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一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观众支持和反对票数常常会随着辩手们陈述观点而大幅摆动。
比如,前几期辩题《父母提出住养老院支持吗》。
看,开场和结尾对比。
看,嘉宾哭的老泪纵横,左右摇摆。
中间还有陈铭和马薇薇的精彩辩论,票数也是随着改变。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判断或思考一个理论或者思想呈现三个层级:依据体验、依从解释、根据分析。
体验:“那么多专有名词,说的挺顺,听上去、感觉是对的”。
解释:“这么多例子,好像挺合理的”。
分析:“我们不相信现成的答案,而是寻找接近真相的解释。先提问,再搜索信息,接着找到好多相互矛盾的解释,然后评估,找到真相”。
从体验到解释再到分析,很难。别人喂什么我吃什么,多方便啊。我抓到什么就吃什么多省事啊。为什么偏要去质疑和辨别,甚至是自己曾深信不疑的东西。这种“颠倒重来”让人迷茫,也让人不舒服。
可能现场观众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辩题,也不熟悉当期的辩题领域。也可能是辩手技艺太高超。但是每一期都呈现出大幅度摇摆,反映出一个“奇葩”现象:我们太多人不愿意和不擅长独立思考。
不独立思考的人多了,其实是很可怕的。
2014年3月24日,我在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学校食堂吃饭,新闻里正在播台北学生攻占“立法院”。我当时就被画面惊呆了,大陆来的我哪里见过这阵仗。
上图是前晚,台湾学生翻入“行政院”。
那晚,我去参加社团社课,主讲人是已毕业社长。社团倡导五州共和,当晚社课内容是如何增强你的影响力。课末,老社长提到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相关内容,说台湾大学生如今平均工资22K(新台币,合人民币4468元),还有很多人去新加坡、澳洲当台劳(台湾的劳工),前景堪忧。如今又要签署服贸协议,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卖的。
我举手提问说:“请听过服贸这件事的举手“。在座约五十名学生,大一、大二居多,硕士生也有十几个,基本都听说过。
再问,”大家觉得弊大于利的举手“,约五分之二。
再问:”觉得利大于弊的举手“。约五分之一。
又问:大家知道台北学生攻占“立法院”是为什么吗?——“因为服贸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大陆会抢占我们的资源”。大部分回答是觉得内容不平等。有一两个学生提到程序不透明,黑箱操作。
最后问:”请觉得弊大于利的或利大于弊的同学谈谈,弊利到底在哪里?换句话说,大家清楚服贸具体内容吗?“
然而,这个问题基本无人回应。
时隔两天,一起上社课的同学找我聊天,他是应用经济学大一的学生。他说:”我查了资料,你说的对,这个协议并不是完全的不平等,甚至对台湾的经济是有好处的,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大陆劳工大量入台。“
缺乏独立思考,很容易陷入强盗逻辑 。
强盗逻辑是指一来就开抢,绝不跟你讨论逻辑的一群人。说理说不过,就破坏游戏规则。被形象地称为“得州神枪手”。
传说,得州有一位神枪手,百发百中。因为他先打枪,然后在弹孔周围画靶心。比喻生活中那些 先定死了结论,然后往回找证据的人。
有3种常见强盗逻辑:
1.循环论证。特点:前提就是结论,结论就是前提。
举例
“大师,我许的愿为什么不灵呢”
“心诚则灵”
“怎么才算心诚呢”
“愿望实现了,就证明你心诚了”
2.以偏概全。比如地域黑。湖北佬怎样,河南人怎样,山西人怎样。。。。
3.人云亦云。“大家都。。。。,所以是对的。”“大家都抽烟也没事,所以抽烟没问题”这点尤其体现在,对权威的服从上。砖家说。。。。。
教育学家威廉·佩里研究了大学生认知发展中世界观的变化过程,提炼出心智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黑即白的二元论(Dualism)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第二阶段:相对主义(Relativism) 当你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你会开始怀疑一切,或者否定一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你不能说我一定是错的。”
第三阶段:承担责任(Commitment) 他们会理性地认为,对任何事情的认识,都是不断靠近真相的过程。如果是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不仅要对结论负责,并愿意在新的证据加入时,转变已有的结论。
拆书帮的“八字真经”是一个特别好用,又特别实用,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当你看到一个理论,一段信息,一个观点时,不断分析和整理信息,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1.分析信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现状问题有多严重?
2.整理信息:清晰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时间成本、意愿性)?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以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界汉河):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当一个信息经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加工后,就会成为立体三维的知识。你清楚它的底层逻辑,适用情况和边界范围。不断的整理加工和反思,你就能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追溯,学会独立思考,不再轻易被人牵着走。
具体怎么应用呢?我选取一篇10W+的微信热文,举例说明,让你看看平时是如何被10W+“忽悠”的。应篇幅有限,请点击阅读原文,点击链接,查看笔记。
后记:
公号运营初期,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留言。
------The end-----
嗨
遇见就好
不早不晚
让我们一起
探索这个世界
周周是个妞
微习惯践行者
奇妙世界探索者
微信号:zhongzhou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