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我与书伴的爱恨情仇

何春艳 从无到一
2017年06月27日 15:13

看这标题,你猜,这是一段怎么样的故事呢?

 

 【初识糖糖】

 

加入007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我的书伴糖糖(公众号:糖糖的第三次人生)。六班的小伙伴应该对她比较熟悉,即使没有印象也应该记得一直在群里活跃着一个吃东西的可爱小女孩的头像,没错,她就是我的书伴。

                            

图片

 

 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除了头像之外,那就是她的文章了,仍记得那篇《细节决定成败-从自行车赛夺冠经验来分析财富自由之路》,构架如此完整,逻辑如此清晰,顿时对她很是崇拜。从此,糖糖的第三次人生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因为她写的文章,不仅思考很有深度,而且还有广度,每一篇都有气势恢宏的感觉,让我不佩服都不行。你不信?去关注一下公众号看一下,立马让你心服口服!

 

       言归正传,话说还真得感谢班长和值月生搞得这个结伴读书的活动,要不然我们就这样错过了!当我看到群里她正在找书伴时,正好那本书也是我想要读的,仔细一看,还是位大师,那必须马上加为好友啊,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起搭档读书的日子,也开启了我们的爱恨情仇。 

 

【搭档故事】

 

       终于要开始正正经经的读一本书了,当时我好激动,但表现的比较淡定,没有任何主动要做什么事情的意思。但我的书伴可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呢,当天就告诉我说,她每读完一篇就会分享一个读书笔记给你。我当时还以为这就行了,自己啥都不用干,就有人给你发自己的感悟,多爽。但是,我又在想了,那我干啥呢?我不是要读书的吗?我是不是也要做点事情,写个收获啥的?但这也只限于想想,终归是没有实现。


图片

       糖糖详尽的读书笔记,干货满满!



 眼看着第一周就这么结束了,我的读书似乎还没有开始,我终于忍不住了,就问了她读的怎么样了?她说读书笔记还没有完成,等完成了发给我。我当时想,这样不行啊,这样肯定别说一本书了,就连一章我也读不完啊,我们必须得制定一个规则,要有一个惩罚措施,要不然像我这么懒的人是肯定会能拖就拖的。简单交流之后,规则出来了:


每周三给出读书总结,如果没完成则给对方发20块红包,多次完不成者则罚金翻倍!

 

 我们这是一不小心就开赌啊!虽然赌注是钱,而赌的却是彼此的自制力与遵守规则的信誉。看我们豪气的规定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一次简单的读书活动。我们读的也确实不是一本简单的书,想知道我们读的是哪本书吗?请去群里面翻到我俩的对话或关注公众号糖糖的第三次人生从无到一,你能看到不一样的感受,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我这一不小心还插播广告了,不过你不想知道这个广告到底有多精彩吗?不要错过哦。)

 

不过这么一来还真有效,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啊!到了要交作业的时候,大家都先放下手中其他的事,着重突破阅读和文章,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但是,她竟然给我发红包!


 第一周,约定好的第一次作业时间,我们的糖糖美女给我发了一个20块的大红包,我当时心想,其实你不用给我发红包的,只要自己真的认真去做了,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了。但是我还是很不脸的收下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因为她的不将就,她的言出必行,她对待读书认真的态度。  


【自我反思】


为什么我的小伙伴没完成,我会很愧疚?我当时以为是因为我收了她的红包,自己很不好意思,有点过意不去,但如果不收,就破坏了规则,就给力自己和她可以犯懒、不停delay的借口,所以这件事情规矩不能破。 

 

规则的好处就是给了大家一致性的标准,任何时候大家都不想去碰高压线,不是说惩罚措施有多严重,而是因为大家会对此有所顾忌,这是对自己许下的一份承诺,每个人都想要做到言而有信,对自己,对他人。如此下来,无形当中就给了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这件事情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

  

       但是,如果万一没有做到,惩罚措施就开始发挥作用。当自己被惩罚,我们付出的目标之外的东西,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但这并不是目的。我们希望以此来提醒自己,并做出反省。如果对此产生了心理依赖,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目标,规则就变得毫无用处,只能沦为自我安慰的工具。

 

      但我心里的这种情绪又不仅仅是因为规矩,而是一旦我们两个人有一个人先受到惩罚,就给了另一个人可以效仿的先例,第二个人或第二次再去做这件事情就不会有最初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因此,这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对赌”,大家都会受到彼此反馈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就为了能完成任务。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没有做到一个书伴应尽的义务:定期提醒对方。如果我做到了适当提醒,如果在三天前我就催促她赶紧写,而不是到最后一天和她相互安慰的说:“我也还没写呢”,她就不会最后完不成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即使只有两个人,那也是一个小团队,如果是一个团队,就不会说某一个人的好与坏,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可能输出的内容会因人而异,但最终目标是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书读完。

 

后记

 

       我会在你玩的忘乎所以的时候,突然发条微信过去,说:“在干嘛?书读完了么?读书笔记马上就要交啦!难道你想红包伺候?”

 

        我是这样的书伴,你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无到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