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该从头读到尾吗?

钱穆先生年轻的时候,翻过很多书,有一天突然觉得,这么翻下去,泛滥无归,终究不是办法。恰好读了曾文正公日记,决定效仿他,从此开始,每读一本书,都按照次第,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这个心得记述在《师友杂忆》里。这种读法很见奇效,比如1946年,钱穆胃病不能下床,在山中静养,问寺僧借《指月录》,“由夏至秋,遂通禅学”。

还一个例子是太虚大师。他年轻时在藏经阁读经,总不得其门而入。有长老对他说,读经不能漫无涯涘,要从头到尾。太虚遂从《大般若经》读起,一卷一卷地读,渐渐就进去了。

我照着他们的方法试过,尝到过好处,也吃过很大苦头。后来明白,他们的方法,有适用的边界。

今天已经工作的人,阅读范围大概有两类。一类阅读可以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比如EXCEL、PS技巧,PPT做法。这种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读完一本书,照着操作,PPT立刻做得比以前美观了。

另一类阅读是对世界观产生影响的。除开前一种,都可以算。甚至连玄幻小说这种,也算。它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视角。实际上,就连前一种,EXCEL的技巧,也能潜在地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只是因为它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在此,所以我把它拎出来,单独归为一类。广义地讲,所有的阅读,都是第二类。

我们的时代和钱穆、太虚不一样。面对的读物也不同。钱穆下决心后,读的第一部是《汉书》。《汉书》对钱穆来讲,不能不通读。因为他是治历史的。忽略一点,就有一处疏漏。好比《雪山飞狐》里,胡一刀少年练功,背上发痒,动了一下,就成为一辈子的破绽。

之所以不能漏,是因为他们读的书好比教科书。我们学数学、物理,必须按次第从前往后读,跳过前面读后面,后面就吃不消。譬如盖楼,地基不稳,越高越危险。

但业余读书,就有本质的区别。大多数人读书是消遣,是了解一些一鳞半爪的东西,而不是想在一个方向上建立起细密的、成体系的大厦。普通人的阅读,是建立起自己心中世界的地图,这种地图,与其说是一座大厦,不如说是一座村落。村落里三五十户搬走,依然是村落。所以,一个人在不是自己专业的领域,把十本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和每本读了开头就放下,并不会有太大区别。

其实,钱穆也是如此。他读陶诗、读理学家的诗,但并不把一个朝代所有诗人的诗都读完。他所说的通读,只是指对于他的研究来讲,那些不得不读的书,而不是所有的书。

今天的很多读物有如韩剧,可以只看1、4、7集,把2、5、8、3、6、9集都跳过,依然能够抓住故事的主线。就好比一个框架结构的房子,物料不够,拆掉一面墙,房子并不会倒。

在过去,印刷术不发达,写一本书不容易。很多人的毕生心血,也就是一两本书。这一两本书包含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他会只保留不得不保留的内容,把可有可无的全删掉。清朝学者的读书笔记,一条百十个字,今天的学者,将其展开,竭泽而渔地搜罗资料,可以铺陈成一篇长论文甚至一部专著。这是学术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对于一个外行来说,读清朝学者的笔记显然要比读今天学者的论文有意思。这就好比去一国旅游,读这个国家的地图和想去城市的地图要比读一个从来不会去的小村庄的地图更有意思。因为,你再怎么读村庄的地图,也不会比居住在村子里的人对它熟悉。此外,你不会因为对这个村庄的地理熟悉,就对这个国家的地理也熟悉。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许多一鳞半爪的东西拼成巨大的地图。要让地图变得立体,变得清晰,需要展开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这里,就有必要琢磨一下“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的边界。

这句话是培根说的,原话是“读史使人明智”。但我们要讨论的是读书,就改他一个字。读书使人明智,存在一个前提条件:你所读的东西,要能为你看待世界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观点。哪怕这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也比陈腐的不能引发思考的东西有意义。我从不介意读错的东西,错的东西里包含的价值往往比对的东西多。如果一本书翻了十页,他讲的东西都对,我就丢一边去了。

说他讲的对,不代表真对,只代表我同意。既然如此,他的观点于我有何裨益呢。孔子说颜回不能帮助他,因为他说什么颜回都同意。

熊十力说,“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这句话很受学者激赏。但这句话推敲起来有毛病。它和“虚己服善”相违。你既然“裁断必出于己”还如何“虚己服善”?熊十力早年写书批评欧阳竟无,后来到四川,要见欧阳竟无,吕澄不让他见,熊十力在窗户边磕个头走了。

孔子就从来不说“裁断必出于己”这种听起来硬气但推敲起来带毛病的话,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见出孔子的高明。“择善”是裁断,“从之”是虚己。说“择善”,马上说到“从之”。用佛家的话讲,这是“不落二边”的见地。这就避免了蹈入“意、必、固、我”的过失。熊十力不是儒家,更不是菩萨,他是个诗人,著述中处处都是“意、必、固、我”。

另外,像读小说、杂文,通常没必要读完一个人的全集。比如读鲁迅,既不是专门研究鲁迅,又不是专门研究民国史,那么,读三本鲁迅就把他的好处得到差不多了。再读,就没必要了,就不会再给你带来新东西了。

比如读玄幻小说,如果为了消遣,你可以读两千万字。但如果为了了解世界,读到两万字就应该停下来了。在两万字的范围内,它可以“使人明智”,让人考虑从这种角度去看待世界。但再读下去,乃至沉浸在这种角度中,就糟糕了。那就不是使人明智,而是使人弱智了。

一种能给人带来启发的读物,相当于信号中包含着白噪声。我们要得到信号,从而愿意忍受白噪声。而一本垃圾读物,则相当于白噪声中包含着信号。这种读物如果从头读到尾,就毫无必要了。

王路的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mayj@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于 2015-01-12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