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使用和整理印象笔记(Evernote)?

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一直想看看大神怎么整理笔记。
关注者
19,482
被浏览
2,752,897

117 个回答

如果Google 是一座图书馆,印象笔记就是我自己的小书架和第二大脑。

关于如何高效使用印象笔记?

  1. 收集:将所有数据集中存储在一个地方:
    我几乎把所有需要记住和回顾的资料数据都存放在印象笔记里面,包括:
    * 随时随地的文字灵感记录
    * 图片,PDF和Office文档附件
    * 扫描的纸质资料和名片
    * 浏览器剪藏保存的网页
    * 保存重要的邮件和日历提醒
    * 微信微博收藏和重要聊天记录
    * 其他支持分享保存到印象笔记的APP还有:知乎,得到,多看阅读,Xmind思维导图,Kinlde标注笔记,Pocket, 参考:有哪些不错的软件支持保存到印象笔记 Evernote? - 应用(软件)
  2. 同步:在所有电子设备上安装同步印象笔记
    我在自己的手机,公司和家里电脑上都安装了印象笔记,保证我的所有数据不仅是集中存储,还是云端同步,这样我的第二大脑才能随时随地为我所用。
    (印象笔记支持这些设备:安卓和苹果手机,iPad,Windows和Mac电脑,还有Apple Watch)

12点了。。。明天接着写。。。。。

关于如何高效整理印象笔记?

多用搜索

多用搜索,就跟你用微信一样,没有联系人分组,最多加几个常用标签。QQ联系人花时间细分了很多组,最后查找起来还是不如微信搜索快。即使在生活中你是个大mess,不是整理控,印象笔记最适合你不过了,凡是有用的东西就往里面存,想找的时候就搜索。我自己有1万多条笔记,笔记本二三十个,没有笔记本组,没有字母数字编号,也不是标签重度用户。

  1. 习惯用搜索
    多数人习惯打开笔记本列表,从上看到下,然后打开笔记本,从第一条滚动到最后一条。
    搜索笔记本的快捷键 Cmd+J (Mac),这个超级好用。补充windows电脑ctrl+Q
  2. 搜索范围
    搜索单条笔记,就像你在word,pdf,excel用Ctrl+F一样
    搜索单个笔记本,如同你同时打开180个Word,并同时搜索
    搜索所有笔记本,如同你打开100个Word,又打开100个PDF...然后同时搜索
    只搜索所有笔记的标题,在关键词前加上 intitle:就可以。后面还有更多搜索语法
  3. 图片搜索
    图片搜索,不是用图片来搜索,而是直接搜索图片中文字,包括印刷体,中英文手写,和大 Logo图案(免费帐户也可以使用的功能)。很少人知道Evernote在初创之前,是专门做图片内文字识别的,曾经也给苹果做过技术外包;

看书的时候,用Evernote扫描摄像头拍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搜索。


  1. 附件搜索
    将PDF和word,excel 添加到笔记附件,在电脑客户端打开编辑后保存,可以和其他笔记一样同步到云端,同时附件文件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被搜索到。(这个是高级帐户功能


高级搜索语法

我自己常用的,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个搜索语法:

    1. created:day-30 筛选出最近一个月的笔记
    2. created:20131013 找到去年今天你记了什么笔记
    3. -tag:* 筛选出 所有未加标签的笔记

参考
印象笔记(Evernote)有哪些高级搜索语法?

印象笔记(Evernote) Windows客户端有哪些快捷键?

搜索引擎同步搜索

在浏览器安装下载印象笔记剪藏浏览器插件,在选项中勾选相关搜索,然后在百度 google搜索时,旁边就会同时展示你的印象笔记搜索结果。参考:如何在使用百度和谷歌Google搜索的时候,同时搜索我的印象笔记里面的内容并显示?


适度整理

如果你是整理控,可以参考下面 @姜小白的笔记本列表 印象笔记(Evernote)有哪些常见的用途? 用编号就可以让笔记本和笔记本组一目了然。这样的分类已经足够细分了,再细分反而不方便搜索

关于团队使用印象笔记做资料共享,推荐下面的命名方法,笔记本名称按部门或数字前缀来命名,然后不同的笔记本共享给不同部门的同事设置不同的编辑权限。参考:【三】如何搭建团队笔记本结构?

还可以参考下面三篇文章:

如何创建笔记本组:在印象笔记电脑客户端或网页版笔记本列表,鼠标拖动一个笔记本到另一个笔记本上面,就会自动创建一个笔记本组)


第二个tips: 如何置顶笔记 (添加笔记提醒,修改创建时间和添加快捷方式)

  1. 添加笔记提醒,点击 闹钟按钮,不用设置具体的提醒时间,就可以置顶笔记
  2. 修改创建时间,点击笔记右上角 信息按钮“i”,修改创建时间
  3. 添加到快捷方式

第三个Tips :创建笔记本目录和笔记内部链接

笔记本目录:在印象笔记电脑客户端和网页版,打开笔记本列表,按住Ctrl键多选笔记(Mac: Cmd键)或(Ctrl+A)全选笔记,然后选择右边的“创建目录”

所选的笔记就会自动生成一条目录笔记,让整个笔记本一路了然。


笔记内部链接:还可以选择单条笔记,鼠标右键,选择“复制笔记链接”,粘贴到其他笔记中。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笔记间的跳转。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zhuanlan.zhihu.com/eric (在这里我会分享更多 Evernote 使用技巧,读书笔记和随笔)

印象笔记从入门到精通:10个最常见用法

分享一下我在个人知识管理上的经验:


一、为什么要学习个人知识管理

我是2012年开始接触并使用evernote的,最初只是把它当作一款可以存储在云端的笔记软件,感觉比过去在纸质笔记本上写东西或在电脑上用word写好用很多;


后来发现微信订阅号或朋友圈中的好文可以通过“我的印象笔记”存至印象笔记,所以弃用了微信中的“收藏”功能;


再后来,又发现知乎日报上的文章也可以收藏至印象笔记、浏览网页时也可以将网页内容剪藏至印象笔记,甚至刷微博时,只要@“我的印象笔记”,也可以将微博内容存至印象笔记。


这么多碎片化信息都可以存至印象笔记,是比过去方便了很多,但存在印象笔记中的信息却很少再去看,尤其是当印象笔记的几个笔记本中动辄就是几百条笔记的时候,更加没有再去阅读的精力了,这些当初觉得有“价值”的信息一点价值都没发挥出来。所以对碎片化信息价值的质疑和焦虑油然而生。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知乎上几个关于知识管理的精彩答案,才发现,原来知识管理是有方法可循的,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如果你现在也遇到了我曾经遇到的困惑,想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那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不过,在往下阅读之前,希望你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的手机上都装了哪些阅读类APP?我每天都会关注、阅读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阅读后,会怎么处理?我能吸收掌握多少?
2、我有多久没认真读过一本书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是怎么做的笔记?读完的书,我现在还能记起来多少内容?

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

现在主流的云笔记主要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微软的Onenote和为知笔记等。

我之所以会选择印象笔记,原因有三:
1、作为evernote(印象笔记国际版)的早期用户,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受益很多;
2、对印象笔记的功能比较熟悉,且能满足目前所有的需求(当然是在高级账户的前提下);
3、已养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注:上图时我在印象笔记中的第一条笔记是写的一篇观后感,时间是2012年5月2日


当然,在选择工具的问题上,大家可以自主决定。你可以到网上去查阅资料,对比这些工具的功能、特性、收费模式和便利性等,然后做出决定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收集→整理→ 应用→ 分享→ 整合,形成一个闭环。


1、收集

日常生活中,值得收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如下的途径:灵光乍现的想法、碎片化的信息、阅读的书籍、看到的视频或听到的音频等等。


a、记录灵光乍现的想法

我是一个大脑特别活跃的人,尤其是在思考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灵光乍现的情况。但如果我不及时拿起笔或手机写下来,很快就会忘记。


不管是通过便利贴,还是印象笔记记录想法,如果不进行管理,那这些信息就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印象笔记建立一个专属的笔记本,用来存储这种灵光乍现的想法。可以通过扫描的方式把写在纸上的信息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b、收集碎片化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微信订阅号、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乎日报和微博等。不同于新闻资讯类信息,我们关注的很多信息都是所谓的“干货”,但大部分人处理这些“干货”的方法是:转发至朋友圈、收藏至微信“收藏”中或收藏在知乎日报中。


这样做除了让自己的收藏癖得到满足之外,一点价值也没有!


想让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就要先学会正确的收集方法。


在各种APP中绑定印象笔记的方法很简单,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APP会在印象笔记中新建专属的笔记本,有些会直接保存在你的默认笔记本中(下文中会提到如何设置“默认笔记本”)。


同理,主流的浏览器也都支持“剪藏”功能,可以一键保存网页内容至印象笔记中,并可以选择存储模式、笔记本、添加标签。


还有一种碎片化信息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等。微信的聊天记录可以一键发送至印象笔记,其他文字信息也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存储。而通话记录就麻烦一点,可以在通话结束后,第一时间打开印象笔记总结、提炼。


c、存储读书笔记

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通过印象笔记做读书笔记都非常简单。


对于纸质书来说,可以先通过荧光笔或折页的方式标注出重点,然后拍照上传至印象笔记。当然,为了便于理解全书的内容,最好再附上一张思维导图。


对于电子书,比如kindle上的书籍,可以将标注和笔记通过Clippings.io等工具导入到印象笔记,然后,再到印象笔记中进行整理。


d、保存影音资料

看过的电影、TED或网易云课堂视频,可以将截屏、影评或笔记存储到印象笔记。如果是在线视频,最好把链接也保存。


现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听知识,也成为了一种潮流——我们可以在喜马拉雅或得到上订阅各种音频节目,甚至还可以将文字稿一键保存至印象笔记。一些好的音频节目,我们还可以将音频下载下来一并存放在印象笔记。


2、整理

a、设置默认笔记本

为了保证印象笔记的有序,整理笔记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印象笔记中设置默认笔记本。我的习惯是将其命名为“收件箱”,所有来源于知乎日报、网页的笔记全都会出现在这里。


而其他来源,如微信、微博、kindle等的笔记都会有专门的笔记本。


b、分类存储

整理笔记的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不同主题的笔记本,将默认笔记本中的内容分类存储。


分类的逻辑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爱好和个人需要建立相应的笔记本。比如我的关注点有知识管理、PPT设计和时间管理等,兴趣爱好有阅读、旅行和运动等,所以就有了相关的笔记本。

需要注意的是,印象笔记的分类只支持二级分类,也就是说在印象笔记中,最大的单位是笔记本组。其中,笔记是最小单位,笔记本可以包含多个笔记,而笔记本组可以包含多个笔记本。

虽然有这样的限制,我们还是可以灵活运用笔记本的特性,以达到多级分类的目的。

比如,我想在“Office”这个笔记本下建立细分类别,但因为“Office”已经在“高效工作”这个笔记本组下面了,不能再细分,所以我就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为了便于查阅,你还可以在每个笔记本名称前加数字,这样笔记本就可以自动排序。

如果你是初次使用者,最好的办法不是一上来就先新建各个主题的笔记本,而是先在收件箱中收集一定量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主题进行分类。


c、添加标签

将收件箱的笔记转移到相应的笔记本中后,还需要给每条笔记添加标签。标签是分类体系的补充,且不受限制,可以细分很多层。


有了标签后,同一个笔记本中内容就可以继续细分,便于查找和管理。


关于标签体系,我在另一篇文章《这样使用印象笔记的标签功能,你的知识管理能力会更加强大》中有详细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d、消化吸收

在如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即便是经过了我们的层层过滤,每天还会有很多信息会流入到印象笔记中。对于其中的大部分,我们在做好分类、加标签后完全可以不用再理会它(仅仅作为参考资料)。但也有部分重要信息,需要你进行深度阅读并消化,进而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战隼老师曾分享过一种整理笔记的方法,叫“黄金三分法”


黄金三分法来源于《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这本书,讲的是对笔记进行加工整理的方法,广为周知的“康奈尔笔记法”和麦肯锡的“空雨伞”都是据此演变而来。战隼老师也根据这套方法制作了整理印象笔记的模板:

通过这种方法,把重要的笔记中的精华部分整理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思考,日后阅读起来就会特别高效。以下是我做的一篇笔记:

3、应用

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转化为知识,而知识还需要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技能包括技术和能力,比如会使用印象笔记的各项功能只是一项技术活,但会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能力) 。


比如关于PPT设计方面的知识,我会进行深度加工,按照PPT的要素分专题整理,对于里边提到的技巧逐一练习。这样每次自己做PPT时,就会有意识地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并实践其中的技巧。

4、分享

a、为什么要分享?

学会一项技能,还要有分享精神。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另一方面,分享出去后,如果得到认可,还会有机会与高手交流、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了别人的反馈,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从而进行修正和完善。


b、如何分享?

对于分享的方式,常见的有写作、线上分享和线下分享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写作平台,比如简书、知乎、微信订阅号或博客,然后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然后慢慢吸引粉丝、形成自己的品牌。


当你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可以开通值乎、分答、在行等去做付费知识分享。还可以进行直播分享或录制网络课程分享。


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去参加当地的线下活动,比如兴趣小组、沙龙和培训班等。

总体来说,想要自己学习的知识发挥它的价值,并不断丰富、完善,就要迈出这一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5、整合

知识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整合。关于整合,我一直没找到一个更加适合的描绘它的词。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当你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知识越来越多,并且有了固定的知识输入来源后,会有信息闭塞的风险,会导致你的知识体系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视野变得比较狭窄。


所以,知识体系还需不断整合。读者的反馈、朋友的建议,以及你的主动、开放的信息获取,都是帮助你整合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


【小结】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系统的、标准的理论或方法,因为它太个性化、太过系统化。它牵扯到你选择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样的态度、花费多少的时间精力、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和是否具备不断学习的毅力等等。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个人知识管理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不管你目前是处于知识管理的哪一个阶段,只要你从现在开始,探索并学习这种能力,相信你也可以成为知识管理专家。


最后,送上一句知乎上的名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另外,推荐几本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