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旧东西的时候,在一堆老照片和旧考卷中,竟然发现了当年写的一篇作文,就是真的想写而写出来的第一篇文章,而自那以后直到现在,才又开始了写作......(只改了名字和错别字:>)
永不忘记的人
人们能够相识是种缘份,能够相知以致永不忘记那更是难得的缘分。我初中的同桌—--小芳,便是我有着这种缘份的人。
小芳是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矮矮的个子,留着两个小辫,天热的时候便剪成短头,像个“假小子”。先天的近视让她带上了一副“二柄”。她活泼好动,像个男孩子。在初中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因为合得来,便交了这个“哥们儿”。哥们儿出身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上海人,为人都很和善。初三的一天,忽然她说要回上海了,去那里读高中。我开始觉得挺好,因为我一直希望有机会离开父母锻炼一下,这下有个“哥们儿”在上海不是太好了吗!可又担心女孩子那么小离家不行。一切都改变不了已经下的决定,送行那天我们一共四个同班同学请假到了火车站。开始大家都好好的,有说有笑,互送礼物。来日方常,以后再见吗。她登上火车后,通过车窗探出头,说:“别忘了给我写信,放假到上海看我。”话音刚落,三位同性的女同胞便哇 的一声哭出来了。她边流泪边拍着她们的头说:“说好不哭的,怎么又......”我站在一边,本想装出一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样子,可眼泪却不听指挥,一个劲的流。
初三毕业后,也许是因为女孩子出门不方便吧。其他三人都没有去看她,我最后独自来到上海凭借着她邮来的地图,找到了她在上海的家。她很高兴,马上和父亲讨论起在这有限的几天里该如何带我到上海玩。几天很快过去了,最后一天我们去划船,湖很大,风很急。我们划不回去了,只好下船拽着船走,天很热,湖岸曲曲折折,还得过几座桥,没多久,我就累的走不动了,她便拽着重重的船走,湖水中倒映出她纤弱的身影;一手拽着船,一手在擦汗。丽家在外的独身生活使她成熟了许多,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女孩了。最后我们来到了黄浦江畔,望对岸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比我小的她竟像大人一样讲起一个美国人的传记,他一生定下了140多个愿望,然后努力去实现它们,到他死时,只剩下不到十个愿望没有实现。鼓励我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前不久她又来信让我读《比尔.盖茨传》说她已经取得了3月份到复旦提前进行高考的资格。小芳之所以让我不能忘记,是因为她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性格,能够真诚的对待........(后面的找不到了)
现在还记得当年语文老师的评价,说我前面写的很有真情实感,但不知到为什么后面变成像喊口号了......很感谢当年的语文老师,她虽然只教了我们一年,但她不照本宣科,可惜的是后来我还是没有持续写下去。
清理旧东西时不光看到了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十年,二十年前的东西,很有感触。那些物品都没用了,基本都扔了;那些照片记录下了年少的自己,基本都保留了;但让我觉得最珍贵的是那时留下来的文字:有同学的贺卡,毕业留言,写的信还有这唯一一篇保留下来的文章。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道理。
文字的力量不仅仅是记录,它能让你重新体味到生命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