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书法学习六步法初探

高运达 运达的脚步
2017年02月27日 09:06

书法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年轻人会写毛笔字的越来越少。针对这一客观现实,近年来,书法教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学习初期,打好基础甚是关键,否则难臻大成。笔者在长期的书法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并总结出“读帖”、“临摹”、“比较”、“背帖”、“集字创作”、“独立创作”的六步法学书模式,简称“读”、“临”、“比”、“背”、“集”、“创”模式。这一学书模式充分体现出秩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能够逐步提高学书者的技能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力和模仿力,提高他们的艺术领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事实证明,运用“读”、“临”、“比”、“背”、“集”、“创”六步法学习书法,往往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以下,对这六步法逐条述之。

一、读帖

“读帖”就是看帖,是“临摹”的前奏。在这里,“读”比“看”的要求更高,不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看”,而应该像读书一样,通过逐字逐句地看,领会全文的意义,了解通篇的艺术特点。“读帖”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属于认知阶段。赵孟頫曾经反复临摹《兰亭序》,并作跋云:“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但实际上,很多学书者在临摹前往往忽视读帖,打开帖就临,临完就合上,来去匆匆,中间缺乏思考的过程。这样的临摹,带有盲目性,其效率是不高的,进步也肯定是不快的。如果学书者能在临摹之前,把读帖这门功课做好,充分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做到观其形并晓其意,就能更好地进入到作品意境之中,临帖时就会意由心生,使原作者的精神跃然纸端。

读帖是一个细致观察的过程,“察之者尚精”,方能做到“拟之者贵似”。名帖往往初看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相传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时,起初只是“驻马观之”,待走了几步后又返回来“下马观之”,越看越好,最后索性连看了三天方才离去。不过,要想真正做到“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通过反复深入的欣赏、玩味、琢磨那些静静安躺在纸面上的字形,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去追忆作者行笔时的情景,使一个个活泼的字体真正展现在眼前,然后下笔,心摹手追,才可得神似。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把帖读活了。

读帖要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进行。可以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首先,看整幅作品的整体格局。看它如何首尾相应,上下衔接;看其运笔如何轻重缓徐,虚实隐显;看其施墨如何嬗变,布局如何疏密相间等。也就是说,看作品的整个风度气韵究竟如何。其次,再分析每个字。就单个字而言,主要看其结体与用笔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了解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即了解该字由哪几个偏旁组成,确定各偏旁的比例以便造型;二是分清笔画,弄清该字由哪些笔画组成,分清主次、长短,以便用笔;三是把握重心,即把握字的欹正姿态;四是寻找难点,这个难点可以是某个难写的笔画,也可以是特殊的字形,以便在临摹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读帖也像读书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全部领会得了的。读帖者认识的深度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拥有较高的读帖能力,必须加强对知识修养的全面培养,注重书法实践的锻炼,通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使自己的读帖能力得到提升。

二、临摹

临摹,其实是书法学习中两种不同方法的总称,“临”与“摹”是有区别的。“临”是指导把写字的纸张放在字帖旁边,然后对着字帖学写;而“摹”则是指把纸张盖在字帖上,按照映出来的笔画进行描写。“临”与“摹”所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姜《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因此,在学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可以交互进行,则于古人的笔意(用笔)与位置(结构)都能有所得益。

临摹既要通临,也要作局部临摹。在这里,尤其要重视通临。因为唯有通过通临,才能了解作品整体的特点。很多学书者在临摹时,常常是看一笔写一笔,认为这样就能临像。实际上这种临法是学书的大忌,会因为过分重视每个笔画的局部形态而忽视了整个字的结构,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书写的支离、不贯气。倘若一味的“雕龙画凤”,则谨毛失貌。《翰林粹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临书最有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分间布白,小心布置,大胆落笔。”

要想取得较好的通临效果,则必须建立在读帖的基础上,使“读帖”与“临摹”相互结合。这样,能才一气呵成地临完,从而尽可能写出作品的笔势来,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熟悉和理解的过程。读帖与临帖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读帖是为了更好地临帖,而通过临帖的实践,又能促使读帖深化。在学书中,要摆正知与行、读与临的关系,使读帖和临帖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一方。

对于那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经典作品,不要认为临过一遍就能过关,必须通过反复地临写,才能获得稳固的进展。临摹时应力求真赝无别,尽量接近原帖风貌,要在“无我”上下功夫,与原帖越像越好。只有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才能最后达到“空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境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三、比较

临摹是一个无数次“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因此也可以说,任何临摹都只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只有不断临摹,对比原帖,从中找出差距,加以改之,才能尽可能找准与古人最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而入古的深浅往往也就取决于此。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书者一定要将所临作品与原帖多作比较,找出差距,以确保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非重复机械式的劳动。也就是说,要用心临帖,此正所谓“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

四、背帖

背帖就是默写字帖。待到将原帖临写得比较熟悉后,便可以不看字帖,全凭记忆来背写了。与对临不同,背帖时由于对原帖已非常熟悉,对用笔的提、按、顿、挫等各个动作已能够做到相互协调,并已消除了原先对临时的紧张情绪,因此,书写者一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具体变化,迅速而正确地完成背临任务。从某种程度来说,背帖状态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能真正做到一气呵成。

背帖时要努力回想原帖中字的形神,尽量把临帖时的各种体会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临帖过程中对范字掌握的不足,从而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事实上,但凡能够被记住并在背临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已经掌握的技法内容,而被忽视掉的则是尚待掌握的内容。通过背临,有助于学书者解脱习惯的束缚,真正从原帖的客观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自己想当然的习惯角度出发进行书写。由此,往往能够找到在临帖过程中被忽视掉的一些小盲点,如笔画起、止的形态是否适宜等。这些“盲点”,恰好是学书过程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些细部特征。

背帖是较高层次的一个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阶段。总而言之,临摹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想取得书写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常说练习书法是千日之功,指的就是临摹阶段。

五、集字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字作品是唐朝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最有名的集古成家的书法家是宋朝的米芾。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记载:“(米芾)四十以前,自己不作一笔,时人谓之集书。四十以后,放而为之,都有一段光景。”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写道:“壮岁未能立家,人称吾书为集古人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可见,集字创作的目的就是取古人“诸长处”为我所用。

集字创作是收写技能的保持阶段,书写时仍以字帖上的某字写法为依据,只是对作品章法进行重新组织,而每个字都已经写得和字帖上很像,但通篇的效果还是会不大理想。究其原因,原帖中字形的优美,往往还与其在原有环境中和周围其他字的互相协调有关。将它单独放到另外的作品中去,则难免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集字内容及作品章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集字创作是通往真正的自由创作阶段的阶梯,其书写难度不亚于真正的创作。学书者在进行集字创作时,不仅要能集,还应当尽可能把集到的字合适、恰当地放进另一个环境中去而不使人感觉别扭。在具体练习时,不妨挑选一副对联,以所临字帖中的风格,写出集字对联作品。所临帖中没有整字的,可以找偏旁拼凑;实在找不到的,可以靠平时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创作。集字完成后,还需对作品作通幅调整。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书者把握作品形式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书者的表现力。

六、创作

创作阶段,是书写技能的迁移阶段。学书者通过前面诸环节的练习,逐渐培养出心手相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所掌握的用笔和使转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发挥自己的个人特色。在进行创作之前,书写者要明确:一幅真正的书法作品绝不仅仅是点画的机械积累,而应是点、线的有机组合。自主创作较之集字创作已更进了一步,所写的是新的内容,运用的是新的形式,已彻底脱离了原帖。书者在进行创作时,不仅需要依赖原帖在自己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更需要靠自己的所思所想来完成作品。总之,创作练习对书者而言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创作实践,书写者的艺术综合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自主创作不是完全凭书者个人所好,一味去写“自家书”,书者在进行创作时,仍然应当尽量满足书法艺术的特定要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了:“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矣怒,润则折挫而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这“三要”,可以作为学书者在进行创作时的目标要求。

创作是学书者的最终目的。学习书法从不熟练到熟能生巧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需要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在创作初期,不要求内容多、形式新,而要求写得精。可以就一幅作品反复书写,写后进行推敲,推敲后再写,直到出手便能把握得很稳为为止。在技巧逐渐成熟并进入创作状态以后,就不必再斤斤计较于如何用笔、如何结字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而应关注情感的抒发,关注创作过程中的个人心理体验。因为归根结底,书法创作还是意识层面的行为,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尽管技法的掌握和艺术的感悟都是非常个人的事,但对于从小不必接触毛笔的绝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如何更好地实施“读”、“临”、“比”、“背”、“集”、“创”六步法模式,在学书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施教者在“读”、“临”、“比”、“背”、“集”、“创”六步法模式中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作一简单补充。

一是处理好指导与示范的关系。在些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指导与示范应是贯串始终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阶段环节,作多层次、多形式的指导与示范。在读帖过程中,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临摹过程中的示范书写,意义更为重大。在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学生掌握技能的书慢、好坏与老师是否作示范书写以及其示范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以教横画为例,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学习虽然能够想象毛笔横向运动的过程,但对于这一过程中笔画粗细的变化,毛笔的横向、纵向运动过程怎样配合,笔尖、笔肚的具体用法,一般缺乏清晰的了解。而这些,恰恰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但只要教师在黑板上作一个示范书写,学生便能直观地理解。

此外,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又可分别作个别示范和小组示范。这样的示范更具有针对性,所以效果也是最好的。也可以采取分期、分批的方法来进行示范,以起到巩固示范效果的作用。

二是处理好讲授和练习的关系。学习书法要的是“千日之功”,练习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反复练习,能够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扎实掌握书法行笔的技能。因此,教师不能只顾讲,而忽略练;也不要在内容还没讲深入、透彻,学生还没听懂的情况下,就急功近利,马上开展练习。

练习的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一定要围绕讲课的内容来安排,且课内、课外的内容要兼顾,力求“精讲多练,精讲巧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用笔技巧。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练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临摹”阶段的练习,只求形似便可;“背临”阶段,则应力求形神兼备。

三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随着各个环节的层层深入,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读帖阶段,教师可以先作示范读帖,就某一字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读帖,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议。通过让学生多参与,激发起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在临摹阶段,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临中求创,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不来,否则,一味的死临必然导致效颦丑态。要能入能出,为独立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独立创作阶段,教师可以挑选出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来评讲。这时,学生们已不是毫无经验的初习者了,他们能通过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心得和体会,对作品进行评价,而且这些评价大都是中肯的、正确的。通过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印象,既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也检验也他们的艺术综合能力。教师则只要在最后略作点评即可。

读帖、临摹、比较、背临、集字创作、独立创作这六个了,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就书法学习而言,读帖是起点,创作是终点。但对于书法创作来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为艺术是无止境的。在一张作品创作完成后,仍要对其进行审视,这是另一种“读帖”。通过寻找此次创作中的不足之处,再作有针对性的“临摹”,下次进行创作时就可以加以改进,使新作品进一步提高、完善。如此周而复始,才能促进书法水平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习书法贵在持之以恒,需要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中的拦路虎。我们要在平时的书写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即学即用,学用结合,形成习惯,从而走上书法学生的良性发展之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运达的脚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