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相信人与人的本质差别,是认知的差别,所以一听到《认知方法论》的专栏上线,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购买。这也是我第一次每天等着文章的更新,认真记录要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01 学习笔记
1.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完全虚假的世界里,你的所有认知,连同你的行为都是虚妄的。
2. 奋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扶手电梯里。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事情,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值得做的事情。
3. 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有没有让你想到笑来老师说的“问题的答案在别处”)。在同一个思路上,努力再多也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把问题变得更糟。
4. 你的思维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没有一个跟你现在的思维区别开的着力点的话,努力是完全无效的。
5. 比盲点更致命的是“盲维”,就是对某一个维度缺乏意识和感知。
6. 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
7. 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挣扎的状态
02 我的思考
1. 关于“奋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扶手电梯里”
这句话特别像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常说的“班级要形成合力,如果班级整体是进步的,那么每个人也都是在进步的”;又像在说,房价的快速上涨,是因为搭上了经济发展这趟列车;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很努力的要去大公司的原因。
这是认知学习的第三天,虽然我还没有摸到什么门道,却好像有一点开始懂得,关于某一个点的真正的认知,是可以贯穿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的。
2.关于“你的思维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没有一个跟你现在的思维区别开的着力点的话,努力是完全无效的”
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它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爷爷奶奶的口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原来这个道理我们早就已经接触到了,可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机械重复的无觉知状态。真的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
顺便在专栏留言中立下一个flag,将《认知方法论》的学习目标定义为“做一个能够觉知自己被困在局中,并带自己走出困境的‘旁观者’”。
3. 关于“盲维”
说到“盲维”特别想要感恩我身边的朋友们(当然也包括正在阅读文章的你),每当我遇到困境和想不通的问题时,你们总是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到并帮我指出问题的关键点。对于“盲维”除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抱团”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或者说,在我们认知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抱团”学习的方式,来加速自己认知的升级。
而对于“抱团”成长,我能想到的关键点,一是要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接受他人的建议;二是要做到接受但不盲从,搞懂他人建议 背后的逻辑。
4.关于“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
我们都知道在遇到可能会导致争吵的场景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找到让自己产生情绪的问题点,再问问自己,这个情绪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实践下来会发现,95%以上的问题就都能够得到解决了。
这样看来,所谓的“定性”,是我们带着情绪给问题贴上的标签,跳出情绪,标签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5.关于“提问”
从上学起就总是会听老师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现在呢,每次听在线分享也总是会有提问的环节。在那一刻我的脑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处于放空的状态。
现在我明白了,原因要么是我根本没有进入嘉宾分享的维度,也就是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要么就是死死的困在了嘉宾所分享的维度里,没有多一点的思考,也没有跳出现有的问题来审视全局。
所谓的“学会提问”,其实学习的也是一种思考方式,一是如何在现有的维度里深入思考;二是跳出现有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和证明现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