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我们好好的为什么要孩子?

lifecall妈妈 日思夜画 2018年04月21日 05:46

图片

为人

父母

+





自从2017年上了张旎老师的父母系统思维课,老是觉得除了上课还少一些什么,没有反思,尝试和练习很多改变无法落地。养孩子是长期的事,所以从现在开始定期做反思记录。

(望君细读,定有收获)


三岁过后,我家小兄妹全面提升,进入花式开“作”模式。个子长高,饭量见长,胆子变大,他们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正在此时,全家从上海搬回北京。孩子们虽小但已有两次搬家经验了,从他们模糊的记忆里还是不时冒出对以前家的描述,念叨着要回去。


1

我们为什么要孩子?


这是很难一下子回答的初始问题。决定要孩子前我和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孩子?我们能给孩子什么?主观上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支持?


作为家庭环境的重要创造者,家长言行举止背后体现出的价值观和观念会直接反应在孩子们身上。这点毋庸置疑,也非常可怕,在我很小的时候甚至很排斥这种影响。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束缚,最可怕的是无论如何排斥,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影响。《成长的烦恼》里最叛逆的大哥JACK,带着妹妹独立居住在纽约时,一向大大咧咧的他会对妹妹的安全反复叮嘱,这与他曾最“排斥”的父亲的做法竟然如出一辙。


孩子可以构建更好的家庭架构。在孩子可以表达自己之前(大约2.5岁前)我和先生非常怀疑这种观点。没有孩子时我和他显然更自由,更放松。即便知道是龙凤胎宝宝的狂喜也止于短暂的时段。


平凡的日子是生活的基本面,同时增加两个新生儿,面临养育初期的压力反而显得更令我们头疼。两个宝宝每隔三小时各喂一次,昼夜无休;一个吐奶,一个半夜哭着急;一个拉不出,一个哄不睡又着急。怪兽打到手软,终于化身传说中的“奥特曼”。我们更成熟了,孩子们也更皮实了,自从孩子们和我们打开对话模式,他们在家庭结构中的影响也随之显现了出来。


孩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孩子从小到大,或许越来越不需要我们,更会有自己的家庭,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但他们幼小的时候,极度需要父母的保护,这种保护远非身体上的,更潜藏着精神层面的呵护。也正因如此,孩子需要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以前可以马上决定做冒险的选择,也更喜欢没有束缚的挑战。但现在有关孩子的问题上常屈从于相对平稳。只要两个孩子在身边就马上体会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简单幸福。很没出息,但越相处就越是这样,拉着小手的大手会无比踏实。这也是很多新生儿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的寄语简单得就只是“健康,快乐”而已。


需要与被需要,如此简单的供求。这种常出现在恋爱蜜月期的情感体验植根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最初的美好。这也是为什么父辈总是沉醉在回忆我们小时候样子里的原因。如果将这种供求平移到一个没有血亲的团队结构中,可以为老板与员工给予相互安全感的公司氛围,自然总是更容易获得归属感。


孩子可以为我们带来成长的机会。这点与我非常确定,喜快不喜慢的急脾气,如今和孩子在一起反而可以自动慢半拍。因为孩子越小,他们的反应越不能按成人常规逻辑去理解。快一定会忽略到很多细节,而没有这些细节根本无法判断孩子的诸多行为。


我家哥哥某天早上出门前突然大哭,无来由的哭让人非常烦躁。但通过第二天类似情况的观察,原来他是因为妹妹第一个跑出家门,他不再是第一名而哭的。如果在第一天没有搞清楚原因就训斥哥哥,总是让孩子不清不楚的吃亏。药不对症的仓促说教,孩子根本无法接受。孩子的语言,表情,神态等都是需要不断捕捉的,父母的耐心至关重要。这也是很多外籍高管更偏爱妈妈级主管的原因,她们更沉得住气,拥有温柔却果断的执行力,任何复杂的公事和关系,在妈妈们的眼里反而没那么困难,处理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系统思考也是当妈后才愈加体会到其重要性的。见树木不见森林,见简单因果不见系统脉络,基于此的分析和评价,无论好坏,基石都不稳固。客观,客观,客观!听了王东岳老师的《东西方文化溯源与东西方哲学》,对我最触动的首先是王东岳老师能把所讲的每一项内容都追溯到最底层。地球物质变化造成的生存环境特点,造就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至今仍秉承着象形文字带来的具象思维的烙印;而西方也基于其独特生存环境,产生了拼音文字,造就了其强迫式的推理倾向,进而更加推崇哲科思维。如果没有系统的研究,断章取义,我们常陷于谁好谁坏的妄加评价之中。脉络清方可更加客观的看待事物,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或从根本上无法改变的动因之中。


2

什么是幸福?


孩子诞生前我近乎带着害怕在想这个问题。自己尚不完美,能够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幸福?希望给孩子幸福的童年,为他们保留幸福的种子,深植于心,生根发芽,这种看似无形的家庭影响,父母即便身已不在,却仍可伴其一生。但事实上,我们却常常一边帮长大后的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一边又亲自用观念给孩子砌出无形的阻碍之墙。给予不是过度干预,越脆弱的个体,超限度的保护往往使他们身处更加危险的未来当中。


隔代长辈往往更希望通过经验为孩子屏蔽不确定性。代有过度干预倾向的言语和行动,夹在中间的父母往往不会买账。年纪越小,拥有的越少,试错的代价越小。孩子2岁左右对吃饭的工具非常感兴趣,如果怕弄脏餐桌不让他们尝试,他们虽不情愿,但也会屈从习惯被喂。倘若再想让他们自己吃饭,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见过拉面馆家的孩子2岁不到,因为没有人手照顾她,她却能坐没有靠背的高椅子,用大筷子往嘴里扒拉大饺子,完全不用喂。在家庭生活中,看似不堪一击的家庭,反而增强了孩子不少反脆弱性。增加安全感的途径之一,就是多条腿走路,摊薄风险,淡化主支撑因素。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反而让孩子更易觉察到家人的情绪变化,孩子们天然懂得共情,会抱你,会尽一切努力帮妈妈解决困难。脆弱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人不能除去脆弱,很多情况下脆弱常被贬低不被接受,学会修复,让自己变得更好,对孩子们才更重要。


给孩子的幸福主要包括什么?对我而言,目前更看重这两点:


平和的心态


一次出门,我耽搁了些,爸爸和孩子们等我的时候,爸爸随口的表达是:“妈妈你太慢了。”孩子们马上重复爸爸的语言。很快,哥哥在看到妹妹吃饭慢的时候,立刻套用,“妹妹你太慢了”,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通常给另一个孩子带来负面刺激。每次小兄妹用到这句话,最后两个人总有一个不开心,很快开始争辩。如果当时爸爸说,“妈妈你别急,我们等你。”情况会不会更好些?这种通过语言传递出的关心让他们更平和,少了责备,多了善解人意。


健康的关系同样能为孩子带来平和的情绪。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关系的融洽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声调变高,孩子会本能的更加关注,也会自然的劝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周围的人际环境。家长在孩子面前,始终要将负面情绪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接受自己,也更能体会到被父母接受的愉悦。父母可以轻易点燃我烦感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后面无论说什么,多数我不会接受。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被他人尤其是家人批评的感觉,我们尚且不能接受的,孩子理解吗?


元认知


对于孩子,我理解的元思考元认知是: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凭着对环境和条件的判断,自己决定采取怎样的行动。小时候他们能力有限,因为很多事情尚需学习,但却要知道思考要靠自己,不被他人无端左右,或在纷乱中迷失。这点确实不易。就像孩子一到入学年龄,父母常妥协于各种报班,这恰恰反映出我们无法真正驾驭自己的价值观,分数始终是左右父母行为的重要判断依据。我们尚且在各种主流导向面前迷失,思路出现混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


为此我们更要尽早告诉孩子,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畏惧权威。《跃迁》的作者古典老师在做出国咨询老师时,遇到一位母亲,她并不像其他家长一味要求孩子遵从老师的章法,而是发现孩子更偏爱的领域。还当着老师的面鼓励孩子,要求老师多做这方面的引导,增加阅读。发现自己的优势,不拘泥于外界灌输,想清楚并勇敢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一系列行动正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3

我可以给予孩子什么支持?


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对孩子无限制要求的满足,而是充分的理解。无论别人怎么看你的孩子,作为保护孩子的最后屏障,父母要不断提醒自己先倾听!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强加的意志,但我们可以选择细心的观察,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我们对孩子的理解,不能基于过往惯性经验的主观判断,就像财务报表虽然披露了诸多信息,但毕竟源于历史数据和业绩表现,投资需谨慎。即便是最熟悉孩子的父母,也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武断,一切从多观察多倾听开始。


父母一定有最不能接受的底线,人之常情鲜能逾越。跟邻居交流育儿经,一位颇有能力的老父亲说当年儿子出国,最怕他国性取向开放,学校男多女少,万一带回个男友,他无法面对。但旁边80后的妈妈就不视此为底线,我可以接受,只要她充分理解这件事,且能接受后果,同性恋也无妨。我也问过先生,如果孩子不想上学,希望成为歌星,我们怎么办?现在看这些都是意识形态上的选择问题,作为家长不支持也往往无法阻止,还是理解为本。


经济的支持。经济支持不等于有多少钱就给孩子花多少钱。过度给予,毫无延迟。没有选择反而会把事情变简单,有了选择则更需要多方面考虑,而不偏信各种宣传。最好的不等于最贵的,却是最动脑,用心选择的。如果通过支持希望得到的仅仅是成功。更期待成功带来幸福。考试分越高,前路越坦荡,一旦成功,幸福唾手可得?不尽然,也许正相反,研究显示,幸福感反而是促成不同程度的成功的动因。最好的幸福并不是巅峰时刻的一抹重彩,而是因全然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而随时获得的小确幸。这样人的脸上总是带着笑,上了年纪面相反而越来越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不是得过且过的妥协,而是充分接受的淡然。重要不重要,早已分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越来越淡化,反而越来越容易满足。


时间的供给。时间如此宝贵,特别在当爹当妈之后,与其身在心不在的陪伴,不如索性去做事或着干脆关掉工作回路踏实带娃。一时多事带来的焦虑让孩子不免遭受一些无端的责备。自己的事情没做好心理急躁,陪孩子一起玩情绪容易失控,坏情绪波及孩子,孩子没有太清晰的辨析能力,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或是效仿父母无厘头的坏脾气,得不偿失。


唠叨了很多,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在变化中获得新的认知,仔细观察他们的成长,详细记录我的体会,总有很多收获。总结一下:


幸福是起点,接受自己

开启元认知和平和的心态

系统思考,先父母,再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后的依仗,要充分理解

三思后行,平复不期而遇的无端急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耐心,耐心,耐心


上周六,去探望了一位初为人母的闺蜜,孩子还未出满月,她却无故平添不少忧思,除了产褥期的激素变化,更多的是对未来漫长岁月的过度担心,其他已为人母的闺蜜们反而更显从容,不会à思变à知行,不必妄忧,系统着眼,不断调整,自然发展。为我因孩子成长而感恩,也为孩子因我陪伴成长而幸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PS. 每次记录附带三个孩子们近期成长过程中的实例,这些实例很多还处在有待解决的层面。一来提醒自己客观记录,继续观察,和孩子们一起找到关键因素,不是简单去找解决的答案,而是让孩子看到家庭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动态调试的过程,只有阶段性的小结,没有定式化的结论。二来,也是广求“妙计”,文字传播之处,若有好的方法,也请随时留言,越详细越好,一起分享,人外有人,多元视角,打开另一扇窗。


    

实例1:儿子无缘无故哭

观察

孩子在做什么?

他让我们帮他画火车,只要画出来跟他脑子里想到的样子不一样,马上哭

孩子在说什么?

十分含混的表达

孩子表情是什么?

看着你哭,不说清楚话,你要是不理他,他过会就不哭了,别人再提此事,还哭。

分析

抛开自己观念去看客观事实

事情不符合心意要解决?

从客观事实分析背后原因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哭最管用,哭能解决问题。

如果分析是假设,需要去验证假设

曾经尝试过,告诉他采用其他的沟通的方式,比如跟妹妹物物交换,换回喜欢的玩具,他马上试验了,有用的时候他很高兴,一旦失效,就继续哭,发现还是哭更管用。

行动

基于我的分析,我能做写什么?

1/遇到问题,马上跟他解释,以他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内容介绍解决的基本思路。
 2/
如果时要挟的哭,让他做反省角。

基于我的分析,我该做些什么?

不知道如何让他认识到哭的要挟没有作用。不能总是置之不理,管他他又不情愿,哭得心烦还要故作镇定的让他看到哭是没用的。


实例2:女儿开始自己编讲故事,很快又停了

观察

孩子在做什么?

女儿主动给我们讲睡前故事,3天后她不讲了

孩子在说什么?

故事大都是动画片和绘本里的内容,加上每天遇到的新鲜事。3天后,她说还是让妈妈讲

孩子表情是什么?

讲的那几天,神采飞扬但是只限于睡前时段,和妈妈哥哥在一起的时候。不讲的时候很坚决

分析

抛开自己观念去看客观事实

什么让她不肯再讲故事了?

从客观事实分析背后原因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讲的时候我和哥哥都很开心呢,还鼓励了她

如果分析是假设,需要去验证假设

是不是没新意了?失去了兴趣?

行动

基于我的分析,我能做写什么?

继续给她和哥哥讲故事,看感兴趣的内容。不着急,每天晚上讲故事还是问她和哥哥要不要自己讲一段

基于我的分析,我该做些什么?

 一如既往支持她做喜欢的事


实例3:儿子坚持做他要做的事,不畏惩罚


观察

孩子在做什么?

作的时候,被父母或爷爷奶奶用不同的方式制止。以爸爸爷爷为代表宣称欠揍策略,但儿子不怕

孩子在说什么?

在做就打,他嘴里还是叨念着要做

孩子表情是什么?

不直视我们,表情生气

分析

抛开自己观念去看客观事实

孩子想做,家长不让

从客观事实分析背后原因

孩子以身试法,探究家长的底线边界

如果分析是假设,需要去验证假设

不让做的事情,家长还是要坚持。特别是伤害孩子自己和其他人的事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一概归于调皮

行动

基于我的分析,我能做写什么?

预先告诉他不能做的事,看到开始做再提醒,还是做了要坐反省角,坐完再解释一遍为什么不能做
 
分散注意力,引导他做其他事情,放弃这件事
 
基本上套路就是惩罚或奖励,而且简单粗暴的只讲奖励和惩罚总觉得不妥。自己听着自己都觉得很无能

基于我的分析,我该做些什么?

男孩子的养育问题。比起妹妹的容易妥协,哥哥往往坚持他自己的想法。即使受到惩罚。打和惩罚绝不是最佳途径。但如何让他知道我们的底线,特别当孩子无法抽象的体会一些事情对他自己或别人伤害的时候。讲危险他无法切身体会



图片



图片



往期回顾

如何搞砸一段婚姻

一花一世界

一段拯救银河系的邂逅

老爸,你还好吗?

我就是比你活的高级得多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思夜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