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带女儿到中心公园散步,看到足球场上正上演一场小孩足球赛,7-8岁的小男孩参加足球培训班后的第一场对战。场内的小孩踢得起劲,场外的家长更是热血沸腾地大喊”指导“自己的孩子。
一位爸爸在旁斥喝场上自己的孩子:”龙子俊,你踢球的时候笑什么笑,再笑我就拉你下场笑个够!” 场上本来欢声笑语的孩子,立马收起笑脸继续追球去。
另外一位爸爸也大喊自己的孩子:“大宝,你将球拉开一点,这样踢会被对手包围你!” 大宝抬头望下爸爸,也继续将球踢走。
场内双方教练也在旁边指导各位球员,整个场面非常热闹,都充斥着家长们的指导,差点没自己下场踢。
球场面积不到两百平米,两队加在一起十几位小孩追着足球来回跑,教练严厉的点评他们的表现,家长们七嘴八舌地“指手画脚”。这样一个嘈杂的场面,小孩们能开心自如的发挥吗?就算我们大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被别人在旁指指点点,你能将事情做好吗?
对孩子“指手画脚”的原因
家长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重要原因是容忍不了孩子犯错。
就像上面的足球赛,家长们认为自家孩子踢球的方式不对,就很想纠正他们,要孩子表现出他们认为正常球员的水准。
孩子们球技的进步不就是在教练的指导下,刻意练习中慢慢长进?小孩在比赛中表露出来错误,正是他们日后练习的方向。通过不断犯错,教练帮忙将不足之处找出,再加强相应技能的训练,如此往复,螺旋式成长。
家长在督促孩子做作业时,看到孩子做错了,就立马指出,越看越生气,最后作业是由家长完成的。
“Bob is fat. Tim is boy.你这样做不对啊!前面提到Bob是胖,胖是形容词,后面说Tim的时候应该也用形成与之相对应。而且如果填Boy也应该在名词前加介词a, 这里只有一个空格可以填,应选thin来填写。”
“画头的时候应该画一个封闭的圆,而不是像你那样画得又扁又尖,右边还有个缺口。来,让我帮你画一个。”
家长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孩子犯错就受不了,一番指错,然后“出手相助”,最终是孩子在旁边看着家长完成任务。
对孩子“指手画脚”的坏处
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如果每当做某件事情时,家长都会在旁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会觉得自己没家长做得好,很快会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家长,反正每次做都会受到挫折,就会产生厌恶心理。
宝宝在幼儿园很喜欢涂鸦和做手工,但家里的绘画工具和手工材料却从来不碰。宝妈回想起来,她买回画笔或手工给宝宝玩,没过一会宝宝就不想玩了,原来是自己过度干预宝宝的创作。“宝宝你这是画得是什么,云彩?云彩不是这样画的,来妈妈教你。看到没,这才是云彩!” 宝宝看着妈妈画得这么好看,起初那种画画的愉悦顿然消失,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再也不愿意在家里跟妈妈一起画画了。
孩子做事情时,总是得到家长的负面评价,自然而然的产生抵触心理,这是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将此事情排斥在外。
孩子错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在不停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如果家长都以自己的标准去打断孩子,他们就失去成长的机会。
刚开始画画时,宝宝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你问他们这是什么,被告知是天空。你可能会炸开,明明是一堆无规则的线条而已,怎么可能会是天空呢?
因为在他们现有的认知里天空就是这个样子,经过与外部的接触他们会慢慢学习到天空是有颜色的。再画天空时,他们会添加他们喜欢的一种颜色进去,再过一段时间他们认识更多颜色时,天空就会有更多的色彩。他们学习到的颜色种类,通过画天空体现出来。
每次孩子的“犯错”,家长第一时间跳出来阻止,孩子就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自己不断尝试错的结果,家长不可能告诉他们什么事是正确而代替他们成长。
家长的正确做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运用鼓励和讨论方式协助孩子自然发展。
孩子在学习任何东西时,会受到很多挫折,家长持续鼓励,能让他们更好的克服困难。
家长观看孩子们的足球比赛,应该是为他们呐喊助威,鼓励他们积极的投入比赛中。孩子们得到家长的鼓舞,认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心里产生愉悦感,此时就更有干劲,形成正向循环。
孩子画出似乎乱糟糟的东西来,我们不应急于否定他们,应询问他们绘画内容。
“宝宝真棒,又完成一幅画作了!能告诉妈妈你画的是什么吗?” 宝宝指着自己画的三堆线条说:”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这个是我。” 在他们现有的世界里,是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示家里人。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谈论他们的画作,是发现不了孩子表达一家人的方式。
家长的“指手画脚”其实是给孩子添乱,他们的世界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和鼓励,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