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儿童艺术馆 小朋友作品
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儿很喜欢打篮球,每次打完篮球,大汗淋漓就觉得特别畅快。他把这种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我认为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意志力,你应该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段话,本来兴冲冲的男孩,瞬间觉得索然无味。就好像身体里奔涌着的满当当的劲儿,却一下子被刺穿一个洞,倾泻得无影无踪,让他又愤怒,又无力,还无从发泄,因为从意思上看,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有两个词很可怕,是什么呢?“我认为”和“你应该”。
当我们不自觉使用这样的词语时,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你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带着平等分享的喜悦而来,然后呢,带着你给予的居高临下的评判而走。
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男孩会这样失望。他想看到的是爸爸和他在一起,他想爸爸接收到他的喜悦,用“我们”交流,而不是“你”,更不是“你应该”!
他希望爸爸跟他说:“哈,我也喜欢篮球,哪天我们来比试一把?你打什么位置?”或者,“今天打的怎么样?有没有把谁谁谁给灭了?”……如果是这样的态度,我仿佛能够看到,男孩该会是怎样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热烈回应。
2.
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评判标准:孩子的功能价值。说的是,很多时候,父母看到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能做什么,以及能得到什么?这是一种带有功能价值的评判。
对于小朋友来说,会觉得父母并不关心他在想什么:“明明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感受才是我想要跟你们分享、想要得到你们认同的部分啊。”
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你”和“我-它”。简单说,“我-你”的关系,就是“我”在与人的沟通对话中,没有任何的目的和企图。而一旦加入期许和目的,“你”就变成了“它”,这就是物化。
你也看到过自家小朋友那特别无辜或超级渴望的眼神吧?我想,读到这一句,或许那个眼神就直接跳进了你的脑海里,让你再一次看到那里面盛满的信任和依恋。
他们对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我们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爱,你爱我,就是爱我本身,没有任何条件,也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
3.
绘本《我永远爱你》里面,小熊阿力问妈妈:“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爱我啊?”
妈妈每次都抱着她,微笑着回答:“我永远爱你啊……”
出自绘本《我永远爱你》
记得刚刚读过这个故事后,女儿总会在一些场合,或做过一些“不对”的事情后,特别担忧的问我:妈妈,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爱我啊。
你看,那时刚2岁的小人儿已经能够体味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并且需要一再确认。
这也让我时时警醒,要给她更多的爱,不能用无意识的言行剥夺走她的安全感。
真正的爱是看到他,而不是他做了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4.
女儿1岁的时候,给她买过一套绘本,《0-3岁幼儿生活情景游戏绘本·和我一起玩》,共6册,其中一册的主题是“回家吧!”。
出自绘本《回家吧!》
小女孩娜娜跟爸爸买完东西回家,在路上看到了一个水坑,娜娜想玩一会儿,爸爸同意了。她开始踩水,在水坑又蹦又跳,直到鞋子湿透,头发湿透、帽子也掉到水里,她又用帽子当道具甩水珠,玩的不亦乐乎。
爸爸就一直在旁边耐心等她,偶尔会提醒一句“该回家了”,但全程没有制止和说教,直到娜娜玩儿尽兴了,爸爸把她湿透的帽子拧干,牵着她的手回家去。
初初看到这本小书,我其实还有点疑问,玩水坑?又不安全又不卫生,把衣服弄脏怎么办?摔倒怎么办?着凉怎么办?这才是正确的脑回路啊。
直到有一次,我在洗手间清洗她的小玩具,女儿在旁边看,巴巴地问我:妈妈,我可以玩儿水吗?那眼神,真是期待极了。
拒绝的话消散在了黑白分明的眼眸下。
我接了一小盆儿温水,倒上浴液,揉出很多泡泡,放到女儿面前。
她真的太喜欢,一边玩儿水一边叨叨“真好玩儿”,“谢谢妈妈”,“我喜欢玩水”……”我索性就坐在她旁边看着她玩儿,她太满足,嘴巴一直不停地表达她的开心,时不时还抬头看看我,笑的灿烂又美好。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绘本《回家吧!》所表达的意义:爱,是不去做无理由的限制。这些可爱的绘本所表达的所有的意义,其实都是给成人去体悟的,用最可接受的方式,给我们最善意的提醒,轻推着我,跟我的小女孩儿越来越靠近。
真正的爱是陪伴,但不打扰。
我们总是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去限制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提出要求时,我们习惯于第一时间去权衡利弊,考虑做这件事的好处,坏处,而很少真正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去理解他的渴望,当然也更不会在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要求之后,去体会他的失望和伤心。
而他们呢,唯一的感觉是,妈妈不爱我,妈妈不耐烦,我做不到妈妈希望的样子。转而失望、自卑、敏感。
5.
波兰著名的医生、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写过:
“ 你说,
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很累,
你说得对。
你还说,
那是因为你还得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放低自己,俯下身来,
跪在地上,让自己变小。
这么说,你就错了。
这并不是最累的。
最累的是,
你必须在情感上达到孩子的高度。
你必须拉扯自己,伸展自己,踮着脚站立,
这样才不会伤害他们。”
出自绘本《爱会找到你,不管在哪里》
如同蒂尔曼所著绘本《爱会找到你,不管在哪里》所表达的那样,爱是父母给孩子最美的礼物,也是唯一一样孩子可以一直带在身边的东西。
这本书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诗意,把爸爸妈妈对小朋友的爱,固化成了可以看到的一束光亮,可以感受到的一缕暖风,以及可以闻到的一股芬芳。
拿上这本书,把孩子搂在怀中,告诉他:
宝贝,我的爱很深,很广,很高;
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
她无限大,她可以飞,她还能游泳;
她无所不在。
无论你在哪里,
爱都会找到你,
拥抱你。
爱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我心入你心”的理解和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作者:言君,姑娘3岁,成长在“妈妈”和“儿童文化服务”双重职业的路上。
题图:长歌行儿童艺术馆,小朋友绘画作品
更多绘本书评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关注我,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