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中时间学习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学习方式:
1、通读纸质书。深圳来回北京的飞机上各一半左右,算是一口气读完,大概的读书时间5小时左右。
2、听《得到》每天读本书的音频解读:20分钟。
在学习过程中,引发我的感受、思考的更多的是在工作方面,许多工作场景中的人、事和案例会回想起来。
本文结合我在工作中实际发生过的案例和经历,分享学习心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拆解一下书名引申出来的几个概念和关键词
卓有成效。卓有成效的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思考有没有产生具体的结果,核心是成果,而不是思路和想法,对结果的衡量,就是卓有成效的衡量。从这个角度看,平常我们工作中我们更欣赏执行力强的人,这里的执行力一定也是说的是已经做到符合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结果的情况,一定不是吹吹牛或者说的好,或者规划的好而没有落地。
管理者。每一个都一定是管理者,即时没有职业,每个人首先要做的是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认知、技能、时间管理、健康、财务、家庭等等都是有着管理职责的。从这个角度来着,每个人都是需要更好的践行这份人生角色和职责的,特别是现在的知识和信息时代,更加如此。
知识工作者。知识和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1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变化非常快,2是需要人调动和掌握的技能也更加多元和丰富,上面说到的认知、技能、时间管理、健康、财务、家庭这些都需要更好的构建和升级。可以说知识工作者的范围更加广泛了,知识工作者也需要体力,体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但很显然体力已经不是核心的资源了,要想产出更多的贡献,参与更多的创造,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不能拿体力来衡量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无法产出实际绩效,即时天天加班到很晚,也越来越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因为方向偏了。
二、如何去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时间管理。
核心要解决的是“想用的时间”和“实际用的时间”的偏差,人往往有容易忘记“不忘初心”的特性,所以即时走偏了也不会那么灵敏的察觉,或者甚至开始出发的时候就是“言行不一”。比如说一个负责人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快速把团队搭建起来,但是其实真正用在招聘面试上的时间却少的可怜,原因可能就是他并没有全力以赴去推动这件事的意愿和能力,只是说说而已。
其实更深层想一步就会发现,时间管理其实就目标管理,消除偏差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只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去计划真正重要的事情,拿出最宝贵和高效的时间段、持续的整块的时间去攻坚和推进”,时间自然就管理好了。
2、关注贡献。
既然是目标管理,围绕目标去行动,那么达成目标了,就才算是有贡献,如果结果是偏离目标了,可能是惊喜,但是大部分时候是失望和惊吓。
现在smart原则满天飞,每个人都可以说一大推目标管理的道道,所以一个项目行动,一般开始的时候目标是清晰的,只是后面真正拿到贡献的比较少。那么,贡献到底如何才能拿到?书中说: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绩效的地方。这个观点我特别认同,特别认同,特别认同。
其实达不成目标,很多时候阻止我们的不是外界的的环境和条件,是我们内心的力量,要么自我纠结,要么自我放水,要么自我妥协(也即是对自己太好了)等等。我发现身边那些几乎绩效不好的人,基本都是处于一种“很敏感,很在意外界评价,或者说特别在意自己内心感受的人”,这中特点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使用的场景上,在推进目标、遇到困难、解决问题和需要消耗勇气和坚韧去协调的时候,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凌驾于目标和承诺之上了,大量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内耗上面,导致整个姿势就很别扭:纠结、沉默、拖延、辩解、方案漏洞百出、阻止协调很不到位、被动、没冲劲、推进无力等等。其实就变成了并不重视贡献,而是重视自我的感受了。所以,只有重视贡献的人,才能有好的服务姿势:结果导向、想办法、积极反馈、寻求帮助、同步信息等等。
3、用人之长。
现在领导力和管理观念都会强调leader要去激发和鼓励对方,这个方向是很好的。leader也会去询问”你想要做哪方面的工作,你想要哪方面的发展“,经验不佳的leader会在没有完全摸清对方意愿和能力的情况下,仅凭整体的印象就会急于给下属对方布置任务,这里面就会存在匹配性的风险、意愿的风险和时机问题。
根据个人经验,有一个方法挺有效:让对方自己本人在轻松、理性的状态下,完整的表达“我想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和产出?我一定能做出什么贡献?”,这会把99%的意愿问题解决掉,也会把一大半不合适的“不胜任者”筛选出来。
毕竟了解自己长处、在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的人,是他自己啊。
4、要事优先。
在上面那些理念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接下来要面对目标了,我们会发现眼前有数不完的工作,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完所有事,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我们需要做好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用到“紧急度、重要度”的四象限法则来划分,但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重要度和紧急程度,有没有关于聚焦判定重要度方面的方法呢?最近刚好看了一篇文章,有个表格可以参考。
A高价值低难度 | B高价值高难度 |
C低价值低难度 | D低价值高难度 |
一般的做法是按照ABCD的顺序去安排。尽可能的避免看上去很忙的瞎忙的状态。
5、决策的中的一个关键点
先有假设和判定,再有验证和决策,而不是不知道自己要验证什么,要先去把所有信息拿到之后再去看看能发现点什么。
听统计数据和用户说什么,是做不出决策的。往往是需要依据常识、对市场、用户的了解之后,有了一些预判和假设,或者想去求证某些现状,去有针对性的验证,这些都是有明确目的和导向的,否则就是抓瞎。
6、正确的决策是做到之后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的核心是要实现这个决策,而不是为了摆在纸面上。
正确的决策不是一个思路,不是一个蓝图,而是有清晰范畴和边界的一个行动方案:目标和价值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行动方案是什么,要不然就是个思路,谁来做,什么时候做?这里提供一个长期使用的比较有效的模板表格:
1、第一行是关键的9个表头概念
2、第二行是概念的说明和定义
3、表格把“价值边界、角色边界、时间边界、逻辑边界”都约定好了,因此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目标 | 行动事项 | 责任人 | 跟进人 | 验收人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当前进度 | 业务逻辑、协作逻辑说明 |
价值说明 | 事项说明 | 做出最终结果的人 | 提醒、指导、监督的人 | 验收最终结果的人 | 行动开始的时间 | 最终结果实现的时间 | 顺利、延迟、当前关键信息说明 | 依赖的相关的部门配合流程、相关的业务流程是说明 |
最后,卓有成效必须学会、学好,也可以学会和更好地掌握。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