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iles

Latest commit

author
chadluo
Jul 29, 2013
6df8331 · Jul 29, 2013

History

History
79 lines (40 loc) · 9.78 KB

README.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9 lines (40 loc) · 9.78 KB

节奏

全音符对半分可以得到二分音符,再对半分依次可以得到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它们分别有时值相同的休止符。附点延长音符时值的一半,每多一个附点再延长前一个附点的一半。五线谱最开始的数字如 4/8 代表接下来的内容每小节四拍、每拍为八分音符。其中因为 4/4 拍非常常用,所以经常会写成 C。节拍可以分为单拍和复拍,简单来说只有每小节 2 拍和 3 拍为单拍,除此以外的都是复拍。单拍中只有一个强拍,如「强-弱」或「强-弱-弱」。复拍是单拍叠加而成,例如 4 = 2 + 2,也即 4/4 拍中每小节有两个强拍。3/4 拍和 6/8 拍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三拍子,后者为 3 + 3 的二拍子。同时演奏不同的拍子被称作「」如「三切二」。

音的本质是介质的振动,介质的振动带动空气的振动,进而带动耳膜振动,使人感受到声音。单纯说一个乐器奏出的音的频率并不确切,因为驻波的关系,一个音往往是由诸多频率不同的音叠加在一起。这些音中最低的频率即基音决定了这个音的音高;其它频率为基音频率的整数倍的被称作泛音(实际上泛音的频率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基音的整数倍会有一定的误差),泛音决定了一个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个音的音高相同,是指其基音频率相同;它们的音色不同,是因为不同乐器的材质、体积、演奏方法等因素不同,泛音的频率与强度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泛音列

将某个音的基音及其整数倍的泛音依次列出,就可以得到泛音列(Harmonic Series,数学上的调和级数也是得名于此)。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音程皆由泛音列而来。第一个泛音与基音的频率比为 2:1,其音程为一个八度(Octave),第一个泛音到第二个泛音的频率比为 3:2,构成纯五度(Perfect Fifth),再往后依次是纯四度(Perfect Fourth, 4:3)、大三度(Major Third, 5:4)、小三度(Minor Third, 6:5)等。

律法

现在常用的三种律法为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其中前两者基于泛音列的整数比音程。

五度相生律由纯五度与八度构建。如纯四度是 2/3 × 2 = 4/3,大三度是 (3/2)^4 × (1/2)^2 = 81/64。纯律由纯五度与大三度(5:4)构建。其它的音都是如此计算而来。

因为基于泛音音程,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音色动听;但是因为频率基于整数比值,所以不利于转调。平均律的出现解决了转调的问题。把八度之间分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2^(1/12)。相邻的两个音之间就是半音,两个半音构成一个全音。

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没有品丝,演奏者会根据需要按在指板上的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律法。一般倾向于独奏时采用纯律、合奏时采用平均律。有品丝的吉他就是平均律。钢琴一般采用平均律调准。

音程

音程为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根据大调的音名来,算上头尾,如果中间隔了 n 个音名就是 n 度,如从 C 到 E 为三度,C 到 G 是五度。根据两个音之间的半音数目,加上「大(调式)」、「小(调式)」、「增」、「减」、「纯」等修饰就构成了完整的音程表述。

不同的音程给人的感受不同。简单说来,数学关系简单的音程如纯五度(3:2)、纯四度(4:3)等听感更和谐,而增四度(45:32)、减五度(64:45)就是不和谐。需要注意的是,增四度和减五度,虽然在平均律下是相同的音程(三个全音,或称 Trinote),但是它们的解法是不同的。

音名与唱名

音名在不同的地方名称并不唯一。德语与英语以字母 CDEFGABC 标记,其中德语以 H 替换 B。法语与意大利语使用的则为与唱名相同的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其出处为 Ut queant laxis 的歌词。日语则是伊呂波ハニホヘトイロ。音名的频率是固定的,现在是有定义 A4 为 440Hz,以前没这定义所以会用比 440 略高的频率,因为听起来效果好。

顺带一提大小调在日语中叫长短调。例如巴赫的「無伴奏チェロ組曲第6番ニ長調 BWV1012」即 D 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号,BWV 1012。

唱名即 do,re,mi,fa,sol,la,ti,do,实际上与法语与意大利语的音名相同。音名与音高一一对应,而唱名和音名则并不一定对应。对应方式有两种,其一为首调唱名,即无论什么调式都以 do 对应主音开始;其二为固定唱名,即 do re mi 与 CDE 对应,如 E 调就是 mi,fa, sol, la, ti, do, re, mi。

音阶

古典调式沿袭自教会音乐,即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共有八种不同调式,现代常用的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均来自这些古典调式。大调和小调都属于全音阶,即由五个全音与两个半音组成的音阶,算上八度一共有 8 个音,与此对应的有全部用半音、算上八度共 12 个音的半音阶,和全部用全音、算上八度共 7 个音的全音音阶。注意全音阶和全音音阶是不同的。

以某个音作为主音,从它开始,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顺序走完一个八度就构成了自然大调的音阶,按照全半全全半全全的顺序就是自然小调。所谓转调即从不同的音开始构建音阶,大调小调可以以任意一个音作为起始音,然后根据其全音与半音的顺序排一个八度就是一个音阶。一个音阶中的音按顺序构成音级,即 1~7 的数字。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 C 大调写成如下形式:C_D_EF_G_A_BC,下划线意味着中间隔了一个半音。如果我们想要构建 G 大调,那么从 G 开始,G, A, B, C, D, E, F♯, G,这样就可以了。

全音阶中不同的音地位不同。根据音级它们各自有名字,分别是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音(Leading tone)和升高了一个八度的主音(Tonic)。也可以按罗马数字分别记为 I, II, III, IV, V, VI, VII, I。简单来说,一个音阶中最重要的是主音,其次是属音。

和弦

和弦就是组成一个整体的一些音。这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三和弦(Triad)是指由三个音、音程或等位音程为两个三度的和弦。三和弦在西方和声音乐中地位卓然。

三和弦的三个音自低到高依次记为根音,三度音和五度音。根据根音与三度音、三度音与五度音的音程,三和弦可以分为大三和弦(Major triad,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和弦(Minor triad,小三度大三度),减三和弦(Dinimished triad,小三度小三度)和增三和弦(Augmented triad,大三度大三度)。

一个和弦一般以其根音标记。大调的每个音构成的三和弦,古典和弦记法为按照其音级记为罗马数字 I,ii,iii,IV,V,vi,vii°。大小写的区分标记其为大三和弦或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就是大写并附加一个加号,vii° 则是减三和弦。也有写法是不区分大小、全部大写。流行记法则是标记根音的音名,如 CMaj 或简写 C 就是 CEG。

七和弦则是在三和弦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三度。七和弦由四个音构成,根音和第四个音之间是七度所以叫七和弦。额外的三度和三和弦的音程决定了七和弦的性质。

三和弦的音自下而上并非一定是按照根音、三度、五度的顺序排列。当某些音向上或向下走了一个八度,使得低音不是根音时称作转位。三和弦当三度音为低音时称作第一转位,例如 I 和弦第一转位用古典和弦记法是 I6 即最低音与根音之间为六度,也可以记为 I6/3 即另一个音程是三度。五度音为低音时被称作第二转位,记作 I6/4 即低音(五度)与根音的之间为四度、与三度音之间为六度。

大三和谐的三个音频率比接近 4:5:6,在泛音列的位置也非常靠前,所以非常动听。

四声部

四声部自高至低分别为 Soprano, Alto, Tenor, Bass,简写为 SATB。和声中很大的部分就是编写四声部进行。

三和弦有三个音,而 SATB 有四个声部。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三和弦的其中一个音翻一个八度,组成四个音。七和弦也是常用的方法。一般写法是首先找到一条和弦进行,将每个和弦的音填入。

和弦进行

音乐进行的一个趋向是由不稳定向稳定。所谓不稳定,可以按照由不和谐音程构成的和弦来理解,相应的「稳定」就是和谐的和弦。音乐的进行就是两者交替进行,前者产生紧张感,后者消弭这种紧张感从而提供稳定的感觉。

一个和弦进行包括了一系列和弦的音级与转位。和弦在演奏时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当然,至于怎么编排和弦,这就是混饭吃的本事了。

五线谱

五线谱以线和间区分音高,相邻的线与间之间是二度,以不同的音符区分时值。

谱号

谱号规定了五线谱的音高。高音谱号为 G 的变体,其中央的圈位规定了 G4 的位置,默认是第二线。低音谱号为 F 的变体,其右侧两点中间的线规定了 F3 的位置,一般是第四线。一般一条高音谱和一条低音谱组合在一起,左边用大括号括起来,就成了最常用的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