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看完班级近100篇文章后,我是什么感受?

禅者的皮囊与初心
2018年02月20日 15:48

事情是这么发生的,我加了一个写作群,每7天写一篇文章,持续写7年,7年后同一个班的小伙伴一起去南极旅游。同时,在提交作业期间需要点评2名小伙伴的文章。

秉着“做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的原则,在上次提交文章时,我立了一个flag,每次都要点评14篇初选的优秀文章。

自己立的flag,跪着也要把它做完。🤣

在看不同小伙伴写的文章时,我有很深的感触。有的文章需要花很大的毅力去看,有些却令人忍不住拿出小本本记笔记。

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距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写作呢?

而我始终相信,你说出来的话,要真正践行过。

于是乎,为了总结归纳如何学好写作,我把自己班小伙伴的文章都读了个遍。

我发现大家的文章多数存在以下问题:

文章核心观点很多,让人应接不暇。

像是过年妈妈煮了一桌子的好菜,一直夹菜给你,说道:“出门在外辛苦啊,多吃点多吃点”。假如你无法拒绝妈妈的好意,结果越吃越辛苦,想要逃离饭桌。阅读观点过多的文章,读者又何尝不是这种感受呢?

其实作者本身阅读量很大,思考也很有深度。但是大量知识呈现糊状,没有分好界限。李笑来说过的一句话:“聪明的人要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正确、必要的概念,这些清晰、正确、必要的概念中有多少清晰、必要、正确的关联”。

写作的时候,别忘了问自己一句:“我抛出几个概念?概念间的关系说清楚了吗?”

自说自话,文章没有核心观点。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心里盘算着,离下一次提交文章的时候还有5、4、3、2、1天。有不少小伙伴心里很着急,但还是拖到了倒数第二天再写。而如果前面几天,没意识去积累写作素材。一般就会拖到这一天再开始积累,不用想也知道,质量一定不够。

于是,随心写一些最近的感悟,写着写着成了堆砌。让读者看完有点摸不着头脑,文章到底想传达什么?

用户思维

我觉得不管是“观点过多”还是“没有观点”的文章,核心问题都在于缺乏用户思维。

大多数人的想法很可能是:可是宝宝我只是想梳理自己读书心得啊,我没想过要很多人看的。连自己都讲不清楚的话,你确认真的吸收好这个知识了?我们要的输出,是有效的输出。而有效的输出,是别人看得懂的输出。

所以,放下你自写自嗨的习惯性思维,好好为读者想想吧。

如果你还是不服气,那看看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怎样“摧残人性”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的感受,你在看别人的文章时,如果看到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文章,很想按“退出”按钮,可是想想毕竟是一起成长的伙伴,不好好看良心过不去。😭😭😭

其实还真不是你的错。

人在收集、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基本需求:一是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二是满足好奇心。

人们都是喜欢看与自己密切相关,高度认同的文章。那些喜欢看你文章的人,是通过你在表达自己。只是他们自己说不清楚。作为写作者,要明确一点:

写作的本质不是表达逻辑,是倾听逻辑。你要去听读者想要说什么,帮他们表达出来。

并且,懂得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假设你刷着朋友圈,看到“月薪5万很难?但这位实习生做到了”的文章,会忍住不点进去?反正我是肯定忍不住了,实习生都能月薪5万了?

这样的标题完全勾起了你的好奇心,如果文中真能给出实质性建议,相信这时别人喊饥肠辘辘的你去吃饭,你会觉得很烦,只想全神贯注在这些建议上。

第三点,我们要理解阅读场景的改变。

现在人们用的最多的阅读场景是屏式阅读,无论是手机、kindle还是ipad,十分方便。面对碎片化时代,利用这些工具阅读是提高学习效率很好的方式。

可是在这种场景下,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并且耐心有限。如果文章前面3段还没能让人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人们会马上跳出文章,毕竟其他信息触手可得。

好的作者会懂得降低读者的阅读、理解成本

因此,要避免语句冗长,结构安排上要更紧凑。多给刺激点,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减少疲惫感。

到这里,你很可能会觉得:好吧,你说的我都懂了。但还有一个很棘手的点。7天时间我想不出来要写什么核心的观点,我也很抓急啊?!😫

要相信,凡事都有解决方法。别着急,下一篇我将讲述如何快速上手,写出一篇起码能上初选优秀的文章。

总结

  1. 要想有效输出,写一篇好文章,先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建立用户思维。

  2. 满足人性的基本需求,一是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二是满足好奇心。

  3. 现代阅读场景的改变,读者注意力易分散,耐心有限。

参考资料:得到app 《怎样写出吸引人的好文章》— spense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禅者的皮囊与初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