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关注者
27,440
被浏览
1,178,289

279 个回答

所谓碎片化阅读,是在两个维度层面的碎片化:

一是阅读时间碎片化,现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压力都大、破事儿都多,挤压之后留给阅读的时间都是零碎的。

二是阅读内容碎片化,无论是看微博、微信、还是读书我们都是读一些章节、片段,因为缺乏系统化的训练,缺乏阅读长文章的耐心,甚至根本就没有动力去阅读厚一些的实体书。

笔者自2007年本科入学到今年博士三年级的十年间共阅读超过2350本书,其中几乎70%的阅读量是靠着碎片化阅读的模式来完成的。2015年1月以来,在清华大学小班授课两个学年,教授碎片化阅读的课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短期带班授课讲授碎片化阅读。另外还带过网课等等,教过的学生也有200有余,故而我的碎片化阅读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此将我的碎片化阅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碎片化阅读的第一要素——做笔记

有很多人之所以反对碎片化阅读的原因,其实是他们并不会正确的高效阅读模式,我们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的高效阅读,并不是让你一很快的速度去阅读书目,而是保证你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回忆出更多地书中的内容,更确切说是记住更多书中有效的价值信息。能读多少本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读完之后能讲出多少本才是真本事,能讲的核心是首先要学会做笔记。

那么做笔记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呢?就是你在纸本书的同时,要用彩色铅笔或者其他记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如果你读的是电子书,那么你要使用有可以做标记的软件或者工具来完成这些个勾勾画画。

(上图为笔者2009年读熊本哲《荀子今注今译》随手勾画的笔记)

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被吐槽的原因是读的太零散读完就忘,但如果你学会记笔记,哪怕是最基本的勾勾画画,到你下一次拿起书来阅读的时候你是有印象的,就算记忆生疏一点,你看到前面的勾勾画画也能够唤起你深层记忆,这样阅读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当然,简单的勾勾画画还是不行的,勾画完了等整本书读完了还要整理笔记,虽然读书笔记最初70%的内容都是摘抄,但是当摘抄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也会偶有所感写一些读书札记或者书评、读后感什么的。现在电子化云笔记软件非常发达,我们既可以用扫描全能王这类的工具将书中需要摘抄的内容经过OCR识别导出,也可以在云笔记中录入书评札记云云,全面完善你的笔记,那么每读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收获到许多的价值信息,把这些信息放在云笔记客户端里面,也方便随时查阅,非常高效。


二、碎片化阅读的第二要素——阅读材料分类

如果你想要让碎片化阅读更为高效,那么你首先对你想要阅读的材料,做一个基础的分类工作。最起码的可以如下图所示,分为三类:


第一类书:专业精读书目

无论你是读书还是工作,你都有自己的专业所向,读书的同学需要完成本专业的课程,那么课程相关必读书目是你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精力去阅读的方向。工作的朋友需要对自己的工作业务非常熟稔,需要阅读许多业务刚需的资料,那么这一部分的阅读是你的重中之重。总之专业精读书目,需要你用相对整段的时间去阅读。

第二类书:兴趣泛读书目

兴趣泛读类书目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己想要多学一点儿,去扩大知识面去阅读一些通识普及累得读物。一方面是业务拓展到相关领域,为了防止被坑蒙拐骗,所以要读些相关材料熟悉情况,此类材料的阅读。其实这一类书目的阅读,决定了未来你的发展的创新能力,这一类书特别适合碎片化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可以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越强,你在这个层面能读的书越有深度。

第三类书:休闲轻松书目

这一类一般就是读着玩儿,读者爽,读者休闲,打发时间的书,它即可以放在碎片化时间去读,也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反正自己无所谓追求它的效率而已。


三、碎片化阅读第三要素——个人阅读时间规划

在完成对于自己所需要阅读的材料分级之后,我们也应该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加以分级,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级,如下图所示:

第一种时段:长时段

如果以一周为计,那么一周中大多数人只有周末会有超过2小时的长时段,用以阅读。 如果以一天为计,那么大多数人都有晚饭后到睡前1-4小时不等的时间是你一天中最长的时间段可以用来阅读。

第二种时段:每日恒定

这些年流行一些GTD的日程规划类APP,其中最出名的一款是番茄时间,即科学认为人类一次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25分钟,那么我们以此发挥,以半个小时为一个时段来计算个人从早起到夜里睡前的时间分配,你会发现每天都有一些自己恒定的机动时间,这类时间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乘坐各类交通工具上下班/学的时间,第二种是午饭/晚饭的前、后的半小时,第三种是学生的课间。

第三种时段:机动时间

此类时间段并不是每天都会出现的一些机动时间,比如一些偶然状况没发生于是闲下来了,或者打扫卫生、洗衣服这种纯粹做一个事情又觉得无聊的时间段,通称为机动时间,现在的有很多提供高质量有声书的APP,可以利用此类时间来听有声书。


综合以上三种时段而言,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是恒定的,此时段的阅读都不能称之为碎片化阅读,因为时间本身就不算碎片化的时间,第三种是随机的。真正的碎片化出现在第二种情况,而且第二种的时间,如果没有经过合理规划,那么经常会被我们浪费掉。

故而学会总结,学会利用第二种时段决定了你碎片化阅读的效率。如何利用第二时段,我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无论去任何地方,只要出门带包我就带一本书,如果出门不带包,手机里面必须有能做标记、可以输出笔记的阅读软件,里面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源。这样我可以在任何等人、等车的机动时间中完成优秀阅读,日积月累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客观上还培养了阅读抗干扰的能力。


四、碎片化阅读第四要素——阅读材料与时间段合理配比决定效率

当我们将个人日常的时间段分为三种,想要阅读的材料分为三类之后,可以完成下图中所显示的这种配比模式:

即: 长时段 → 阅读专业精读书目

每日恒定时间 → 阅读兴趣泛读书目

机动时间 → 阅读休闲轻松书目

如此配比好处有二:

(1)你并没有一天从头到尾都在读一本书,不会枯燥,而是有所调节,反而效率会更高。

(2)日积月累之后你会发现在十天半个月的长时段中,自己在无意间看了很多书,这样自己对阅读的兴趣也会高涨起来,阅读并不是很难的那么一个事情,渐渐也会习惯成自然。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选用那种时间与书目的配比类型,一周之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完成全部笔记的整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永久性保证你的阅读质量。

另外,如果你真的因为某些刚性需求,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或者你想锻炼一下电子阅读的效率,可以选择在手机、平板、电脑、有声书,以及实体书,利用不同设备和不同介质,依据环境不同而切换,来阅读同一本书。比如你想培养一下古文阅读能力+碎片化阅读能力,我们读《史记》。

《史记》这类经典读物有很多版本,基本覆盖电子阅读文档的各种格式,既有纸本扫描的PDF,也有纯粹文本阅读的MOBI / EUPB / TXT等等,甚至有白云出岫老师精心朗读的有声书版本,纸质本的书也是销量遍天下。我们可以在家里读纸本,出门交通工具上读电子本,锻炼打扫卫生的时候熏陶一下听有声书,只要是笔记都记下来的,最后放在一起整合就可以了。即使是听有声书,锻炼自己把重点语段提取关键词记下来,等拿到实体书之后,再标注出来,也是可以的,还能锻炼信息提取能力与记忆力,一举多得。

以上就是我这些年来在碎片化阅读模式方面,总结的一些经验。

毕竟学业繁忙,如若对我的读书方法感兴趣,想要深入交流读书方法的朋友可以向我的值乎——济时彦的值乎 提出付费咨询,我可以根据你的问题,给你提供指导,其他一切私信讨论概不回复!

谢女神邀。碎片化阅读与整理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习惯了。

(我大学毕业后就总琢磨尝试这事,中间遇到过很多挫折,失败很多次,后来随着软件越来越好,加上自身失败经验,才算做成一个比较成功有效的模式。以下就是我一点经验了)

生活挺忙碌,不敢停下来,碎片化阅读都是被这快节奏生活逼的:)

但是并非碎片化就能够形成有价值的体系。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与整理,不能碎片来,碎片去,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的本质就是:拿来主义,分门别类。

碎片化材料选择与基本特点:

1.阅读的愉悦感:

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会加强你的抗干扰能力,把碎片化阅读的效率极大的提高。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通勤时候,甚至在聚会的时候都会很容易的看微博长文与知乎答案,但是却难以进行无趣的信息I/O。

碎片化信息获取第一就是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2.选择难度较低的陌生材料,或者熟悉的材料。

非常不建议选择较难的材料,比如高数(华罗庚一类神人除外),或者读一篇陌生词汇量较大的文章则效率会非常低下。

使得进行不下去,这反尔需要你加强注意力的内容,还要大的整段时间,这样子就与碎片化的优势形成矛盾。

一般来说,这些内容可以是:有趣易懂的,比较费神的,让人崩溃的..后两者都不太适合碎片化阅读;

选择对的材料是最好的开始。

有效利用工具与步骤顺序:(请务必保持内容对你具有吸引力为前提)

第一步:养成收集整合、反复阅读的习惯

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场景一般分为“有目的阅读”和“无目的阅读”两类。

不论哪种场景下,都应该养成收集整合并反复阅读的习惯。

因此,最好是将有价值的内容随手保存到笔记软件里,整合在一起,需要时一搜,减少出现“我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这个问题." ,"不过我想不起哪里看到的了“的困扰。

方便反复阅读,也方便日后建立知识体系。

推荐有道云笔记,我就是众多铁杆粉之一,非常好用。

可以说碎片化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这个笔记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碎片化阅读情况如下:

1. 有目的阅读

题主工作性质是金融,所以经常通过微信公众号有意识的去阅读一些业界的动态、政策法规、研究报告等。

阅读时,就可以直接选择有用的片段进行保存,方便需要时拿出来用。

选中内容,长按点分享,就能直接保存到有道云笔记中了。

2. 无目性阅读与浏览:

我们经常在微信公众号、知乎或者果壳上找到有趣的内容,也值得保存下来反复阅读,增强阅读乐趣,扩大知识体系。

总结:
不管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进行碎片化阅读,都应该养成收集整合并反复阅读的习惯。
时光短暂,拿来主义。

第二步:碎片化阅读:归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从碎片到块到系统,归纳可以说是核心的一步,可以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我们收集到的碎片化进行分门别类,这通常会让你有点特别的发现;

带着一些疑问,遇到就保存,清晰的整理归类后,绕开繁琐杂乱的信息,大脑的顿悟系统就发生作用了,你会发现本来比较复杂的事物变得易于理解与条理清晰起来。

举个常见的栗子:在自学英语的时,通过很多途径收集了很多英文资料。保存到笔记软件之后,我会对这些碎片化资料进行进一步地分类归纳。


分好类之后,再遇到什么有用内容,我都知道保存归纳到哪里,并且去哪里提取相关的信息。除此之外,我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类收集与整理,都获益颇多。

同理,题主的很多的学习与工作的事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提高效率并且对于问题有更好的认识,这也是为建立知识系统进行的必要铺垫。


第三步:整理与建设体系

当你归纳后总有一些发现,你就可以把你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建立一个文件夹,写一些心得之类,基本的知识分类框架就已经出来。

这是我自己慢慢整理出来的:

辅助工具软件推荐XMIND,也是真特么好用,配合有道的文件夹结构爽爆了。

将整个结构列好放入笔记中:


遇到的内容都会分级。

通过前面碎片获取保存-归纳-整理,现在你完全可以从碎片化信息做到一个体系的知识进行构建

以上,

总结下步骤:

1. 碎片阅读内容选择

2. 随手保存

3. 归类

4. 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层级文件夹中;

Thx :)

惯例ps:

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我还在大巴车上一边写,一边截图整理,到家后整理了一下就差不多了。

利用好工具,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干很多的事,没那么复杂,养成一点习惯就好了。

拿来主义,别让时光轻易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