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于保险的认识是什么?你认为保险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

还是说它像信教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关注者
606
被浏览
255,921

59 个回答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既然是从业者,除了忙业务,也得琢磨下自己从业的历史渊源。说到保险,就不得不提大航海这个历史大背景。


丝绸之路的衰落

15世纪末以前,从西方通往东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陆路: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从君士坦丁堡登陆,经小亚细亚、黑海和里海南岸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

另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另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亚丁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前,丝路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且随着丝路的不断兴盛,唐朝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15世纪中叶,消灭了东罗马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侵占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而这也是传统贸易路线的必经之路,奥斯曼帝国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得贸易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运抵欧洲,价格高达8-10倍。西欧的商人、贵族都渴望着开辟一条贸易新路线。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版图)

大航海的兴起

对新贸易路线的渴求驱使着人类开始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决心,而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大航海时代成为了历史的必然。15世纪时,欧洲人已经有能力制作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的大船,使得长时间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1588年的多桅大型帆船)


除此之外,从东方传入的指南针以及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社会认可,都为大航海创造了历史基础。航海,就如同今日的创业一般,成为15-17世纪时代的烙印,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探险家开始对新贸易路线的探索。而葡萄牙王子恩里克王子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里斯本广场上恩里克王子的雕像



实际上,恩里克王子没有出海远洋,而是在幕后运筹帷幄,如同今天的Elon Musk,他是航海历史上一位超级创始人兼CEO。他远离豪华舒适的宫廷,放弃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从国外招聘有名的宇宙学家和数学家,研究了搜集来的大量信息。之后,在萨格雷斯开设船坞建造船只。他精心挑选顶尖的水手,部署严密的航海计划。他的船队按照他的指示,先后发现了几内亚、塞内加尔、佛得角和塞拉里昂。


葡萄牙航海的大发现震惊欧洲。正如当年西湖畔英语老师马云成功的故事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业的大潮。追随着恩里克的足迹,欧洲涌现了大批闻名世界的航海家,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哥伦布,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的环球航行的麦哲伦等等。葡萄牙、西班牙都在大航海时代中疯狂的扩张殖民地,以此完成了大国崛起,而在勒班多战役中,对丝绸商路收以重税的奥斯曼帝国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从此走向下坡路,西班牙一举登上世界顶峰。



海上保险的萌芽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航海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愿意花重金押注的“风险投资人”。对于投资人来说,航海这一项投资不确定性极高,投资极大,算是“暴富or nothing"的赌局,航海家找投资就像20年前创业者找天使资金,难度可想而知。恩里克王子算是今天的王思聪,钱多任性玩得起,可平凡百姓哥伦布就没那么容易了,他曾经游说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但都被拒绝,直到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斐迪南二世,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哥伦布与英国女王伊莎贝拉


高风险、高收益的特质也使得航海成为王室、贵族们才玩得起的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承担风险太大,所以做出决策也会小心谨慎,因为在当时,有分散风险、风险对冲这样的商业意识并不普及,但这也为后来保险的蓬勃发展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形成埋下了基础。


实际上,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遇海难时,为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为最早的海上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商业保险

最早的保单来自于1347年10月23日,在这天,意大利商船“圣·科勒拉”号要运送一批贵重的货物由热那亚到马乔卡。这段航程虽然距离不远但极度危险,极有可能遇到地中海的飓风和海上的暗礁。圣·科勒拉”号的船长不想冒这么大的风险,但又不愿意失去这一笔大买卖,他为此非常为难。这时,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找到了意大利商人乔治·勒克维伦,说明情况后,双方约定,船长先存一些钱在勒克维伦那里,如果6个月内“圣·科勒拉”号顺利抵达马乔卡,那么这笔钱就归勒克维伦所有,否则勒克维伦将承担船上货物的损失。这样的协议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份真正的保险,这也成为了现代商业保险的起源。

西班牙称霸海上世界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也急剧扩大,这大大 促进了海上保险的发展,但随着而来的纠纷也越来越多。于是,1435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保险法典。1556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颁布法令对保险经纪人加以管理,确定了经纪人制度。1563年西班牙的安特卫普法令对航海以及海上保险办法和保单格式作了较明确的规定,这一法令以及安特卫普交易所的习惯后来为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保险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版图

大海航时代造就了西班牙,而海对面的欧洲邻居,英国也时刻对这位富得流油的新晋海上霸主虎视眈眈。自16世纪起,英国就经常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抢劫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队并袭击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据点,两国的冲突由此愈演愈烈,到了公元1587年时,终于爆发了一次大战。由于英军的精密部署和西班牙的连续失误,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海军大破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举站上世界舞台之巅。


英军大破“无敌舰队”


从此之后,英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业垄断优势的殖民帝国,同时带动了保险的巨大需求,这给英国商人开展世界上的海上保险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16世纪下半叶,经英国女王特许在伦敦皇家交易所内建立了保险商会,专门办理保险单的登记事宜。1720年经女王批准,英国的“皇家交易”和“伦敦”两家保险公司正式成为经营海上保险的专业公司,让他们专营海上保险,规定其他公司或合伙组织不得经营海上保险业务。这两家公司曾一度垄断了英国保险市场。十八世纪后期,国际贸易的激增给商业带来了变化,英国成为世界海上保险的中心,伦敦的中心地位使其成为了国际海上保险市场中心。

今日的伦敦皇家交易所


而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市场的繁荣,涌现出了大批个人保险从业者,但其深受以上两公司垄断的影响,大家都深感设立保险交易中心的必要。于是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家咖啡馆,对保险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并且业务直至今日依然活跃的社团组织—的劳合社(Lloyd's)应运而生。

楼上大拿们解释的视角已经很丰富了,我基本赞同。碰巧最近写了点东西,就再多说两句,谈两个方面的认识(国内):

1、保险销售模式的变迁

目前非业内人士对于保险的直观认识多数还停留在个险营销模式上,至于目前代理人模式遇到例如诚信缺失,诈骗等种种问题,这篇有详细分析析:zhihu.com/question/1990

事实上,代理人模式并非保险销售的全部,下面回顾一下中国保险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销售模式。

1、1992年之前,销售人员都属公司员工,主要业务也是对公业务,财险占主导,寿险比例很少,市场竞争主体保险公司也不多。中国保险业还处于产寿险混业经营时代,寿险产品的销售方式一直以“人保模式”为主,即多渠道、广代理,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兼业代理和农村代办来拓展保险业务;

2、1992年,友邦保险公司将寿险营销制度带进上海,寿险营销制度的引入,革新了保险经营的传统落后观念,改变了保险公司固守的传统展业模式,推动寿险业实现跨越式增长,进而改变了保险市场格局。我国务家保险公司在1996年后普遍采用寿险营销制度,人寿保险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统计显示,1992年我国保费总收入和人身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67.9亿元。141.9亿元,2004年分别为4318.1亿元。3228.25亿元,分别增长了11倍、22倍。但目前个险营销制度因为销售人员收入降低,行业口碑不佳等因素陷入了增员难的泥潭。

3、2000年,中国的银行保险渠道开始出现,从此开始迅速成为重要的保险分销渠道,截至2004年底银行保险保费已占国内总保费的26%,2010年部分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超过了50%,一举超过了个险销售模式,很多公司也借该渠道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摇摇领先于财险,但2011年保监会关于取消银行驻点销售人员的规定使得全行业银行保险出现停滞。

4、2006年,电销保险时代开启。合资寿险公司中美大都会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电销保险,当年即实现保费收入约2000万元,后期各大国内保险公司纷纷跟进,寿险、财险群雄争路,车险电销异军突起,2011年中国平安电销车险增速超过80%,电销车险占公司车险收入的比重接近1/3。但目前电销保险因为扰民电话等问题频频被投诉,也被监管机构屡次惩罚,发展前景蒙上一片阴影。

5、2001年,网销保险几乎比电销保险出现还早,单限于中国互联网设施和网民能力等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008年之后,中国互联网有了质的发展,网民人数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热闹非常,以泰康人寿、平安保险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开始发力网销业务,前者主打寿险,后者主打车险,之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寿、财险巨头也加入网销争夺战。无论是各家公司官网还是淘宝、网银等中介渠道,网销保险已经遍地开花。2011年某公司网销业务保费收入已超过10亿,中国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称:“受消费者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电销的发展前景可能不如网销,因为电话销售是消费者的被动消费,而网络销售是消费者的主动消费。”


不同阶段的保险销售模式是由当时的国情(客户、市场各方面因素的统称)决定的,随着老百姓保险意识的提升,学历水平的提高,主动了解保险的群体会慢慢增长,客户被动消费保险的模式会产生变化。

以英国,美国为例:2008年,英国的电销、网销渠道的成长速度达到52%,电话、网络销售在整个保险业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2%。与此同时,英国代理人渠道占比从1998年的54%降低到2008年的30%;2009年美国,010包括电销和网销在内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超过了总保费的20%,估计2010年达到了25%。

发达国家的例子都摆在这里,目前的”痛“是暂时的,也是成长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但销售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会逐渐使得保险”挨千刀的“”搞传销“的骂名慢慢被人遗忘,传统销售模式需要调整和适应,新兴销售模式需要努力和加油。

2、关于保险(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介绍(摘自资深分析师对中国人寿的分析,原文已删)

人寿保险生意的会计模式是当人寿公司收到保单,名义上便圈出一个圈,作为负债准备金,圈圈的方式,便是累积88.7%。而后,每年预算,支出佣金和人工、运营费用约15%, 剩余85%便用于投资(根据2010年之前中国人寿年报数据测算),年年有投资收益入账,同时也有退保和赔付,赔付的比率数据,显示了和原先保单精算程度的差异,但由于大数定律,相对稳定。
然后保单到期时,进行(延期的)红利支付,但在会计上,每年账面会先记账一笔红利支付,实际的现金被累积起来进行投资。最终累积的总资产,受股市、债市波动,会发生资产减值及公允价值损失或者冲回。这出入之间的差额,便是人寿保单的账面利润,整体上,这就是人寿公司生意的会计模式。
上面描述明晰的显示了人寿生意的会计模式,却没有显示人寿股份的赚钱能力,由于遵循国际会计准则,首年承保费用没有做摊销,因此会出现Surplus strain,造成每年实际盈利被推迟至日后实现。如何估算这一涵盖了产品定价设计过程中的死差益、费差益的具体承保利润?由于附加费率和佣金费用是属于保险公司需要保密的范围,因此一般不披露该数据,保单的具体详情也没有披露,导致外部分析师对实际利润的核算非常艰难。
但无论如何,随着保单停售,并且最后承诺的保单到期时,盈利才会真正完全从准备金中释放出来。但是,由于现阶段人寿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收的保费和保单一年多过一年,释放出来的利润,很可能被同年高速增长的保单带来的新的“首年亏损”所掩盖。所以,预测某些保单在某一年份到期,以为会释放出很多利润出来,很可能是错的。除非因为该期资本金限制,需要停下来歇一歇,接少些保单,以获得释放利润,否则如果人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所消耗掉的盈余,很可能会对冲掉这部分释放出来的利润,而显示给股东报表上的账面利润,则是这种对冲消耗的结果。
同时,由于最终的利润报表,是糅合了所有保单的利得和利失数据总和,因此,如果没有更多的保单信息和仔细的分拆,是无法从里面具体得知具体的每一项详细的真正利润是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盈利被低估,加上每年分配红利的影响,造成账面上净资产累积的低估,从而有可能出现监管上的偿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数据被低估,在提取盈余准备金之后,会带来相对于股价非常低股息率的分红。特别是,由于利润的延后,导致在开始积累保单的年份,逐年分红回报会非常低。
这实际上意味着,投资者必须从非常长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是必须将资金放入人寿公司,作为股本非常多年之后,才能通过账面资产净值和净利润慢慢累积而得到回报,(从税收角度,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是将本来应该纳税的当期利润,递延到日后实现,从而降低股东税负增大了股东权益,不过税收问题不在这一节探讨。)简单的说,这对于那些抱着“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急功近利投资者来说,是不合适的。
从2010年年报出来后的情况看,投资者一看到人寿股份削减分红派息,便将股价砸了下来,只能说明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懂得这一会计准则原理,不懂生意,也无法为之估价,只能依赖于分红派息数据,作为投资时,和其他股票比较的依据,因此一旦分红削减,便快速离场。
从另一方面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盈余损耗问题也会导致开拓新单能力不足。在90年代末出现高息固定回报的“利差损”问题后,保监会一成立,其监管的核心便在于偿付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当偿付能力不足时,会面临追加资本金、停止新业务、限制分支机构、限制高管人员薪酬,甚至由其他保险公司接管等措施。而偿付能力指标,则来源于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的数据。
从长远上说,当人寿股份一直处于高增长时,对于“盈余损耗”问题的处理方法,要么需要重新调整准备金比例,或者需要融资以增大实足资本,同时减少分红支出。要么加大再保险业务,将该部分保单转嫁出去,从而不需要积累如此多的准备金。有时,就干脆就换个保单名称,以将盈利释放出来。又或者需要开发新产品,或者接更多的非保险责任的投连险,以减少认可负债。
如果这数者都不变的话,那么,对于寿险公司的经营上来说,便不能一下子承接非常多的超长期保单,反而要接一些短期险种,以提早在账面上实现盈利,才能保证进一步匀速发展。所以,市面上很多分析者,过度强调“期交”保单,特别是长期保单,认为只有期交保单才赚钱,越长期越赚钱,人寿接得少,是经营不好的表现。这都是误解。股东将资金交给管理层,由于这一会计原则引起的“盈余损耗”问题,管理层择机而动,根据偿付能力和资本-负债情况,决定长短期保单、趸交-期交保单的搭配,才能保持公司匀速增长,过于强调一面,而忽视公司经营的限制,并以此认为公司经营得不好,也是错的。
按照缪建民在《保险资产管理及其变革》中的看法,上述方法都属于消极、被动的方法,主动的方法,是加强资产管理,提高投资收益率,优化资产组合结构,增加认可资产。但这又意味着逼着公司的投资组合进行更多的追求高收益的短炒并将盈利变现,从而影响组合的稳定性。这真是个两难问题,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观察公司管理层,如何基于这样一种模式下,保持一种匀速增长的平衡。
从这一角度,更可以看出,在港股和A股上市,使得公司能够有更多财力做更多生意,这正是2004-2008年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因为作为金融行业之一的保险业,其核心关键仍然是资本金,财大气粗,才能做大生意,而投资者要考察的,是该部分本金,是否被良好使用,以战养战,而不是因为一融资,资金充沛了,便胡乱挥霍而消耗掉,丧失长期增长的本金。

第二点只是摘录了一部分,或许读起来有些地方会觉得不清楚,因为两年前我读了全文觉得该部分十分精彩,所以就存了下来,在这里算是分享吧。或许和题主的问题有点偏,就当为了让更多非业内人士了解保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