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开启学习心智模式时,时间浪费掉也觉得无所谓;
一旦开启学习心智模式后,就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
不够用又想多学,一不小心就焦虑了。不但知识焦虑,对不能好好陪4岁多的儿子都有焦虑感。
焦虑到生物钟混乱、状态很差,是时候总结反思下。
就拿这周需要写作的话题开始,本来我是想写李笑来9月16日推荐的一本书《Psychology of the stock market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看,至少10遍,他认为这本书会救很多人,105年前写的书到现在仍然适用。9月17日在亚马逊上订的到今天查看还要一个多月才到货。国庆期间为了做美股的讲座,先在网上找了中文版看了一遍《股市心理操控术》,今天想写第一章,开始看英文原版,发现和中文版的第一章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怪不得中文的翻译总是被人吐槽。直接看原版就对了。
不是一回事,新的英文内容未仔细研读还是不要写出来,免得误导人家。
又想去复盘公众号写作一年的感受,发现时间不够用,又开始焦虑不已,那索性还是要先剖析自己的焦虑吧。
一旦焦虑,平时的那些坏毛病就会展现出来,在写文章这件事上就临时抱佛脚了,总要拖到最后一两天才写作,没有及时行动,没有拆解复杂的任务:要写英文书籍的内容概括至少要提前几天把英文内容过一篇吧,否则写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会高。
其次就是抉择的问题,犹豫不决很会害人的,尤其自己还要搞投资。就说说《股市心理操控术》里的一个例子:“布里丹毛驴”
法国大学教授布里丹讲过的小故事:布里丹曾经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它。有一次,送草的农民出于对教授的感激,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毛驴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颜色完全一样,且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犯难了。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竟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后来,人们就把决策过程中类似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我这周文章到底要写什么?这件事犹豫不决就会一直在浪费时间,影响情绪,而在投资中,如果看好某个股票或者币种之后犹犹豫豫不肯下手,等它涨上去之后再后悔不已有什么用?
面对林林总总的学习资料也是一样:得到的专栏有那么多,自己又都觉得好,想追刘润5分钟商学院、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万维刚的精英日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看不完啊,迷茫啊,焦虑啊!
当初跟李笑来的专栏时,主要专心跟这一个,每天认真看,认真总结反思也没有这么迷茫。
不要再被林林总总的选择所迷惑,减少自己的选择,坚定自己的决策。
多则惑,少则精,学着做减法吧,专栏先抓心理学课和商学院。
最近在区块链的学习与投资中,也有焦虑的来源。
风风火火的9月,中国禁止ICO,关闭人民币购买比特币等资产的交易所,比特币经历大涨大跌,我并未卖出任何资产,心理的历练也是一个难得的经验教训。
9月中旬我又开始接触了区块链里的搬砖,就是利用不同的交易所不同的币种差异来回套利,比如比特币在A交易所价格为37000人民币,在B交易所为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7500,那这样把一个比特币从A交易所买到B交易所卖不就赚了500元吗?
但是呢,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一是中国不允许人民币买比特币,二是换成美元之后你也不能提现。
第二条路,现在各交易所可以币币交易,比如拿比特币买以太坊,同样是利用不同交易所价格差异来套利,比如A交易所一个以太坊价格是0.06个比特币,而B交易所一个以太坊价格是0.062个比特币,那就可以在便宜的A交易所买,到贵点的B交易所卖。
理论其实不难, 但实际操作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最近拿比特币去买别的币种还没有卖出时,发现比特币狂涨,从3万蹭蹭到了近4万,那就砸到脚了。很疼很焦虑,看着别人赚钱很容易,自己怎么就容易进坑呢?而且这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币种差异,自己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又想赚钱,赚不到就焦虑,这是什么?
是贪婪啊,不是我的,我不要,别人能赚这么多是认真思考、花时间精力去琢磨,也是交过学费的不是吗?自己不去认真总结教训,亏点钱砸到脚就在那焦虑,不但贪婪还傻!
说了这么多,要想不焦虑,就应该滚回去好好补课,不但要搬砖,我还想挖矿赚比特币呢!哪有时间焦虑呢!
写完之后,浑身清爽,也知道该干嘛了,这或许就是写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