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对于长城,你可能真的错怪它了。

杨凯奇 随风奇谈
2018年03月21日 10:29

小时候看电视剧,首先得弄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后来慢慢明白了,原来好人和坏人也没那么泾渭分明,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心情好的时候是一个人,脾气暴躁的时候或许又成了另外一个人。不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是我现在恪守的处世之道。


切莫过早对一个人下结论,至少要到生命终结,才能盖棺定论。其实就算到了盖棺的时候也未必真能定论,有的人死了很久才会被世人所知。况且别说一个人了,就是一个简单的事物,我们也很难真正了解。


前不久看了长城的一点史料,让我诸多感慨,原来我以前对于长城的印象一直都是错误的。提起长城,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个冷兵器时代的败笔,既劳民伤财又没起到任何作用,你看,草原民族一个接一个南下入主中原,长城防住谁了?长城或许只是中原统治者一厢情愿的军事愿望,到最后也只能沦落成一个形同虚设的军事文物,仅此而已。


图片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们谁都不傻,为什么每朝每代都要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呢?原因肯定没这么简单,假如我们真能穿越到那个骑兵横扫天下的时代,或许你会发现,长城才是中原农耕民族为数不多的最佳防御方案。


长城在英文里被称作“Great Wall”,其实不光是外国人,连我们自己也一直认为长城不就是一堵巨大的城墙嘛。但事实上除了城墙的作用外,长城至少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用途。


首先,长城本身就是通讯工具。一旦城墙被破,长城上就会狼烟四起,敌人入关的消息很快就会传播出去。在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时代,长城是传播消息最快的途径。这可能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能想到的最经济,最便捷的预警系统了。


其二,去过长城的朋友都知道,长城不但很高(平均7米左右)而且还很宽(平均6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军事“高速公路”。一旦狼烟升起,就算远在千里之外的驻军也能通过长城这个通道,迅速抵达前线作战。通常情况下,入侵的敌人也不可能把长城全部摧毁,只能破坏几处豁口进入平原地区烧杀抢虐,然后还得迅速返回,否则守军一旦通过长城抵达豁口,就会切断退路,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有意思的是,长途跋涉之后,豁口其实很难被再次找到,返回的入侵者经常为了找豁口迷失方向,被抵达的守军围追堵截,有时甚至还会全军覆没。据史料记载,连最后成功入主中原的皇太极也曾吃了不少长城的苦头。


图片


此外,长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军事作用就是:进可攻退可守。长城在历朝历代都是军事战略要地,是中原北伐的军事依托,每次出征前的军队集结都是在长城完成的,而且,后方的补给也能通过长城最快抵达。万一出师不利需要全军撤退时,长城也是坚不可摧的最后防线,只需退回这里重整旗鼓即可。同时,有长城在,就算战败,也不会被敌人一直乘胜追击。草原骑兵们很清楚,没有充分的入关准备,长城是万万不可强攻的,一般追到此处也就适可而止了。


那你可能要问了,照这么说长城很牛啊,那为啥最后还是被草原骑兵入主中原了呢?其实只要你了解一下具体的史料就会明白,这已不是长城本身的问题了。长城作为抵御入侵的军事工具已经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但最后能不能成功防御敌人,还得看人。这就好比有人用菜刀不小心伤了手,你能说这是菜刀有问题吗?


说了长城一堆好话,我其实也没打算要给长城作代言,我只是想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别轻易给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哪怕是每个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的“长城”,也有你看走眼的时候。作判断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你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吗?你深入调查过这个人吗?


这个世界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义务让你知道所有的答案。我们只能小心求证,谨慎前行,放下心中的执念,时刻准备着刷新自己已有的认知。最后,我又想起罗素的那句名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随风奇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