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扰,为什么自己定下的目标老是完成不了呢?说好的减肥,常常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放弃了,说好的写作,写了不到10篇文章就不了了之了。
我自己也有过很多词中途放弃的经历,比如,半年之前就计划写作,才写了三篇文章就放弃了;今年7月份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问题,一天忙下来不知道自己做了那些事情,对比上一周发现不了在处理形同的问题时有哪些进步。
当时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利用古典老师之前说过的每天三件事的格式来记录,很可惜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前几天在得到听到一本书叫《驱动力》,从书里面讲的几个观点找到了一些答案。
人的驱动力分为三种:
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来自外在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
来自内在的动力,内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第一种比较好理解,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
第二种外在驱动,也是现在很多公司在用的一种驱动方式。比如,上班迟到了要扣工资,业绩完成的很好,会发奖金作为奖励。
但外在的驱动力存在一些弊端,使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那些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才会有效。在涉及到知识、创造和全身心投入事情的时候,往往不起作用,甚至会消磨积极性。
研究人员对一群小孩子分成三组,让他们在屋子里画画,研究人员告诉第一组小朋友,你们画完之后我会给你们发一张奖状,第二组,也会发奖励,但是事先不会告诉他们,第三组,什么奖励都没有,就让他们自由 画。
经过两周后发现,当把纸和笔摆在他们面前时,给奖励的小朋友的积极性反而不高了,没有给奖励那一组的积极性还是跟以前一样,并没有减少。
通过外在目标激发的动力,一旦目标达成之后做事情的欲望就会下降。
第三种驱动力,来自内在的动力,内心把一件事情最好的欲望。这种力量有多强呢?先讲一个故事:
目犍连是佛陀的弟子,有很大神通,天上地下神通第一。
以前有人问佛陀:“神通和智慧相比,哪个厉害?”
佛陀说:“神通和智慧的关系,就好比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
“那智慧是最厉害的吧?”
“再大的智慧也抵不过业力。目犍连神通再大,但因为业力,最后也被外
道打死。我虽然成佛了,业力该存在还是存在。”
“那业力是最厉害的吧?”
“不是,业力抵不过愿力!”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在制定目标是时候我也是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不过做了几天之后,这种愿力就消退了。
激发内在动力还需要具备三个重要的条件:自主、专精、目标。
自主的内在驱动力认为,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去负责任的,能够自己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和谁做。不是因为外在的条件或者制度逼迫自己去做的。
专精的内在驱动力,有把事情做的越来越好的欲望,任务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把工作变成玩乐。
建立目标,有目标和没有目标对是否能调动积极性的差别很大,关制定目标还不够,还得是制定正确的目标,人真正要建立的是超越个人利益的渴望和目标,渴望做出内心想做的事情。
两种目标
外在目标:荣华富贵、功成名就、以利益为导向
内在目标:愿意改善别人的生活,愿意让人更好的去成长,这种目标是发自内心的。
只有内部目标才能更长期的带领我们的内心,去调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