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农业,一场大雪,一夜破产!》一文,引发巨大讨论,阅读量超过10万。
通过文章留言,大家最关心两点:一是农业保险,二是大棚质量。
那雪灾后,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先说农业保险:损失200万,农业保险赔偿10万
此次雪灾,安徽省初步统计出蔬菜受灾面积88.57万亩,绝收面积16.43万亩,蔬菜棚室倒塌面积19.2万亩。
对于农户来说,迫在眉睫的是通过农业保险来挽回成本,尽快恢复生产。
雪灾压垮大棚▼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安徽阜阳的农户宋雷,大棚垮塌后蔬菜被冻坏,基本全部绝收,这次预估损失有上千万元。
那农业保险能赔偿多少钱?
之前有次受灾,宋雷损失200多万,只获得10多万赔偿,也就是说保险的赔偿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的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在中国,保险为什么保不了农业?
保险公司对损失的核算与农户对损失的核算,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一、保险公司总是找各种理由少赔钱
比如大棚的赔偿,保险公司规定得整个大棚的钢架倒完才赔。
有个堂友整体钢架倒了,但是保险公司说配件还能用,就少赔了,让人哭笑不得!
那要把矛头对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也冤啊!
二、损失核算,农产品价值没有衡量标准
农业难保就难保在,损失没有衡量标准,完全看保险公司的心情,想给多少就多少。
甚至,很多保险公司规定农产品是不能投保的,只有固定资产,比如大棚才能投保。
因为,农产品价值难以衡量,这是农业保险保不了农业很重要的原因。
三、国内“成本保险”的弊病,国外是“产量保险”
中国的农业保险叫“成本保险”,核损赔偿标准是依据灾害发生的时期。
而农户申请赔偿时,评估损失是按照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的产值,而保险公司只是计算产品生产期时的秧苗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赔付金额10多万,而实际损失却是200多万的原因。
与中国的成本保险不同,国际上的农险是“产量保险”,这种模式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损失、产量损失计算在内,根据整体损失进行赔偿。
四、地方政府对于保险公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保险公司面前,地方政府是没有话语权的。
毕竟保险公司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农业保险本就不受保险公司待见。
实际情况是——保险公司现在做农业保险,也是因为要给国家一个说法。
农业部发布保险指导方针,最终执行是地方保险公司,但地方保险公司是听命于总部的,跟当地政府等级不一样。
受灾严重的真正原因还是大棚质量差
保险只是亡羊补牢,灾情处理不当也不是主因。
大棚垮掉的真正原因是——
前期大棚建设上,不管是结构、设计和材料都有问题,很多大棚是粗制劣造、偷工减料的。
为什么会出现大棚质量问题?
很多人怪农户不舍得花钱,其实还真不一定是这样,有些事情不是农户能控制的,这是个系统问题。
首先,建大棚的钢材就有问题。
虽然钢材有国家标准,但是落实的很差,钢材厂偷工减料特别严重。
比如说厚度、强度、镀锌层......这些标准都作假,尤其是很多小厂生产的。
其次,农户不会偷工减料,但承建方会。
很多偷工减料现象,并不是农户所为,而是承建方。
很多大棚项目需通过政府招投标项目的方式,并且只能从招投标名录的企业里选承建方。
承建方嘛?本来需要32的钢管给你换成钢管,本来50-70的间距,给你做到1米,至于门头撑和立柱,能不做就不做。
为什么承建方敢如此胆大妄为?
为什么非得通过承建方?
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因素是——国家补贴。
作为农户,自己建大棚投入太高,而且很难拿到国家补贴。
政府也不会扶持小农户,小户很难申请到大棚项目补贴,而大型项目一般需要通过承建方。
承建方在中间起什么作用?
通过招投标项目或者政府指定的承建方,承建方起得关键作用是帮大棚项目最终通过政府审核,拿到国家补贴。
承建方成为了标准制定者,也是标准实行者,你说怎么可能会真材实料?
粥里面也有很多老鼠屎,很多农户通过大棚项目套国家补贴,所以虚报大棚面积,降低大棚质量。
关于大棚项目,行业人士给出的建议是——
政府出具标准,如钢材标准、钢架间距、承重能力等等。让农户自己来做,然后由政府验收合格后,再给补贴。
农业保险和大棚质量,这两大问题不是某方面的问题,而是系统问题,这个环节上的所有人都有责任!
新农堂是新农业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和商务平台,发起三届A20新农业盛典是新农业第一展会,致力于发现和推广新农人,被誉为“农业G20”“五星级的农展会”,致力于重塑中国农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