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有认真读的,也有泛读的.可是,别人似乎感觉不到。 刚才去面试,面试官说我表现不出来看了那么多书。 我个人认为,读书多为内化。…
关注者
27,891
被浏览
5,124,363

1,757 个回答

我设想把你当成兄弟,或者当做多年前的自己,说些肺腑之言,供你参考。

从读书量来看,每年平均100本,每周两本,已经超过了90%的人。读书量虽然不算很大,但绝不算小。你提到“读书多为内化,实在不知道如何外显”。这是个错觉。

内化和外显是一回事儿。想想看,内化能内化到哪里去,不是首先内化到大脑,然后内化到身上吗;不是内化到思维,进而内化到意识,然后在言行中自然流露吗。除非故意不外显,否则人的知识在言谈举止间难以遮掩。内敛是一件很难炼的功夫。

你在读书效果上的困惑,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读的故事不够多,更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对任何一个读书有成的人的故事做过如你所说的“认真”的分析。读书是何等复杂的事情,如果不汲取别人的经验,却能走出丛林,是非常之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不模仿、参照、借鉴任何一位书法前辈,而能成为书法家的,甚至字写得好看一些都难。

随便选一个人的故事,例如苏秦。如果你以为你知道了,我却有99%的把握说你不知道。如果你不服气,请讲述一遍,而无需看任何材料。

如果你以为你知道了,尝试过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微。如此你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你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有。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知道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学习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懂了,其实没有。起码在很多时候没有。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而已。

如果看到这里,你惊讶,我为什么如此了解你。其实,我不了解你。我只是比较了解自己而已。心同此心,理同此理。

好吧,如果你受刺激了,那么你看待下面这个即便你很熟悉的故事,你会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1.

战国末期有个人叫苏秦,洛阳人。他在青年时期曾到齐国拜师学艺。《史记》称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在鬼谷子那里学习游说技巧和外交谋略,当他自以为学有所成后,便满怀信心地来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一展抱负。

初出茅庐的苏秦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但始终说服不了秦惠王。在用尽了所有资金后,他只好回家。

《战国策》记载了他回到洛阳时的样子:“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貉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硚,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意思是说,苏秦游说秦惠王十次都没有成功,用黑貂皮做的皮衣穿破了,钱用光了,行李袋子破了,最后连鞋也买不起,只好穿草鞋,自己挑着书和行李的担子,又黑又瘦,脸色非常难看。

回家之后,情形更惨。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连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感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妻子不我为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弟弟,父母不当我是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苏秦连夜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找到据说是姜太公写的《阴符经》,挑灯夜读,“伏而诵之。”

读到深夜想睡觉时,他“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这样足足苦读了一年多,终于有成,二次出山。头悬梁锥刺股,其中的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

再次出山的苏秦先后说服了燕文、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也就是说,苏秦使得六国联合起来,合力对付秦国,苏秦做了合纵盟约的秘书长,兼任六国的宰相,佩六国相印。

有一次,苏秦游说楚王,路经洛阳,他的家人知道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意思是,父母听说他来了,赶紧粉刷房子,把路面打扫干净,并准备了鼓乐筵席,而且到三十里以外去迎接他。他的妻子不敢正眼望他,低着头偷偷地看他,苏秦讲话时,她侧耳倾听,生怕听错了。嫂子的表现更离谱,她在地上爬到苏秦跟前,不停地跪拜道歉。

苏秦看到嫂子如此诚惶诚恐,想起了往事,笑着说:“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子怎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又这么恭敬了呢?

嫂子回答说:“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那是因为叔叔您现在当大官了,又有那么多钱。

即便苏秦学富五车、纵论天下,也不禁感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感慨啊,人贫穷的时候,父母都不把自己当孩子,富贵的时候,亲戚们都会畏惧,人在这俗世上,权势地位和富贵,能忽视吗?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你什么?

读过一段书之后,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知道了什么?能不能一二三四的说清楚?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毫不含糊的说清楚?

当我没有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这面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把那段读书时间称之为杀死时间。Kill Time。那段时间就当我死了。

直面这个问题的情形,基本是这样的。

1. 苏秦起初的学习效果为何不佳?

苏秦在鬼谷子那些学习了许多年。论老师,鬼谷子是顶级的名师+明师,又有名,又是顶级高手。论读书,不说读万卷书,也差不多。但初出茅庐做事,却不成功。有缺乏社会经验的要素,但根本上还是所学不精。

一个“精”字不知道难道了多少人。

你知道什么叫做“精”吗?

以苏秦的智慧,跟着鬼谷子学了那么久,他可能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精。

《庄子》里面说,“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

按照庄子的逻辑,苏秦初出茅庐游说工作毫不见效,完全是因为所学不精。

自己都说不明白,不够有力,动己都难,怎能动人。


2.什么是精?

注意,苏秦读书锥刺股的环节。《阴符经》他读了整整一年。如果《战国策》所述的苏秦故事为真,这是相当震撼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阴符经》只有461字。别说一年,以苏秦锥刺股的努力方式,苦读一天都足以倒背如流。显然苏秦不是痴呆之辈。

但为什么这本小书他却读了一年?这一年,他从这本书里悟到了什么,悟到多深,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别人知道的时候,他已经佩戴六国相印了。

我们猜想。

第一阶段,用不了几天,他就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第二阶段,他把这本书与他所有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这是个长期的工作,没有几个月是做不到的。

第三阶段,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阴符经》所述进行的对照。或者说,他用这部经,反思总结梳理,甚至是重新把自己的一生连贯起来。

第四阶段,把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包括社会自然与《阴符经》对照。贯通世界观。

第五阶段,如果拿这本书去游说君王,有多少种方案。每一种方案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模拟,直到心平气和,不起波澜。

第一阶段是让一本书在自己大脑内部贯通,能够随时随地反复重现。

第二阶段是把学问和学问之间进行贯通。

第三阶段是把学问和自己的生命贯通。

第四阶段是把学问与社会、世界贯通。

第五阶段是实战模拟。

你可能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不必说,你懂得。


3.读什么书

《阴符经》是鬼谷子传给他的。当然是好书,关键的书,重要的书。烂书能给人以借鉴。但是读1000本烂书,恐怕很难启人心智,甚至,读得越深、越多,误导的越离谱。

想起了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

话说科恩大学毕业之后,找了个一般的工作。没什么前途不说,他还不喜欢。他想从事金融,特别是证券交易。争取到华尔街一个公司的面试机会之后。科恩读了麦克米伦的《期权投资策略》。这本书就像是期权交易的圣经。科恩估计,当时,看22页书,他得花上六个小时。他把自己埋在书里,一字一句地看,不停地重复句子,直到搞懂它的意思。他说,“要想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读懂它,理解它,我得查每一个认识的词。”

当然,那个负责这项业务的人对于期权交易也不精通。这样,等到科恩要工作时,他已经准备好了。他直接告诉他们,买进这个,卖出那个。科恩从不向他解释原因。那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原因。但是这些不重要,科恩为他们赚了很多钱。事实证明,科恩是一个很厉害的交易商。现在,他是高盛的主席和首席运营官。1999年开始,科恩和他的妻子资助了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以及许多儿童活动设施。

科恩是有特殊的读书方法的,事实证明是高度有效的。但如果他读的是一本烂书,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效果。他读得的是期权交易领域最好的书。

类似的例子很多,似乎每个牛人都精通一本很厉害的书。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

反观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一样精通。检验的方法是,让他们条理清晰的就任何主题讲上个30分钟,绝大部分人都会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所以结论就是,在你的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读最经典的书。读到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滔滔不绝的程度。如果达到这个境界,人家不把你当专家都难。


4.动力在哪里

读书读到苏秦和科恩那种深度,是需要强大动力的。这正是绝大部分人所欠缺。

苏秦的动力哪里来?侮辱,没有尊严。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弟弟,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就差不把他当人了。于是,苏秦奋起,猛读书,不但证明他是合格的丈夫、弟弟、儿子,甚至还可以为相。他动力足够强大,抱负自然强大,强大到可以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虽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科恩呢。科恩从小就是阅读障碍,被同学和老师鄙视的那种。除此之外,他还有对自己热爱的职业的强烈向往。

读书有效果需要强大的动力。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责任没有尽到,还有哪些梦想有待实现,还有哪些屈辱有待“抱负”。

有了强大的动力,你不但可以读的精,而且可以读的多,读的快。规律是明显的,读得精,有助于读得多,读得多就会越读越快。


5.又精又多

关于这个话题另外一面是读的不够多。

超过1200个世界级的亿万富翁均喜爱广泛地阅读,著名的沃伦·巴菲特和马克·库班发现正是阅读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巴菲特的阅读量许多人都知道了,每天500页的资料。钢铁侠马斯克每天读2本书。其余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和扎克博客,经常公布自己书单,网上都可以找到。马云阅读量也是巨大的。年轻的时候受到过路遥的小说《人生》的影响,他对金庸的小说如数家珍,随身携带《道德经》。行业相关的就不必说了。

马克·库班是NBA球队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他掌管的HDNet公司则运营着全美首家全天高清节目频道。库班青年时期,过的很惨,在做酒吧招待的同时,也在申请更好的工作。他得到一家名叫Your Business Software的公司的面试机会。这家公司面向企业和消费者销售PC软件。

他说,“当时我刚花99美元买了一台德州仪器生产的电脑并且开始自学编程。他们对此颇为赞赏。同时他们也对我愿意阅读所有的软件操作手册印象深刻。因此我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他们给我1.8万美元的年薪,外加提成。”

库班的话忽然又让我想起巴菲特的那段经历。16岁时为了研究赌马,他把把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赌马的300多本书借回来研究。赌马相关的业务,他赚钱了。注意,这是他作为高中生的副业。

6.推荐一本书

想起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作者之一是二志成,韩国畅销书作家,共出版图书20多本,销量超过200万册,版权卖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越南等地。

另外一位作者,郑会一,韩国知名教育专家,韩国知名英语学校校长,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一度几近疯狂。后来他通过疯狂阅读,获得了勇气,开始了新的人生,现在不仅是英语学习的倡导者还是韩国著名的教育专家。

书名很鸡血。但是书里面的许多故事,事实,值得玩味。

这本书的音频在喜马拉雅上能找到。


7.普遍逻辑

论读的认真,不够认真,论读得深入,不够深入,论读得泛、读的多,又不够多。这是花时间阅读却无所获的通病。是时间投资的失败。

“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佩服你的智慧,问出了这么好的问题。

这个问题蕴含着一种典型逻辑:读了三年高中为什么没考上好大学,工作了10年为什么还没买上房子,谈了20次恋爱为什么没有一个成的。反问式的回答是:你是如何学的?如何工作的?如何谈恋爱的?问的深入一点: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工作?赚钱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爱情?恋爱究竟是怎回事?

有句名言是,“我们对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之无知程度,是令人震惊的。”

我一个兄弟的老师不断问他,“你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啊。

明白人。

那些最熟悉的故事,不但足以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指明了方法。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这个问题不想通,不采取果断行动,迟早有一天你会感叹,

“等下,时光请等一下。”

这么多答案,居然没有人提到一件事,难道怕得罪楼主?

那就是:有可能重点不在于你这两年读了200本书,而在于这二十年你读了多少书⋯⋯

读书要显露在外,必须靠长期积累。也只有长期的积累,才会让你在读新的书的时候事半功倍。试想上大学之前除了课本就不读什么书的人,最近读了200本书,最后一本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人生中的第400本。另一个人最近读了200本书,最后一本对他来说可能已经是人生中的第3200本了。差了八倍,效果能一样吗?

大学可能是你退休前最好的读书机会,千万不要把两百本当做很多。下面是我自己的经历:

大学之前,读的书都是自家买的,我自己的书堆满一整个六层书架,父亲书架上的书除了他的专业书我全部读过。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报刊杂志,小学三年级自己个人看的报刊杂志同时就有近十种。在外婆家住了一段时间顺便把表哥的书都看完了。上大学后进入了泛读的天堂,最高纪录是一个下午在书店看完七本书。从头到尾看的,没有跳过章节。在书店看一整个下午书的日子每周大概有一两次。平时经常去图书馆,一口气看完两三本是常有的事。借回宿舍看的书也不少。对于某些主题,我是把整个书架的书一本本拿下来看,直到看完半面墙。就这样过完了大一大二。没记录过自己看过多少书,但是整个大学下来上千本该有了。光是自己买的书,算下来也有百来本。这还没算在电脑上看的电子书。是的,看得这么快,肯定没法仔细,也没法做笔记。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真正重要的那些信息,一定是不同的书中一再传递的。经过这样的洗礼,那些信息就更有可能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而同一主题的书读得多了,各个作者手法、观点、重点的差异,就会渐渐在你脑子中拼凑出一副立体的图像。

说实话,我感觉自己读的经典还是太少了。我的读书方法也未必有多好。但,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发现我判断书的能力大大增强,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不再是被动接受作者观点,而是在批判性思考的同时,有余力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整体架构和思维结构。相信到了这个阶段,不需要很大的读书量,只需要坚持读好书,读书的内化也应该能够外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