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篇】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舒明月
名为比喻篇,实际共感啊联想啊这些修辞手法都算在内,总之就是拿一物比一物,由一事关联一事。 最近开了提升文笔的微信课程,又在“在行”APP上做一对一的写作咨询,回想起来,我几乎对每一个学员都强调过:比喻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法。 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被识别为“文采斐然”的作者,往往具备擅用比喻的特质。事实上,神经科学家已经对艺术人群擅用比喻(Metaphor)的共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期TED演讲正是在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成果,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了这些人的大脑异于常人。 我断定,张爱玲绝对在这方面基因突变到一塌糊涂了。且看看她那些妙喻: 果然,姚先生大大小小七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说也奇怪,社会上流行着古典型的美,姚太太生下的小姐便是鹅蛋脸。鹅蛋脸过了时,俏丽的瓜子脸取而代之,姚太太新添的孩子便是瓜子脸。西方人对于大眼睛,长睫毛的崇拜传入中土,姚太太便用忠实流利的译笔照样给翻制了一下,毫不走样。姚家的模范美人,永远没有落伍的危险。亦步亦趋,适合时代的需要,真是秀气所钟,天人感应。 头一次读这段就被秒杀了,妥帖、新奇到极致。比喻本就是一种勾连,但这个“忠实流利的译笔”比喻里,本体和喻体又统统是某种勾连,所以交错地结成了网,把读者罩在里头,目瞪口呆。 比喻的大德当然是要妥帖,即本体和喻体确有明显相通处,这是一条及格线。及格线以下的比喻长这样: 听到这个消息后,哥哥姐姐像青蛙一样哇哇叫,我在地上翻筋斗。 她身体蜷缩着,像一只倒干了粮食的瘪口袋,又像一只钻出了飞蛾的空茧壳。 陈鼻坐在我家门槛上,灶膛里的火映得他满脸闪光,那个巨大的鼻子,像一块结了冰的萝卜雕成。 以上几句都出自莫言的《蛙》。我常拿莫言做靶子,实在不是跟他有什么仇什么怨,而是因为当代文坛的主流作品几乎都读不下去,近两年也就通读过莫言的《蛙》以及其他几篇短的,要举例只有拿他的举。 莫言的文风向来急躁,上面的…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