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一国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货币在国际交往中,主要涉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使国家之间能够用于清算相互的债务余额,用于维持国际支付原则和满足国际收支调整的需要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汇率制度的安排(以使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按照相应的规则来确定和维持)和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状况的变迁,国际货币经历了一系列发展演变的阶段。金本位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金汇兑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浮动汇率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有诸多新发展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二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是一种必须有双边的安排才能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短暂存在过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的特点是:各国货币依然维持金平价,即规定有含金量。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而是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汇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特定强国的货币挂钩;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与之挂钩的强国货币,以保证本币可以通过兑换为外汇来保持稳定。
三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与特点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小镇北部布雷顿森林,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联合国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其为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黄金官价为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可随时按此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率,各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正负1%(1971年12月后调整为正负2.25%)。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终结
(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内在原因:
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而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各国中央银行对美元储备的需求也必然增长,美元储备的供应是有保障的,它可以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满足,但是没有同样可靠的机制保证黄金的供应,黄金的供应由采金技术与黄金矿藏等外生变量决定,于是美国会陷入著名的二律悖反,如果美国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制度不可避免地要崩溃;如果拒绝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美国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格雷欣法则——用古老的格雷欣法则同样可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存在两种货币,黄金与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定价偏低的稀缺货币,美元成了定价过高的过高的过剩货币,于是格雷欣法则发生作用,“劣币驱逐良币”,黄金退出市场,世界从美元黄金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进程表明,任何国家的法偿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准货币,都是行不通的,今后再建立以任何国家货币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也绝不会获得成功。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性和排他性规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表现为价值体系的紊乱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在纸币本位制下,由于纸币只是一种符号,其排他和独占现象与金属货币恰好相反,而会出现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排斥实际价值低的货币的“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一国三币”是我国的智慧创造,不是一种货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因此不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1974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取消固定汇率的决议,并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布雷顿制度的彻底崩溃。
3、浮动汇率制度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达成《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中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美元依旧是主导货币,即是最主要的计价单位,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价值贮藏手段;欧元今后将是美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SDR的地位在增强;黄金的国际储备地位在下降,但仍可视为二级储备资产。
(2)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安排:世界各国不仅可以采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而且在两者之间,还有多种弹性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例如对一种货币做有限浮动(宽波幅浮动),或者滑动平价,爬行钉住制等。
(3)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总需求调节,还可以通过汇率机制调节,并对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实施管制。
牙买加协议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分散化和多元化,从而使各国有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
四
货币局制度
1、货币局制度的特征
(1)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2)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按固定汇率兑换。
建立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一般不具有独立建立自己货币制度的政治经济实力。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国家,货币局制度是一种选择。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制度的主动权。
2、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从1983年起实施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其基本内容是:
(1)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每发行1元港币,要按7.8元等于1美元的比例,向外汇基金存入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
(2)外汇基金由政府设立。收到发钞银行交来的外汇储备,外汇基金给发钞银行开具无息的负债证明书。
(3)一般的存款货币银行需要港币,则需用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兑换。
(4)在香港的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凡涉及外汇的交易往来都是按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进行。多年来的市场汇率一直低于联系汇率。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通常也归入货币局制度范围,但有其特点(或区别):它只是在发行储备上规定有港元与美元的刚性比率,市场交易中则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五
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一个国家以美元代替本国的本币进行流通的现象。
从货币制度的角度说,美元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货币主权完全丧失,这应如何评价。放弃了本币的发行,也就是放弃了货币发行的铸币税(铸币税是指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发行本币所具有的购买力减去铸币费用后的差额,它形成了政府的收入。由于纸币的发行成本非常低,使得纸币发行的收益几乎等于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最后救助的可能。
但是,美元化也有一定的优点。对于那些进行美元化的国家,推行美元化政策,短期内对摆脱经济危机会有所帮助。由于政府不再发行自己的货币,这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一直困扰历届政府的货币对外贬值问题有可能短时得到解决。这些对稳定经济非常重要。使用美元后,美元与当地货币之间反复兑换的麻烦将会消失,经济效率将会提高。而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将更容易得到国际贷款。
六
欧洲货币同盟与欧元
欧元是由欧洲货币联盟(Europe Monetary Union EMU)操作推出的。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1999年单位为“埃居(ECU)”的欧元开始使用;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进入流通,全面取代欧元区各国的货币,欧元货币制度完全建立。
欧元货币制度的建立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的首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国际协调,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由蒙代尔所提出的最是通货区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有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欧元的出现直接刺激了世界其他地区对于建立区域货币合作和建立货币区的关注。
七
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
(1)货币局制度与美元化。美元化尤其对货币制度主权构成挑战,连本国的本币都让位于外国货币——美元,无疑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彻底丧失。
(2)欧元登上历史舞台。就对抗美元中心来说,欧元的出现有重大意义。但同时,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更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更是直截了当的挑战。
我们看到了以上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过程,从国际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前的牙买加体系。这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那么我国的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呢?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人民币的国际化正处于哪个阶段?期待下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