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tuopuu Yodler
2017年08月03日 15:16

目测身边的人,听人说或看视频后,大多都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误解。今天分享一下珍贵的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理论,真大师的思想,不是什么XX教授,XX砖家那一套,我把它白话化,易阅读。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图片

哭了就去理吧!一定要让他知道:他的哭有作用

0-1.5周岁

这个阶段,如果家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比如孩子一哭就立马送奶,让他感觉自己可以控制世界,“只要哭就有人回应”,成年后会有自信、希望的品质。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世界充满了怀疑。

图片

不是越早会就越好

1.5-3周岁

这个阶段孩子会掌握更多技能,如果这些技能常常得到赞扬,长大后可获得自主的品质。


如果得到的是嘲笑,长大后会有害羞的性格。


而在大小便方面,如果过早过分地干涉,训练,长大后会有洁僻,喜欢把桌面和抽屉收拾得干干净净,喜欢把物品有秩序的摆放,这是有心理创伤的。而如果完全不理不训练,长大后则会邋遢。应该有耐心地引导,不强求。

图片

其实他只是想看看撕掉后是什么样子的,非常好的好奇心,点赞!

3-6周岁

如果孩子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鼓励,长大后会有主动的品质。


而如果父母把孩子的独创性比如撕掉书本、捣蛋等行为都给批评反对掉,那长大后就会有自卑、内疚的性格。

图片

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是父母的焦虑,不应该是孩子的负担

6-12周岁

不要以为小学生的任务是读、写、算,如果他能体会到帮助父母各种劳动职业,从中掌握某些劳动技能,那长大后将获得勤奋的品质。相反和劳动生产毫无关系,将加强他的自卑。但是,不能让他以为工作/劳动就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当然还有艺术和理想追求。其实这个阶段很多人都忽略了劳动的重要性。

图片

12-18岁

这个阶段的心理任务完成得不好,会造成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而完成得好,则会获得有归属感、忠诚的品质。


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如果儿童感到环境不允许他根据以往经验去自主选择生活,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适合的角色,就会讽刺家庭和社会。


18-25岁

成功渡过上一个阶段的人,获得了自我同一性,不害怕与人恋爱后被背叛。就算被背叛也不会很伤,不是因为他不够爱对方。相反,他既敢于爱对方,敢于恋爱,但被实际背叛之后又能敢于重新开始。敢爱敢恨。敢于与人亲密。这是心理成长良好的表现。


反之,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25-65岁

这个阶段心理的成长任务是从关注自身,转变为关注后代。心理成功成长的人,关注后代更多于关注自身。这有赖于前面阶段的良好渡过。


65岁以上

心理任务是解决人生的圆满感无意义感。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这个理论给我们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细读有益。


微信号:tuopuu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Yodl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