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故事》读书笔记6——结构与人物

amy 该账号已冻结
2017年06月27日 14:43


图片


书伴:李毅静

时间:2017年6月27日


一、梗概


情节和人物,谁更重要?

1. 亚里士多德——故事第一,人物第二

2. 19世纪,结构是展示人格的器皿

3. 今天,双方相持不下


1. 人物VS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可观察的人的素质的总和:年龄、智商;性别、性向;语言、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选择;教育和职业;性格和气质;价值观和态度……各种特质的组合便是人物塑造

人物的性格真相唯在其处于压力之下选择中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压力是根本。

救人——英雄主义?文化渗透的不可见力量?使他们做出不由自主的选择。


2.人物性格揭示

用对照或反衬的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真相。

表面特征下掩盖着一个深藏的本性。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压力之下的选择是了解人物深层性格的唯一途径。

从始至终,人物行为重复出现、可以预见,就会令人乏味。尽管,浅显和没有维度的人的确存在。

兰博VS邦德,3部VS20多部,平面模式VS超级睿智英雄和花花公子的反衬与揭露。


3.人物弧光

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还在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


4.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

事件设计和人物设计互成镜像。没有故事设计,人物就不可能得到深刻的展现。


5.高潮与人物

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建筑、摄影等空间媒体;

时间艺术——音乐,舞蹈、诗歌、歌曲、电影;留最佳于最后。

高潮的创造——一切意义、情感的汇聚和顶点。


二、感悟

  1. 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而本文却提供了另外一个补充——言行都是不充分的,更为深刻揭示其本性的是他在压力下的选择!这个答案多么好的解释了人为什么会在不同条件下采取不同行动的根源啊。所以,把压力作为一个洞察社会百态的内窥镜,它帮助你拨开外在的表象,冷静地认识世界深藏着的真相。


  2. 对大多数人而言,两点或三点一线的乏味生活,容易使我们思维停滞,思想浅显,缺乏维度,缺乏起伏;更容易使我们性格简单、直接,缺乏气度。所以,如果我们正处于平静的生活之中,那就别忘了不时地走出日常活动的圈子去看一看,去接触圈子外的人聊一聊。《欢乐颂》不也正是因为22层住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而冲突不断,思考不停吗?


  3. 观众不喜欢看千篇一律的故事,也不感兴趣一成不变的人物,变化或许是宇宙的永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该账号已冻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