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和菜头在《碎片化生存》里提到的「力倦神疲」?

和菜头提出暂停微博,见《碎片化生存》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3.as…
关注者
2,476
被浏览
161,964

31 个回答

问题是我引发的,由我来回答貌似也比较合理。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下讨论的标准是什么?很多人很轻易地把问题转化为针对我个人的医疗抢救,或者教育我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合理使用微博。我很感谢这些来自蒙古的大夫,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把卑微的和菜头放在一边,因为如果这是我个人的问题或者症候,那么我想我没有重要到那么多人愿意讨论和关切的程度。所以,第一条:谢谢你,不要来救我。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所谓使用微博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我们可以淘汰掉那些“我来去自如”的愚蠢自吹。我在新浪微博是10级用户,意味着我使用的时长远高于一般人。如果把微博视为一种主流的网络工具,那么评判标准就是你在这个游戏里面玩得如何。自然要谈到粉丝数,回复率,转发率。我在新浪未加任何系统推荐,搜索封杀一年以上,没有人买粉丝赠送的条件下,达到了20万粉丝。平均单条消息可以获得近20条回复,转发在10条以上。热帖可以达到数千回复,过万转发。我可以做到每天刷帖100条以上,但是粉丝数损失控制在100以内,而且第二天获得倍数增长。

如果把微博视为一个游戏,我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玩家。所以,第二条:别吹牛逼,你没我玩得好。

基于这两条,我们再来讨论碎片信息对人的影响应该会理性得多。在过去几年,我观察到网络上的信息发布发生有以下规律:

1、信息的碎片程度加剧,人们倾向于消费越来越短的文字。

2、对于富媒体的消费需求增加,尤其是对图片、音频、视频的需求增长惊人。

3、信息达到用户的方式,Push和通知机制已经占据主流。

所以,之前我总结说,这是一个懒鬼消费表现主义产品的时代

于是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信息可以简短到什么程度?会发展为原子态么?碎片是否会构成一种全息照片,我们最少需要多少碎片以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或者说每一个碎片就已经包含了对应信息的全景?从庸俗的功利主义出发,这些问题变化为: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消费多少条信息碎片?一个人一天能需要多少信息碎片?或者是,一个人每天最少需要浏览多少信息碎片以获取社交必须的重要资讯?

这些问题基本上无解,把人引入歧途。因此,我换了一个想法:碎片信息得以维系的机制是什么?这次答案变得很简单:一个巴普洛夫条件式的触发器---通知机制,加一个基于人性弱点建立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里,让人误以为自己是面对所有人,或者具备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后者一定程度上是真的,所以一个人会频繁触发通知,要么是生产通知,要么是接收通知。无论是哪一种,系统层面都可以给予回馈,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同时建立更为强大的心理依赖。

我想,也许再发展10年的SNS,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学的认知可能会超越学院里的专职研究人员。他们不单通晓,而且知道应该如何去控制,预见到人们可能采取的行为。

好了,这里是个关键点:通知机制的不断饲养,是在URL和新开页之后,互联网又一伟大的进程中断工具。在系统层面,所有进程都是实时多任务进行的。互联网工业者不能免俗,一定会在产品层面不知不觉地体现出多任务来。通知是一个打断,同时也是多任务的起点。注意力因此分散,这不是个新问题,在前SNS时代,无数人就已经在操作搜索引擎的时候于页面跳转之间彻底迷失,从搜索一本数开始,终结于E-bay的某个产品页。只是说,有了SNS之后,情况变得严重得多。而人脑是不适合做并行运算的,否则,要统筹学和策略干什么?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自己在进化树上领先了一条枝干以上,坚称自己可以并行计算,执行多任务。抗母昂!醒醒吧,碳基生命!你拿什么和硅基机器相比?玩得再好,你不过是马戏团里踩着打球玩手抛球的小丑,那也就到头了。真的一心N用,你为什么现在只拿一份工资呢?北鼻?

而行为会影响到思维的。简单说,就可以观察到的例子来看,今晚有一场酣畅淋漓性生活的家伙,明天上班的时候信心要特别足一点。另外,有大把的例子可以看实验对象在难度适中的游戏中连续通关多次之后,对信心的提振,以及在更高难度游戏上表现得更加出色,搜索关键词我记得是智商暂时提高一类的什么的。通知---反馈---奖励机制确立之后,当然会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我在微博上停留那么长时间,可以想到的实验我都做过一遍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自行尝试一下:在100个字以内,开头就提出一个明确论点,用两句话展开支持性论述,只是在结尾把结论反转。然后,请看看回复和转发,会有相当数量的人表现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读完100个字。而是在读完第一二句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回复或者转发的动作。类似的实验可以设计无数个,结论都是类似的:情绪表达优先于理性思辨,快速扫读优先于阅读理解。

这里讨论是否会带来改变已经不重要,重点是改变会达到什么程度

我对于改变是正义还是邪恶毫无任何兴趣,对于抱着书慢慢读是否更能让人产生思古幽情也毫无兴趣。这里真正有趣的问题在于:追求速度和效率是网络世界长久以来的使命,因为最早它是作为一种工作工具而非生活场景出现的。从email开始,到Wiki,到门户,互联网产品宣称的优势都是更快地帮助你获取信息,从美味书签到今天的Evernote,都在宣称能够更为有效地管理你的信息和知识。包括今天这个问题下面提交的各种答案,有相当数量是在用某种科学的方式管理你的时间。

但是,当网络产品全面进入生活之后。人类是否需要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是否要提高人际交往的速度?或者说,需要一个把一切进程都加速的虚拟情景?在这里可以把一顿晚宴的时间压缩为15分钟的互换照片,把去酒吧约炮的漫长5小时压缩在15分钟之内而且一晚上可以来三次?我说不好这个答案究竟是什么。但是,我隐约猜想追求速度、效率、实用的互联网产品作为主流已经到了一个分岔路口。接下来可能会有很好玩的变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知道,除了黑莓手机,大部分手机对于主人来说并不具备工具属性,而是如同钱包和内裤一样,属于极为私密的物品。一条脱起来更快的内裤?一个让你花钱符合预算表的钱包?也许,也许有这种需求吧。

回到最早的问题上来,如何治疗?答案是:

1、大部分人无需治疗,因为即便不刷微博,他们也无事可做,无聊是生活的主基调(政治不正确呀,神啊,请宽恕我,阿门)。而且,VC需要收回投资,网络运营商需要完成流量KPI。所以,让大家刷吧。

2、对于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也许是时候换个思路考虑一下。你不可能无休止地做第二个微博,第二个微信,第二个Facebook,第二个Path。面对单Timeline、Feed流和通知系统,你难道还没有苦思冥想到想吐吗?

3、对于曾经喜欢读书,如今读不进去的人。其实,只要停了微博,恢复阅读习惯和专注力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建立阅读习惯可能已经耗费了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微博不过3年,Twitter也不过5年时间。没有道理旧习惯不能战胜新习惯。

4、别太关心我,这个周末我读了好几本书,还写了读书笔记呢。


和菜头主动关闭微博,他觉得他成为一个微博控的代价是: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

和菜头自称是一个碎片化低能者,决心重归阅读和写作,我同意他的方法,但我不同意他的判断,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微博,像他这样坚持阅读和写作的人早就是稀缺物种。

没有微博时,我们就已经进入了碎片化时代,现在一个人上班,能在30分钟里面没有邮件,电话,短信,会议的干扰,已经是一种幸运。

当一个人开始把自己的退步归罪于外部环境或工具的影响, 未必是你变清醒了,也许是你变老了,你迷失了。

真正的问题是人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化时间驱动下,我们依然能够保持连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对时代的快速反应能力?

你们知道,这两种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上取得成功,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其实是一个标准的微博控,很多粉丝好奇我是不是一天到晚在微博上,甚至我到底每天睡不睡觉?有一点我可以坦诚,我基本上就是和那个清华女学生马冬晗一样,每天只睡5,6个小时,我们做计划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我一直是用课程表方式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的,我已经很多年了,我不觉得自己有强迫症。

所有的时间管理的背后,是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养成的背后,是惊人的意志力。

如果你的时间被微博碎片化,只能说明你的意志力出现了问题,你就那么容易被肤浅,跳跃,刺激性的事物控制住?

刚好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如何能够同时做各种不同的事情,这当然属于时间管理的一个关键knowhow,我只能简单说三句:

1、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

2、学会把不同的碎片化时间串联起来完成大工作

3、学会预见和管理不同时间长度的时间整体框架

我得承认越是碎片化时代,越要保持自己对各种时间单位的掌控能力,我和@萧秋水 还有一些朋友,都有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完成大块的工作,而且是在没有太多系统工作的时间情况下。

不过这种能力需要艰苦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养成,也需要克制,毕竟这个世界诱惑太多。

说到这种能力,就需要你在介入任何一个领域时,先构造整体框架,再思考细节的能力。这样你接纳的碎片化信息越多,你丰富和调整你思考框架的机会越多,你整体思考的能力反而越强。

比如在营销领域,我很早就有通过自学和实践加以全面思考,后来到网络营销,到媒体广告,到现在的微博营销,都是不断丰富我对营销,对人性的认识,我从来不觉得因为知道100种新的营销手段就会觉得信息爆炸。

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爆炸的是数据,有价值的数据是信息,但框架化的信息才是知识,知识不会爆炸,数据会,信息也会,这是很多人不懂得不学习知识管理的后果,他们以为自己在学习知识,其实不过是在往大脑里填充最新的信息而已。

具体说一个案例吧,我对微信观察很久了,包括微信公共平台,我早就注册了,但一直没有开。我知道有些人抢头啖汤,但我深信,成功属于真正把事想清楚的人。

在我准备开之前,我问了自己很多问题:

1、微信的使用人群是谁?他们希望看到什么信息?我们应该提供怎样的微信内容才有可能抓住他们?(产品策划)

2、微信和博客有什么区别?微信和微博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以何种节奏,何种时段,何种形式发布微信,才能不让收听者讨厌?(服务策划)

3、微信如何才能借助收听者的力量转发?微信又如何能够借助制作者影响力传播?(渠道策划)

4、如何维护微信的内容?(团队策划,发布节奏策划)

5、我们如何和微信粉丝互动,甚至让他们能够互动?

6、我们维护一个微信得到的回报到底是什么?

以上种种,让我思考了很久,也在大脑里利用一切观察到朋友的,名人的,企业的微信来思考,在大脑里一遍一遍预言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麻烦,这些思考,很多都是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

在我思考的过程中,我会给朋友出一些建议,他们的尝试,就成为我观察的内容,这些又变成我的思考,我希望我出手的时候,能够稍微好一些,无论成败,我的微信都会成为微信“定位、推广、人员、日常发布流程、互动性维护、潜在的回报”这样一个思考框架下的一个具体案例。

说不定,过一年,我又写了一本《微信控控微信》,你知道的,当我变成一个微信控的时候,我一定是在控微信,而不是被微信控。

最后说一点,我有时候会任性放纵自己玩微博,不想处理任何工作,但是管理好时间的目的,不恰恰是能让自己浪费一些时间做别人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而你自己有没有任何负罪感吗?

时间管理的本质不是为了更有效率的工作,而是为了更加轻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