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大国大城的创作者 · · · · · ·
-
陆铭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 : 3M 与3D 47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 : 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 : 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理性的分析敌不过情感的诉求,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说说公平吧。在三年困难时期,根据不同的估计,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在1500万至3000万。当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而在政策上又优先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所以非正常死亡的基本上都是农民。 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直是在以压低粮食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城市的生活成本,保证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有学者估计,通过这种方式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了大约5430亿元的农业剩余。 由于城市偏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创造就业能力不足,加上“文革”期间生产的停滞,于是,当城市青年就业压力难以承受的时候,有16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在农业人口原本就过剩的情况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给农村带去的是更大的吃饭压力。 至于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急剧扩张,农村土地被征收为国有后用于城市发展,而相应给农民的补偿是以农产品的价值为基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40%-50%,政府拿走20%-30%,村级组织留下25%-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10%。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以压低对农民的补偿的方式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投入。当然,必须得说,这种状况近年来改善了很多。 再来说说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和各种公共服务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基本上是片空白,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是自筹的。这种经济政策的严重的城市倾向直到最近十年才逐步得到改变。…… 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即使不再提起,我想,也不能说今天让城市接纳农民是对城市居民的不公。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城市“身份”的优越感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
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最后都是要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一起还的,不是通过税收就是通过通胀。《大国大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大国大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国大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9.2
-
-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9.1
-
- 小镇喧嚣 9.3
-
- 人地之间 8.6
-
- 以利为利 9.3
-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
- 空间的力量 7.9
-
- 渐行渐远的红利 8.9
-
- 六论自发性 8.9
-
- 制内市场 8.3
大国大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8 条 )
论坛 · · · · · ·
根据作者所言,因为人口集聚,产生学习效应,使得... | 来自GeorgeWang | 2 回应 | 2025-01-05 17:02:19 |
说到贫民窟问题时,作者只是泛泛提到要通过城市不... | 来自GeorgeWang | 8 回应 | 2024-11-27 23:09:36 |
“京爷”“沪爷”的嘲讽背后,指向的不就是不合理... | 来自小哥。 | 2023-12-11 17:59:32 | |
书中一旦涉及人迁移进入大城市将产生的负面影响,... | 来自GeorgeWang | 5 回应 | 2023-09-10 20:12:53 |
超大型城市如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的传播? | 来自江边的卡夫卡 | 8 回应 | 2023-07-23 18:18:28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陈虎平老师的推荐 (不鸟万阿润)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国大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146 有用 Montevallo 2017-12-06 09:07:41
我甚至都不想贴"城市研究"的标签,这本和《经济学通识》这种鼓吹各种自由化的书(甚至都不能算得上严谨学术)能在豆瓣上受追捧我是真心不懂。——它们真的是很喜欢忽视历史忽视制度忽视穷人的现实生活。
34 有用 安提戈涅 2020-06-14 16:03:18
全书的逻辑和观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公共政策中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让人流动起来,而非在行政干预下钱的流动。因为是面向公众的著作,省掉了大量成文背后的模型数据,代之以各地调研时与官员的闲聊或者是身边的小事例,所以结论看起来总是比较轻松且自信的,有很多其实个人化、主观化的判断,在陆铭的论述里也变得具有了当仁不让的权威性——还真不好说生活在哪种城市里的人更快乐。让我感兴趣的倒是边边角角那些没有深入展开的... 全书的逻辑和观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公共政策中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让人流动起来,而非在行政干预下钱的流动。因为是面向公众的著作,省掉了大量成文背后的模型数据,代之以各地调研时与官员的闲聊或者是身边的小事例,所以结论看起来总是比较轻松且自信的,有很多其实个人化、主观化的判断,在陆铭的论述里也变得具有了当仁不让的权威性——还真不好说生活在哪种城市里的人更快乐。让我感兴趣的倒是边边角角那些没有深入展开的话题,比如农民工保障、每一次运动式政治之后的回潮等等。讨论经济学问题也好,讨论公共政策问题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理解人,理解了人的心性与禀好,就更能解释很多显现背后的规律。陆铭总是要强调要动人,要农民变成农民工人,要离开农村进入大城市,但我又总觉得他对农民的心灵的理解,并不如秦晖那样透彻。 (展开)
32 有用 木棉花开 2017-05-05 15:52:42
这才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尤其看到最后一章,感动的无以复加。我只说感触最深的两个方面。第一,用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对他论述的城市化的问题进行证明,虽然由于可读性更多的数据都没有放上来,但还是很有说服力。让我这个从事城市规划的人非常惭愧,我们行业太缺乏陆老师这样的深入而有逻辑的分析和思考了。第二,文中大量对于农民工和外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关怀,正体现了陆老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赤子之心。这却是知识分子、以及大学老... 这才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尤其看到最后一章,感动的无以复加。我只说感触最深的两个方面。第一,用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对他论述的城市化的问题进行证明,虽然由于可读性更多的数据都没有放上来,但还是很有说服力。让我这个从事城市规划的人非常惭愧,我们行业太缺乏陆老师这样的深入而有逻辑的分析和思考了。第二,文中大量对于农民工和外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关怀,正体现了陆老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赤子之心。这却是知识分子、以及大学老师里面非常缺乏的品质。陆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太难得了。 (展开)
46 有用 rudi 2016-10-29 12:05:06
用通俗的语言重申经济学的常识,背后包含了作者多年的积累。一点想法:如果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如本书强调的那样强调集聚、人口自由迁移或许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短期内呢?城市扩张、新移民进入可能对原有居民的福利完成负面影响,对政府施政造成压力,是否也需要对比加以补偿呢?在我看来,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不能缺乏对短期和长期效应的权衡的考虑,毕竟劳动力、家庭以及政府都真实地处在一个个短期之中。很遗憾从本书中没有看到... 用通俗的语言重申经济学的常识,背后包含了作者多年的积累。一点想法:如果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如本书强调的那样强调集聚、人口自由迁移或许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短期内呢?城市扩张、新移民进入可能对原有居民的福利完成负面影响,对政府施政造成压力,是否也需要对比加以补偿呢?在我看来,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不能缺乏对短期和长期效应的权衡的考虑,毕竟劳动力、家庭以及政府都真实地处在一个个短期之中。很遗憾从本书中没有看到太多讨论。 (展开)
354 有用 hzbbb 2017-01-07 18:05:59
按大致逻辑链,总结一下陆老师的观点:1.大城市有规模效益(包括环境,技术,教育等等); 2.城市病的根源不在人口太多,而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3.中国经济的集聚性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地方主义严重,并没有发挥出统一市场的优势;4.所以目前中国实行控制人口迁徙,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是不仅无效率,而且不公正,因此是完全错误的,它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城镇化率的低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5.中国应该追求的是人均... 按大致逻辑链,总结一下陆老师的观点:1.大城市有规模效益(包括环境,技术,教育等等); 2.城市病的根源不在人口太多,而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3.中国经济的集聚性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地方主义严重,并没有发挥出统一市场的优势;4.所以目前中国实行控制人口迁徙,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是不仅无效率,而且不公正,因此是完全错误的,它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城镇化率的低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5.中国应该追求的是人均的地区发展平衡,而非总量的地区发展平衡;6.因此中国应该放开人口流动,允许工业用地指标跨省交易,从而让市场来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港口、大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工业、现代服务业,内地在人口减少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规模农业。整体思路和林毅夫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八个字。精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