精神满足的行为,一种自我实现。
简单说,「分享信息,对分享者自己理解信息,也是有利的。」
写作也是一种表达、分享的方式,只是它的载体是用文字呈现内容及感受。
笑来老师说过, 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答案是定投。
定投策略:定期等额购买某一支(或几支)成长型股票。
我认为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定投方式, 定期输出对自己或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打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对自己说,磨炼你意志的时刻到来,孤独会伴随整个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些孤独时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依附任何人, 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生活的质量会比欲望爆棚的人幸福很多,也更能保持心理的平衡。
最近经常看到,我家孩子,一辆小卡车,自己能玩好长时间, 而且边玩嘴还边嘟噜着,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津津有味。很羡慕他一个人的状态, 不知什么时候,我把它遗忘了。
生活就是这样,一刻都不能停留,孤独没有特权。或许有一天能想起曾经的过往,想起某些朦胧的画面,但始终都是回不去了,路过那一刻,美好跟苦难都成了沿途的风景,不能重来,顶多怀缅,叫做挂念。
中间也有挖的坑直到现在还没有填上, 不纠结, 向前看, 往前行。随着时间的周期推移,复利总会产生。共勉之。
写的有点乱, 也体现我最近的状态,mark 一下, 仿佛有人在给我说,你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再这样走下去,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也给你自己定一个小小目标, 准备和金马童鞋一起每天会在李笑来专栏下面留言,不在不限于用思维导图上整理笔记了,一起来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