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了他的书,感觉他是个很厉害的人,数学、计算机科学、IT行业、历史、艺术都挺有研究,而且感觉他的阅历、见识也是非常广博的。 浪潮之巅、文明之光、数学之…
关注者
2,364
被浏览
980,617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谢邀。

我在这两个回答里部分回答了”吴军博士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有的作者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和宽广的知识面? 工作中能力很强的人平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跟优秀的人相处是怎样一种体验?

和吴老师合作了4年,受益良多。除了上面两个提问中讲到的那些特点外,我还特别想讲下面的几点感受,虽然这几点和上面的回答中提到的都密切相关,很可能只是表述不同,或多了一些细节。

一、完全不care与自己不相干的人和事

长期合作,少不了会和吴老师经常通邮件。他有个特点,对他毫不关心的事情通常不回复邮件。对他认为不够重要的事情,则能拖就拖。但是,对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会光速回复。

这种言传身教对我特有帮助,因为你会发现吴军老师极其珍惜自己的时间。看客会说,那他有那么多时间发微博——额,那是因为他认为发微博对他来讲是重要的事情。记得他刚开始用微博的时候,有时候忘记发了,我提醒他,他会专门道歉,说”周老师,谢谢提醒,我一定坚持发。“——他知道这是他可以控制的市场行为,所以他绝不会停止耕耘微博。

事后总能证明,凡是他不回复或拖着缓慢回复的邮件,的确讲的都是不重要的人和事。这就是与优秀作者合作的福利:在和吴老师合作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是他们判断和取舍的能力,我会经常琢磨:为什么吴军老师觉得这件事不重要呢?为什么他觉得此人不值得投入时间?

二、对他认为重要的事情,轻易不松口

《文明之光》的推荐序1是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写的,当我提议邀请王石先生写序时,吴老师当即赞同。但我其实觉得此事有难度,而且一开始联系并不顺利。末了快出书了,还没搞定此事,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便向吴老师提出退而求其次的写序想法,吴老师照例不回复,但这种不回复,我明白,意思是”周老师,请继续联络王石先生。“

一看吴老师不松口,我就硬着头皮继续联络。最终结果,让我们惊喜。我也格外感谢吴老师在我打退堂鼓时,以沉默的方式激励我,让我坚定自己对此事的价值判断。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我再也没打过退堂鼓。

之所以我会写出这样的专栏:

你这样是不对的 - 虚晃一枪 - 知乎专栏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有吴军、邹欣、侯捷这样的作者(也是我的贵人)言传身教。

身为图书编辑的一个好处,是做一本书,合作周期比较长,琐事居多,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到高手的厉害,就在于他能一眼看到问题的关键症结,并立刻紧张起来,集中火力去搞定关键症结。一旦关键症结被搞定,高手就气定神闲,不重要的事情他就放缓节奏,能拖就拖,但他一定会有个时间表,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必定及时出手,而且一击必中,因为他拖的时候也一直都在做整体思考。

反过来看好些人,会发现正好和吴军老师反过来,重要的事情紧张不起来,而把精力大量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所以,总是出不了成果。面对外界的杂音,他置若罔闻,只管持着自己的理想火把,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本接一本地写、修订、推广,众人议论纷纷时,他早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吴老师的合作总是会有新的期待,因为他不喜欢重复自己。每每发现我关于产品和市场的想法与吴老师不谋而合,都会为自己的进步喝一下彩。跟得上高手的脚步,这才是合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吴老师和侯捷、邹欣老师一样,都是我遇到的最善良厚道的人。

我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作时的老领导有次请我吃饭,他好像忽然有所悟地对我说:周筠,我发现你的作者都是一个类型的:很温和。 我则补充道:很温和,很善良。

然而,平时善良温和的吴军老师,当发现我和同事做事不够用心,不够专注时,批评起来一针见血,毫不客气。但我们也都心服口服。

温而厉的君子,我认为这是对吴军老师合适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