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63岁开农场,70岁才开始盈利,一位山东大姐的别样农业人生

新农堂 堂主新零售
2018年05月10日 23:18

“农场去年开始盈利了,挣了15万。”


“去年是第几年?”


“哈哈,第7年。”


穆念华大姐对我说起这7年,云淡风轻,不像是雄心壮志做事业之人,反而更像是一个认真而豁达地经营着人生后半场的老人,咧嘴一笑就带过了这7年。


图片

穆念华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暨未来农业研讨会”上



63岁开农场,不晚


自55岁从化工企业工程师的岗位退休后,穆大姐过了几年闲得出奇的日子,在小孙子出生后,当上了奶奶的她开始隔三差五地购买有机蔬菜,从老家山东开车到北京,把这些菜做给小孙子吃。


终于在退休后的第8年,穆大姐和爱人一起在滨州市周边租下了一块300亩的土地,搞起了生态种植。


一开始,招员工、办认证、拉客户等等事宜都是交给了年轻的职业经理人去做,穆大姐回想起来,这些年轻姑娘确实很能干,她们帮助农场渡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


而如今,穆大姐的万绿农场中种了近30种蔬菜,喂养着四五种家禽,这些肉菜会配送至市里的客户手上,农场里还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餐厅和一个3亩的玉米地,玉米地里的玉米都是来自市区的学生们种下的。


图片

万绿农场 图片来源:万绿农业官网



非凡的产品


万绿农场的蔬菜都会配送到客户手上,穆大姐对我说,这批客户都非常非常忠诚。而这种忠诚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产品的质量上,她说,“我们是靠口碑的”。


穆大姐家的西红柿最深得人心,因为成熟度较高,所以果体更软,水分更足,有客户买回去直接就能炒出番茄酱,小孙子尝过之后再也不吃别的西红柿了,也有孕妇顶着大肚子开到农场,找到穆大姐求购西红柿。


图片

万绿农场的西红柿 图片来源:万绿农业官网


甚至还有人把焯过芹菜的水一起喝下,认为这样很降血压。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当消费者重点对待某个品牌的商品时,这个品牌不可谓不成功。



社群是黏力


在农场刚起步的时候,餐厅用以接待到此团建或游学的单位,但餐厅的食材消耗相比种植收成来说微不足道,而销路又还未打通,穆大姐和员工甚至会把菜带到菜市场,铺在布上叫卖。


而当一群在餐厅里吃过饭的医生嚷着要穆念华做配送时,转机来了。


因为医生同属一个单位,所以他们当下拉了一个微信群,往后万绿农场一周配送2次,配送的前一晚大家在群里沟通好订单,配送当天则完成采摘与收货。


老实说,配送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万绿农场的蔬菜并非是配送到住宅,而是配送到客户的工作单位。如果说配送到住宅是商家-个体消费者的直接联系,那么配送到单位则是在商家-消费者的直接联系的基础上,加上了社群的运作。


穆大姐并非有意做此安排,但却凑巧走上了一条捷径。


图片


首先,配送到单位与配送到住宅相比,分拣与配送成本大有降低,并且或许对商家与消费者来说都更加方便,毕竟我常常在上班时接到收货电话——“喂,请问是xx吗?你的快递到了,请你按一下门禁”,“……我不在家”,“那怎么办”,“嗯……”


其次,当客户的单位是社群时,商家的影响力则会因为人们的趋同得到大大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一个人看到身边的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则具有了一定的吸引力。另外,穆念华提到,万绿农场最大的客户群体是医生,30多块钱1斤的百合都被他们抢光了,而由于医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医生群体的行为更容易影响周边的人。


图片


最后,消费者与商家通过微信群来沟通、下单,在单纯的交易往来中添入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温情色彩,并且不同消费者在群里的互动也有助于增大消费者对商家的黏性。


如今,万绿农场为十几个微信群供货,而不管菜价比普通价格高出多少,总是被一抢而空。


70岁,不止步


穆大姐曾经到过新农堂在杭州举办的A20,我问她对她有何参考意义,她说听了上台嘉宾讲了之后,知道了新的东西,发现原来年轻人都玩得这么新潮,挺有意思的。


穆大姐做农场的初衷与目的,并非是将其发展成一项赚大钱的事业,而是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的食材,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用堂主的话说,这叫“半农半生活方式”


图片

穆念华展示农场的葡萄


我问过她,现在农场的产品不愁销路,甚至标上高价的产品也供不应求,有没有想过扩大自己的规模,她说,“我不想,我觉得够了”。


但她仍在不断学习。她每年定期聘请技术员来农场授课,并且每当有课程的时候,穆念华都会通知周边的农民,有时候甚至借村里的“大喇叭”吆喝两嗓子。现在,这里几乎月月有“大课”,而且是按需培训。农大教授、农业局技术员、农资企业技术员等等都是受邀对象。当地的7户农民从农场学完技术后,回家种起了大棚。


她最头疼的问题时是农场员工年龄太大,一共30个左右的员工,最年轻的都有55岁,这样一来,农场的生产效率就相对低了些,员工也容易劳累。她正在四处寻找便于操作的自动化机器,希望能够减轻员工的负担,也让农场更为高效地运作。


但买了许多机器,交了许多学费,还是不会弄,很多机器刚买来就被用坏了。我听到这里脸都纠结了,但穆大姐呵呵一笑,说她还在继续找合适的机器。


“什么时候不找了?”


“不知道。”


图片


我们牢牢紧盯的盈亏,似乎在穆念华眼里并非有多么重要,所以她才能花七年时间等待收支平衡,才能不停地“交学费”,才能在说起这些事时还能真切地微笑。


“你现在感觉幸福吗?”


“特别幸福。”


坐在她对面的我,好羡慕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啊。


图片

穆奶奶与我


在她来济南参加新旧动能研讨会的当晚,我好不容易把她从去往机场的路上截下,她告诉我,“我要去长沙看看项目呢”。


这位刚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虽然步伐稍显缓慢,但一直在路上。


希望我到了70岁,也能是她的模样。


前6年一直在亏钱,去年开始才有了盈利苗头,但穆大姐过得很开心,做农业赚钱很重要,但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吧!


(作者:傅馨莹,主编:财哥)



▼免费报名倒计时第5天!堂主农业史上最长演讲


门票申请方式:扫描下图二维码图片


▼绝对农业史上最有逼格的会场图片

▼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堂主新零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