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原子结构会像太阳系结构?

关注者
176
被浏览
43,77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陳浩

在回答中提到了太阳系中的一些「量子性」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的那个「不靠谱」的研究,这里作一点补充。

在一定程度上,「量子性」在太阳系的确普遍存在。(这里只是借用了它「分立」的字面意义,其与量子力学当有本质之区别)

1766 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发现一个数列:\frac{3n+4}{10}.

将 n 用整数带入,与诸多行星的实际位置惊人相似。即称为所谓提丟斯」定定律



这样的「量子性」不光存在于行星轨道之中,小行星带中,存在很多缝隙(称作 Kirkwood 缝)。

它们所处轨道的周期,与木星轨道的周期比(近似的)为:

3 : 1,4 : 1,5 : 2,5 : 3,4 : 3.

这与木星的引力摄动造成的共振有密切的关系。诸多存在光环的行星,如土星,亦有此「量子性」。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的确与原子结构有部分相似之处。至于行星轨道「量子性」的形成,这里给出个人的一些推测:

在太阳系产生的初期,开始产生的大质量天体,会对其轨道内部的物质产生引力摄动,进而产生共振。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立」,其后,其它行星,则以此为基础产生。从而出现了较为近似的「量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