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世界变成什么,你先要变成什么。这才是你能带来的改变。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1、圣雄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脫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即“satyagraha”(英译soul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附腾讯视频会员电影《英雄甘地》链接:
https://v.qq.com/x/cover/jrons6hb0cb3mok.html?ptag=baidu.aladdin.movie.pay
真正尝到滋味的并不是舌头而是心情。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2、早期生涯
甘地出生在西印度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Putlibai,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们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十三岁时,他和同岁的Kasturbai成婚,生下四个男孩子。
1888年,他十九岁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在伦敦期间,他恪守着他离开印度时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和不酗酒。甘地在伦敦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 他遇到的素食主义者,有些是神智学社团的成员。神智学社团由Madame Blavatsky于1875年成立,作为大学兄弟会的一个延伸。他们致力于研习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此时,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是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他试图在孟买作为律师工作。但是工作没有起色。
一个被感情支配的人可能有很好的意图,言语可能是真诚的,但他永远找不到真理。要胜利地寻找真理,就是要完全从爱与憎、福与祸的双重包围之中解脱出来。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3、南非的公民权利运动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很是灰心。这些移民主要是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于是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有人因此批评他没有将抗议的对象扩展到针对全体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买了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拒绝换到三等车厢,被人从彼得马里茨堡火车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The Black Act),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
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当时他正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在南非的这些年里,甘地从《薄伽梵歌》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转变成了一个个人形式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 甘地翻译了托尔斯泰的《给一个印度人的信》。这封信是托尔斯泰在1908年写给一个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的。他们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为止。托尔斯泰的信引用了《韦达经》的印度哲学和印度教大神毗湿奴(此神的中文译名很不统一)的名言来表达他对逐渐高涨的印度民族主义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还受到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作品《论公民的不服从》的启发。总之,在南非的岁月是甘地作为一个社会政治活动家的形成时期。 此时公民不服从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术开始形成。
一战时,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发动运动,号召印度人参加英印陆军。他认为这样表现对英国的忠诚就会使英国同意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政体而达到印度自治。但是,这没有成功。
人和行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件好的行为是应该引起赞许的,而一件不好的行为就应该受到谴责,而做出此种行为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坏,总是因为他的行为的好坏而受到尊敬或怜恤。恶其罪而非恶其人。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4、印度独立运动
一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他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他被英国当局多次逮捕。例如,一九二二年三月十八日, 他因为他领导的公民不服从判刑六年,但是只是服刑两年。
甘地别的成功的独立运动的战略还有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国产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产品。与此相关的还有他的关于所有印度人应该穿土布的宣传。反对用英国的织布。甘地宣传说印度妇女,不论贫富,应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织布,来支持独立运动。那时很多人认为这些独立运动这些事,不适合妇女参加。甘地的这个策略把妇女加入到独立运动中来。
一九一九年的阿姆利则血案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当时英国政府和廓尔喀雇佣兵向和平政治集会的人群开枪, 数以百计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还有穆斯林被杀。除了抵制英国产品外,甘地还极力鼓励人们抵制英国学校,法律机构,辞退政府工作, 拒绝缴税, 抛弃英国给的称号和荣誉。
一九二零年四月,他当选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他又被授予国大党在同盟内的执行代表。在他的领导下,国大党重组,制定了新的章程。新党章规定他的目标是争取独立。任何人只要交纳一定的象征性费用就可以入党。用来规矩和管理混乱无序的运动的委员会的层次结构也被建立。国大党由一个精英组织转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政党。
一九二二年,在Chauri Chaura,Uttar Pradesh暴发暴力事件后,甘地暂时取消了他的不服从运动。 他转向社会活动。 在Ajmedabad建立了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还有报纸「年轻的印度」(Young India)。他为历史上被践踏的种姓争取平等的权利,尤其是为贱民(他称之为“神的孩子”)争取权利。
甘地再次参加独立运动是在一九三零年。国大党当时拜访他,希望他领导另一场大规模的公民不服从运动。他于是在一九三零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到四月六日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从德里到Ahmedabad游行达400 公里, 被称之为德里游行(或稱「鹽隊」)。 数以千计的人们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是给政府交税。
他1915年回印度,并很快地成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国大党的领袖。通过联合抵制英货,甘地促进了印度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宣传非暴力抵抗,来抑制恐怖活动的暴虐,虽然他不能阻止这些恐怖活动。
虽然他经常攻击英国政府,但是他一直声明他尊重英国人。因此大多英国人也佩服他,虽然他们并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内因。甘地开始穿了一道缠腰布在印度乡下四处演讲,鼓励使用手纺车来解除印度对兰开夏(Lancashire)纺织厂的依赖。
一九三三年五月八日,甘地开始了为期二十一天的绝食抗议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一九三四年夏天,他又进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绝食。一九三九年三月三日他又在孟买绝食抗议印度的独裁统治。
甘地选择在国大党内的继任者是尼赫鲁,就是后来的总理。尼赫鲁和他的政治对手Sardar Patel对于独立的印度该走那条路公开承认有不同意见。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鲁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展开他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31年赴伦敦参加了有关印度将来的一次圆桌会议,但并没有结果。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两任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和路易斯·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此时,甘地的许多追随者开始尊称他为“圣雄”。
一个人要做到不占有和平等,必须先改变心肠和态度。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5、二战时期
1939年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二战爆发了。虽然甘地对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经与共和国大党的同志们深思熟虑后,宣布印度不会支持表面上是为自由而战的战争,尽管印度当时也还没有自由。他声称如果战后印度可以独立的话,他会与英国并肩战斗。英国政府的反应是完全负面的,而且他们还试图给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裂痕。
在二战时甘地的独立要求变得更加得到拥护。他起草了一个让英国从印度退出的草案。这个草案立刻引发了印度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独立运动。 这个运动导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无前例规模的暴力。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们清楚地说如果印度不能独立,就不支持战争。这时,他甚至暗示他曾经想结束他对非暴力不可动摇的支持。他说:“他身边这个有序的无政府比真正的无政府还差”。于是他于1942年8月9日在孟买被英国军队逮捕,关了两年。
甘地认为成立自治政府的进度缓慢,于是加强了对英国政权的反抗。他经常被抓入监狱。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宣称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独立的印度的支持。这是他最后一次入狱。
内心的热诚和真纯的愿望,往往是不可以实现的。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6、印巴分治与暗杀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
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二战之后, 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印巴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当印度人和穆斯林人又开始暴乱冲突,甘地开始了他的第十四次绝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战之后他才会进食。他成功使局势一度稳定。但在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枪杀。在后来的审判中,南度蓝姆·高德西自称:「在我开枪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并当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责总是搞不十分清楚的。一个信奉真理的人常常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7、生活信条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尽管他去伦敦时,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三十七开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从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够被印度最贫穷的人接受。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从者使用纺车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因为没有工作而空闲时,他们从英国那里买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
尽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间获得过五次提名,但他始终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多年以后,诺贝尔委员会对此公开表达过他们的遗憾。1948年甘地去世那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未颁发,原因是沒有适合的、活着的候选人;在1989年当达赖喇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委员会主席说“此奖之一部分纪念莫罕达斯·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之一: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罗斯福总统,印度的甘地列第三位,他是以个人之力抗拒专制、拯救民权和个人自由的象征。
知识科普
0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02/印度国民大会党
印度国民大会党(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印度政党,简称印度国大党或国大党,为印度现存历史最长的政治组织,也是印度两大主要政党之一(另一个是印度人民党)。 1885年12月在孟买成立。创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休谟。在它成立后的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印度独立之后成为印度的执政党。
03/《甘地与纺车》拍摄者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1904年6月14日- 1971年8月27日)是美国摄影师和纪实摄影师。她最出名的是第一位获准拍摄苏联 五年计划的外国摄影师,第一位美国女性战争摄影记者,康奈尔大学毕业。她在1929年加入《财富》杂志工作团队,1936年加入《生活》杂志,拍摄了众多重大事件的封面资料照片。《我的肖像》(1963年)是她的自传,讲述了她和帕金森症的不懈斗争。
本文参考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知乎和豆瓣等
若您有图有故事,可发邮件到15882158242@163.com。欢迎转载!
更多故事和讨论可扫码加入我的星球
往期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