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关注者
56,433
被浏览
17,648,362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我在20万考生中排名前五。进入北大获得新生奖学金。论天赋,人人都有,上不封顶。论努力,人人都会,也上不封顶。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最有天赋的,也永远无法保证,他是最努力的。但唯有认知能够驾驭天赋和努力。唯有认知才能让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展现出来,产生难以想象的核聚变。

回望高中岁月。读到博士、到工作,再回过头来看高中、看高考,有如下几个认知需要打破。

0. 我没有天赋

天赋是个魔咒。相信自己没有天赋的人,堕入深渊;相信自己有天赋的人,会倍加努力。那么到底有没有天赋?

当今世界,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如何练就技能的人里面,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没有之一。直到2016年,艾利克森本人才发表了原汁原味的“刻意练习”专著。这本书刚刚出中文版。名为《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里,埃里克森用几十年时间对成千上万各个行业的顶级专家的研究,得出了不用以往的认知。

埃里克森说,所谓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从数十年的研究中发出的清晰信号是: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这些人拥有的重要才华,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才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如果和那些杰出人物交谈一番,你会发现,他们全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

埃里克森说,提醒人们: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通常认为,某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但我们现在知道,这种预先确定的能力并不存在。大脑是可适应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这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因为如今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们能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在才华。在这个全新的世界,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一些固定潜力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相反,潜力好比可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成为任何领域的很厉害很厉害的人,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埃里克森称之为,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够踏入这个阶梯。

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认知。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中写道: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在她的早年岁月,她并不知道她又天赋。即便我们认同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不知道居里夫人究竟有多少天赋。但无可置疑的是,她的认知,促使她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即便经历了许多失败。能对自己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她的人生开启了,正向的自我实现预言。她认为自己有天赋,然后努力,屡经挫折,成功了,然后,她证实了自己的预言。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句“我没有天赋”,就已经把自己打入了五行山下。

其过程,是复杂的。

1.你不行

刚刚进入高中那段时间,虽然知道三年后即将高考,成绩也一般,但周末还是想着跟好友看电影。父亲提醒过我很多次,高考的重要性,尤其是,三年时间,转瞬即至。甚至,用很严厉的语气告诫我。可我当时没感觉。到了高二,我已经拼命在学习了,夜夜挑灯夜战,除了周末下午有一两个小时去书店,并没有浪费丝毫时间,但成绩却没有多少长进。那时候,父亲已经不再提醒我了。因为他不但看到了我全力以赴,而且已经看到了我的忧郁。他的话语改变,他的神态,让我产生了无可名状的心绪。父亲可能不对我抱有多大的期望了。即便我知道,他的改变,来自对我努力的认同,来自对我的理解,因此不愿给我增加负担。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很小就倒背如流,像口头禅一般的熟悉。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每一次失败的打击都是沉重的。我至今还记得初中时,有一次其中考试没考好,有个周末,我在家里郁闷了两天。接下来的家长座谈会,我甚至不愿意让父母去参加。而到了高中,考试更频率,成败更重要,失败的次数也太多,多到近乎让自己麻木的程度。知道高二下数学还考过70多分。那可是150分的考卷!

对于许多人来说,失败绝不是成功之母,失败却是下一次失败的源头。因为,每次失败都会伴随着一个强烈的意识:你不行。

从高中起,你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暗示你,甚至明确告诉你:你不行。在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年龄,这句话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些人可能是同学,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很亲近的人。要排除这些干扰很难。尤其是你最亲近的人,对你不报期望的时候,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伤。

最难对付,最难抗拒,真正会让人陷入绝境的是,“你不行”这三个字,不是别人,而是你告诉自己的。这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不如意之后,你对自己的无意识的认知。

“你不行”这个认知,起于,强化于这样的心理过程:

对自己的高期望——>落差——>各种努力——>不见成效、失败——>自己是个失败者——>看到了行为上的更多失败——>觉得自己无能——>犹疑,彷徨,焦虑——>不甘心,纠结——>身心疲惫——>更容易做不好事情——>进一步的消极暗示——>“你不行”。

破除这种认知的办法,最关键是,对事不对人。每一次失败,都总结具体原因、具体的操作步骤,然后找出改进的办法。不要对自己下结论。

我知道这个过程很难。但即便很难,只要一步步做下去,你有望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有力的行动,将不断驱动你进入良性循环。因为,高考并不残酷,残酷的是,你被自己打败。准确的是,被上面的认知过程打败。

埃里克森在“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这一节里指出: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证据来证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人们真的会遇到绩效和表现完全不变的极限。相反,我发现,人们通常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放弃并停下。”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失败,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尤其对于高考,如果没有天将厄运,那么所有的失败都是被自己打败的。绝大多数人,都抗不过这个过程。在自己的目标、梦想面前,无望的任命的。结果就是这三个字,“你不行”。或者,“这件事儿,你不行”。

所以,那些伟大的电影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主题。无论是鸡血,还是励志,它们总是不断的提醒:不要轻易告诉自己,“你不行”。

在史泰龙的经典《洛奇》里,老去的洛奇在街上,向对面的儿子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你不会相信这个。但是你原来就这么点大,我把你抱起来对你母亲说:这孩子将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孩子,这孩子将成为史无前例最棒的人,你长大了,又好又美妙。看着你长大,每天都是恩典。接着你要开始自力更生、走入世界,你做到了。但是在某一时刻,你变了,你不再做你自己了,你允许别人指着你的脸说你不好。日子难过时,你开始找东西去责备,比如说巨大的阴影,让我告诉你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情,这世界并不全是阳光和彩虹,这是个十分卑鄙肮脏的地方。我不管你有多狠,只要你允许,它会永远的把你打得跪在地上。你、我、没有人,能打得比生活还重,但重要的并不是你能打得多重,而是你能挨多重的打击,并且坚持向前,你能承受多少并且坚持向前,这样才叫胜利!要是你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去争取你的价值,但是你要愿意去挨打,而不是指着别人说是他她或任何人拖累了你。懦夫才这么做,你不是懦夫。

再如,《当幸福来敲门》里父亲跟儿子说的那段话,也是这部电影里最经典的对白:


这些鸡血与励志,能帮你抵抗“你不行”。但真正让你转变的是,是另一个认知与行动的循环。

目标——>行动——>点滴的收获与进步,很小很小很小的成功(达成目标)——>再接再厉、扩大战果——>继续行动——>更多的很小很小很小的成功——>把握进步的能力增强——>进步的速度更快——>更大的成功——>杂念越来越少——>更多、更快的成功——>自信——>心态平和——>更加专注——>更大的成功——>学习就像打怪升级的游戏。

所以,我说,以高考为准绳的高中,最重要的是在认知和行动中,练出气概,练出认知,练出行动力: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不失当下。大丈夫,以一日论成败。

一日进则一日成,一日退则一日败。

当断则断,当行则行,把握当下能把握的点滴,才是英雄豪杰所为。

2.高考决定命运


高考决定命运,这个观念,让某些人拼死一搏(例如会宁),也会让许多人手足无措、惶恐不安。

无论高考多么重要,它都不会决定命运。

高中的历程,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分叉点。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并非升入何等大学带来的命运改变,而是一个人对自我提升的基本认知,以及在此后人生道路打下的抹不去的烙印。

高考也并不残酷。残酷的是被自己打败。更残酷的是,败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败的。最残酷的是,成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成的。顶级残酷的是,不知道自己一天学习究竟为了什么。

3.依赖

我在高中时曾经依赖过许多东西。比如,参考书。为了买某某宝典,为了买宝典的最新版本,我曾经大费周折。事实上,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一个好的伙伴,或者是同学、或者是老师。他可以教你许多题目,帮你答疑解惑。事实上,他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刻苦努力。比如说,打着手电筒在宿舍被窝里读书。比如说,争分夺秒的挑灯夜战。事实上,这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比如,某某名师。演讲,视频,等等。事实上,这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这些,我都经历过。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其他的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你可以依赖的唯一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你依赖的是,你的信念,你的认知和你的行动。

我当年并不知道信念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我也没有刻意编制复杂的信念。我只知道一点,此时此刻,以及任何一个阶段,只要下功夫,总是能有改进、能有提高。

我可以信赖的认知是。我总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认知。总是可以找到其中的破绽,总是可以找到其中可以遵循的好办法。总是能发现可以改进、提高的空间。

我可以信赖的是行动。“智慧不是知道,智慧是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只有行动能改变一个人。而行动,总是来自一点一滴。能把握点滴的行动与进步者,为大丈夫,为真豪杰。

4.靠掌握知识取胜

如果我们把数学的本质当做思维技能来看待,我们立即能回答很多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平时做题不错,而考试成绩却不佳,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把数学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因为考试的时候,就它不会考同样的题目。题型还会变动,我们的记忆是会波动的,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个思维技能,我们就会发现,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稳定得多,技能比知识的记忆要快得多,技能往往是一种自动化的东西,而知识需要想半天。

可能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技能究竟有什么差别?

举一个例子,看过一万遍钢琴谱的人会弹钢琴吗?甚至弹过一万遍1234567的人,能弹好曲子吗?显然不一定啊。所以当我们去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看许多遍书,不一定有效。看许多遍视频,也不一定有效,即便是练过许多题目,也不一定有效,因为这么做的人多了,考的成绩不理想的。这么做的人,考的成绩不理想的人,比比皆是。

什么是思维技能?以数学为例,做过下面这件事,你就明白了。

(1)掌握数学思维:推导一切可以推导的,证明一切可以证明的,独立作出书上所有的例题。

(2)梳理数学知识:用框架图、思维导图的方式,让数学知识在大脑中高度有序化,随时快速调用。

许多人把高中的学习看做知识学习的胜败,在我眼中,学习不是发生在大脑中的事情,学习是包括动手在内的身体运动!

把技能当知识学,是学习的大坑。反过来,把知识当技能学、把技能当机能学,就是学习的捷径。

5.大量刷题始终是重要的

许许多多的老师,许许多多的人都强调大量刷题的重要性。刷题的确重要,但没有质量的刷题,近乎毫无意义。越刷越有挫败感,越刷大脑越乱,越刷心里越没底。

少即是多。不要小看搞懂一个提醒,一个解题方法,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细节,以及其中的逻辑。

欲速则不达。想想看,多少人急于刷题,急于做许多卷子,看许多参考书。没有深入到知识与技能的深层,表面上的多,没有多少意义。

先慢后快。每一道题,每个一个知识网络,每一个题型,每一个解题方法的掌握,本质上是你的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是不断加快的,不断增强的。在把握一点一滴的过程中,是把握住进步的能力提升。那意味着,你可以把握越来越难的题目,在相同的时间下,累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最后,关于刷题,是本末的关系。刷题是末,把握进步才是根本。如果把握不住刚刚学到的东西,刚刚出错的题目,刚刚弄懂的题目题型和方法,那么刷再多的题,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用效率要求自己,不断提升速度,你的刷题速度会越来越快的。进步本不是不求快,而是稳中求进,越来越快。

在开疆扩土,稳扎稳打过程中,知识网络已经在你大脑中清晰如地图的时候,基础知识的题目,你近乎不会出错的时候。你就要开始猛烈刷题,练出速度和精准度,攻克更多的题型,掌握更多的技巧。猛刷题的标志是,你进入了游戏班的打怪升级的过程。

我在北大有一位师弟,物理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法国巴黎高师硕士毕业后,回国创立了互联网大学——“万门大学”。他在高中时是这样刷题的:

为了考上北大,我高中前两年做完了47本物理竞赛教材!47本!很多做物理竞赛的人可能会觉得全中国的物理竞赛教材加起来都没有47本。不好意思,我就是找到了47本!还是在2004年之前出版的竞赛教材(我2004年参加全国决赛保送)。我觉得努力到一定程度,普通竞赛题看起来就像是十以内的乘除法,当时就是练到这样的感觉。

当你有能力刷题而不刷的时候,那就是你的懒惰了。

6.来不及

许多人突然感到虚度了时光。或者忽然找到了学习动力。忽然觉得高考临近。忽然发现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却感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不会的。就像那句名言说的,“当你感到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开始”。因为在那个时候,你有足够强的动力立即启动行动,哪怕是在以前你看来很困难的行动。而行动,是一切转变的开始。

相见恨晚,亦不晚。

永远如此。

7.我不擅长学习

最糟糕的自我暗示是,“我不擅长学习”。这个比“我不行”还恐怖。

如果你仔细查看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资料,你会发现,事实上,任何人都是超级学习机器。

如果你能驾驭自己这架超级学习机器,你就是超级学习者。其中的关键仍然在于认知。

认知无非三个结果:打破,建立,付诸行动检验。

淘汰有害的、低级的,筛选出有益的、高级的、可行的,不断在认知和行动之间迭代改进。走向永无止境的进步之路。

伟大的投资家和学家查理芒格说,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学习机器最可怕的一点是,每天那1%的进步。那不是傻学,不是拼命的学,而是动脑筋的学,是对学习过程的认知,以及认知的再认知,挖掘出来的进步。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力量,起初细微的难以辨别,等它显现出来的时候,却已经排山倒海。这里的排山倒海,并不是形容词。例如下图(以5厘米高的骨牌为奇点,以小于1.5倍的比例依次放大的多米诺骨牌序列,排到第31块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关键是,当你真的触动第一块骨牌的时候,这整个序列都会坍塌):


换一张,你们更熟悉的图片:




而事实上,最理想的进步都是这样的:

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个低谷中一蹶不振,因此,停滞不前的几率非常之大,近乎大的离谱。但超级学习者,会不断的,挖空心思的找到新的增长点。让自己的学习轨迹总体呈现出指数进步的态势。

至于一个人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1%,或者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水平,绝不是天赋、努力能够完全决定的。但认知的力量,足以让人建立自信,并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

其它的收获,同样抽象,暂时,还没有办法用图像表示。

如下:



评论区精选

你看我干嘛

我觉得你说的考试失败是本该考100分 但只考了99分吧…… 讨人厌的好学生

核聚(作者) 回复 你看我干嘛

150分的题,考70多分。这下不讨厌了吧?

王蔓蔓回复你看我干嘛

并不是,认知对人影响大很多,原来我也不信。

不才是个老师,刚教书没经验,碰到成绩差的基本多是批评,成绩好的多是夸奖,后来班级两极分化,差的越差,好的越好,我却没有办法。

后来想,反正批评也不管用,只能气死自己,不如夸夸他们,让他们开心,我也开心。然后不停的找那些差生的优点,没事就夸两句,后来发现他们坐的端正了,学习也进步了,不得了,然后就停不下来了,基本不说他们的坏处,都说优点,还给他们摆平前进路上的各种冷嘲热讽,他们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大幅进步。

人的改变都是从微小的地方改变起来的,后面一发不可收拾。

ok bluesky2( 2017/01/23)

非常认同。觉得很多不是天赋问题。而是心态和思维模式和性格问题。

人有一种懒惰,依赖一种固定外界事物的倾向,希望从外界灌输得到某种东西。所以有句话,优秀来于孤独,所谓孤独就是独立的思想。

善于总结思维与学习技巧的习惯是很重要。

数学题里侧重思维技巧。

物理觉得的直觉感受客观事物的能力最重要,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这超出了技巧方面,物理是最不需要大量做题的科目。

越是深层的思维上的技巧东西越需要自己总结,很难从老师那里得来。这些深层的东西有的也比较抽象,不大适合老师作为知识一样灌输给所有人。

还有一种学习要有偷懒的理念,讲究实效。会做的作业题可以跳过去,不需要过多反复练习,腾出时间学习其他的或者玩乐都行,适当抄作业没啥不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为了解决因做题少而做题慢或者粗心的问题,可以专门做速度与细心的训练,考试前做最有效,这不是大问题,短期可以提高的。不要太听老师话,不要太全程认真听课,因为多数老师讲的内容都是书上有的,自己看时间效率高的多。反正就是怎么懒,怎么效率高,怎么轻松怎么来。

===核聚相关文章===

  1. 逆袭利器:自强学习法和进步本 —核聚专栏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你在高三用了什么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成绩?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高三如何恶补数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哪些因素导致了高考竞争中的劣势?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8. 距离高考还有 144 天,生物和化学这类「文科性质的理科」如何正确提分?
  9. 怎样练就一颗强大的心态,能做到考试不紧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怎么治疗考试综合症(考前失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1. 高一想要开始认真学习 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才能高考取得好成绩?(文科方向)?
  12. 高考有多残酷?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专栏:核聚

微信订阅号: 核聚(heju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