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姊妹题: 1、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2、在学习高中英语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3、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有…
关注者
20,060
被浏览
1,791,22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语文这个学科在高中几个学科当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首先,语文高分段的人数相对较少。

作为一门150分的学科,大家感觉语文高分段(130+/140+)的人数明显低于英语和数学两科。这对一个设分150分的学科来说是不合理的。


而且,从最终高考的成绩分布来看,除了要冲击全省前十的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只要自己的数学、英语和综合比较优秀,语文只考个120多分并不影响他们录取到一个不错的大学。因为大量语文成绩不突出的学生之间,反正也拉不开差距。


尽管如此,在2016年多省回归全国卷以后,出现了一篇所谓的湖南家长质疑河北语文140+的考生,不合理地偏高。质疑的矛头直指衡中。要知道衡中很多老师对学生语文的要求就是130分,而从结果上看,并不是一个噱头。


第二,语文学习提高的路径不够清晰。

很多语文老师非常强调素养、要学生多看书。当然初衷是好的,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对于很多语文学得不好的学生来说(其中不乏数学英语物理三科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这个方法并没有直接的作用。


甚至也有很多理科生会觉得,语文强调素养,就好比数学强调智商一样。我知道智商/素养高了,数学/语文一定会上去,但是问题是我就是一个没什么文化/智商的人啊。


对于很多理科生(甚至竞赛生)来说,提高一个科目,就是往这个科目上堆时间、刷题,但是语文老师给出的语文提高路径,却不是那么清晰并且奏效。很多学生盲目地刷了很多语文高考题,仍然看不到进步和提高。这导致了语文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沦为一个“性价比”不高的科目,在语文上花时间不如多刷几套数学题。


第三,学生对语文的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很多想提高语文这个科目的学生都需要扪心自问一下:语文这个学科各种题型的知识点,能不能像数学公式、物理模型、化学方程式一样,清晰全面地在一张纸上罗列出来。


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连自己的知识缺漏在哪里都不知道,连每次考试的丢分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语文要想上130分,怎么有可能?


很多高中学生对待语文学科的态度,处于一种也想过好好学,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状态,因为既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漏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提高。


任何一个学科都应当有其明确的知识体系,或者更功利一点说,考试也该有一个考试范围吧。这不是老师没讲过,而是没有强调过,而学生也不重视。


因此,语文真的想像数学、英语那样,以130分为目标,而不是拿个120分得过且过,一切都必须围绕着清晰的知识体系来,对应不同的知识点,找到回答问题的套路方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知路教育帮(czljyb)

------------------------------------

吐槽完毕,以下是正文:


问题是学习语文有什么好的经验,从我上面的吐槽就可以看出我的观点,语文的学习和考试并不是割裂的,一些语文成绩不高的学生或者自以为自己语文非常6的人,都是在连语文学习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地反对语文应试。


于是接下来的回答,我希望从语文应试的角度,反过来谈谈语文学习。


---------------------------------

议论文写作:争议最大,误区最深

作文对于高考语文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凡是高考语文能够稳定在130分以上的学生,语文作文都必须在50分以上。无论是语文总分在100分出头,还是在110分到120分之间难以继续提高的同学,作文都是一块大分值的“肥肉”。


很多人觉得语文作文就是一个看脸的题,字写得好看就高分。实际上我在另一篇文章当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作文当中字体确实会影响最终的分数,但是对于作文目标在50分以上的学生,光有漂亮的字体

高考语文作文,哪种字体更受评卷老师偏爱? - 陈柞同的回答

高考作文从分值分布来看其实很有意思,除了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字功底差,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无法满足字数要求之外,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审题立意上,连带着后面的结构框架、论证都出现问题。分数落到40分以下的学生,文章往往存在着偏题、离题的问题。分数在40-45分迟迟无法突破的学生,也常常存在着剑走偏锋、扣题不准、结构混乱等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堆砌辞藻、“打磨语言”、“名人开会”反而成为一种最简单直接,但事实上,在如今的全国卷、地方卷的模式下,并不是那么有效的提分方式。


议论文的写作与考察可以分为工具性、文学性两个范畴。工具性,即是要求立意明确,行文有逻辑、有条理,表达清晰。文学性,是指文辞华丽、文采飞扬。


非常可惜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在议论文的审题立意、辨证逻辑、论证方法、论证技巧等方面花费的时间过少,甚至很多老师的作文课往往都是“讲解范文+当堂作文”的模式,学生也鲜有就同一篇作文与老师反复修改求证的经历。最终的结果是即便作文穷尽了辞藻,得分总是无法达到预期。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文学性可以依靠大量的模仿、阅读、甚至辞藻堆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议论文的工具性则需要一个更加细化的指导,包含拆解作文题目、分析高分作文、练习如何搭结构、展开论证等步骤。


一套完整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必须包括:审题、分类、立意、结构、论据、论证的具体指导,目的就在于使行文更加有章法,使强化训练变得更加有方向,使所有的文章不是滥俗无意义的套作。


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如果时间不是特别紧张,非常推荐在平时的阅读中,一边学习文章的结构框架,一边积累作文素材。为了学习议论文的框架,阅读素材不应当选择散文随笔、小说等结构不好把握的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在社论社评、评论性文章、学者的学术作品和通俗读物入手。这类文章的论点、分论点、逻辑结构、论证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相应的也比较好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做现代文阅读最喜欢这类文章的原因)。


对于只是希望拓展课外阅读的学生,尤其是时间有限的高三学生来说,建议挑选喜欢的文章进行精读,去思考几个问题:

“文章为什么说服了我?”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观点之间关系是什么?”

“作者先论证什么再论证什么,为什么以这样的逻辑展开?”

对于文章搭结构的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对文章进行精读的时候,可以在一张A4纸上把文章的开头结尾、每段的主要观点、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罗列下来。这个方法比较花费时间,不适合高三学生花大力气去做。


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思考深度较深,完全可以尝试一些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的学术作品或学术型通俗读物,比如三联书店的新知文库,当中的《逼近的瘟疫》、《路西法效应》、《枪炮、病菌与钢铁》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最后说下作文素材,其实,积累素材无非:名言、事例、观点三大部分,这里分开来说。


名言部分高中其实都会帮学生进行整理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阅读去积累。 有些学生喜欢“拿来主义”地看一些高考高分作文(尤其开头结尾),但要注意分析这些高分作文是如何使用这些名人名言的。


事例就是名人轶事、传说神话、小说传记、新闻事件这类,靠学生的积累和课外阅读。这类事例类的素材其实挺好用的,因为一个事情可以多个角度去解读,所以一个素材也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被大家用滥的苏东坡李白就是这些。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从下面三个地方积累:

一是休息的时候可以看一些经典电影(别看电视剧,会累死),比如经典世界名著改编的《悲惨世界》、《飘》等,或者《少年Pi的奇幻漂流》、《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等;


二是可以看一些名家写的其他名人,比如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北岛的《时间的玫瑰》等;


三是一些时事类文章报道的名人、艺术家、科学家,这里我就不罗列了。


一些学生也喜欢去积累希腊神话当中的事例,人物名字洋气,情节寓意深刻,文章结构短小,所以也很适合用作素材积累。

最后是观点,这里不建议做专门的积累。很多写作文总是因为剑走偏锋而拿不到高分的学生,往往都是存在审题问题,前面已经讲过,我自己高中也是这样。


当然,必须强调一下,不要矫枉过正,现在全国卷的作文趋势下,写作文不是完全靠事例、靠“名人开会”能够堆起来的了,素材一定是建立在好的审题和框架前提下。


--------------------------------

古诗词鉴赏:知识框架+刷题积累

古诗词鉴赏属于语文知识框架中的基础知识,在这个版块中无论是考察的能力要求还是答题套路都是非常清晰而单调的。在古诗词鉴赏这个知识版块上并不需要非常高超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每次考试哪怕丢1分丢2分都是很可惜的。


古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无外乎三项,即:内容、手法、情感


在古诗词鉴赏上仍然有缺漏的学生,应当在课下做这样一个工作:

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把平时学习、考试中遇到过、学过的所有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一个知识框架罗列一遍,再将参考答案中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与之一一匹配。

在这之后,每次回答古诗词鉴赏问题时,回想这个框架当中的单个知识点,逐个检索需要题目考察的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去回答问题。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什么点答到了,什么点没答到,对照标准答案也能够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丢分点在哪里。


比如说手法题,第一步要明确手法名称,第二步对手法进行分析(结合手法翻译诗句+使用该手法的效果),第三步分析作者情感。你总结来总结去,发现什么题都得写上作者情感,无论原题里面有没有明确问,这样每次才能做到对得清楚,错得明白。


16年的北京高考题,给了两首诗,然后问: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游山西村》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被题干迷惑了,说这是考内容呢,没考情感啊。但最后得分点里面还是有情感分。一个“套路深”的学生答题,就算自己没想着写上作者情感,在答题模板的提醒下,也得写上。


古诗词鉴赏这个模块,只要做好知识框架的梳理,借助每次考试和作业的标准答案将答题思路和套路融入知识框架当中,拿高分并不难,要拿满分还需要做一个额外的工作,即刷题总结。


很多学生会发现,全国卷的考题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不时像北京卷一样灵活化出题。比如在题干中并不直接问某种手法,或者对知识的考察更加细致、包括手法的定义、常见用法、手法的判别,甚至这个手法的典型诗句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把握题目。


因此,仅仅有知识框架和套路手法还不够,在做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每次遇到的新考法、新例子添加到原本的知识框架中,随着做题越来越多不断丰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考不倒。


举个例子,16年高考里面有道古诗词题目这么出的:“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中“声色兼备”是?看起来是灵活,像个新概念,但其实就是常见手法里面"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对这个手法足够熟悉,这题怎么都错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基本功要扎实,框子要先搭起来。


总结一下,一是基本功扎实,二是熟悉答题模板。当这个整理和刷题总结的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框架就已经印到了脑袋里,再怎么考都考不出这个范围。


----------------------------

文言文阅读:六招“硬功夫”

文言文阅读更明确,不多说,至少30篇文言文的硬功夫做基础,没什么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刷30篇。不过对于高中生来说,30篇真的不算多。)


什么叫硬功夫,就是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这六项。


事实上,大部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本上的文言文时,就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过去,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一个虚词“而”,到底是表顺承,表转折还是表并列都要清楚。


很多学生总觉得语文老师讲得不重要,或者课上听过课下也没有在专用的本子上做好这些实词、虚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总结,每次小测凭借短时间的囫囵吞枣,错了一两个也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缺漏就这么越攒越多。


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就好像英语的单词、固定搭配和语法一样,你不做积累、不总结课本的生词,在考场上不仅阅读速度上不来,理解文义也会出现偏差,更别说文言文本身还会考察的词义和句子翻译了。


对于想要在文言文阅读上有所突破的学生来说,真的必须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课本里给的文言文,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是不是真的懂了。在不能得到一个肯定回答的情况下,就必须逐字逐句地去看,不要先问什么是重点,没看过的,都是重点。


当然,在语文学科上仍然能紧跟老师的同学,想在文言文阅读上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持续地进行积累。


一方面,每次作业和考试中出现文言文题目的时候,都像之前一样,从六个项目总结一遍,这一工作可以越做越粗,因为本身到后期的时候你会发现,没什么新鲜东西,都是你总结过很多次的了,只要把不会的那几个挑出来背过就行了。


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的总结进行纵向的整合,比如这个“而”字一共有几种用法,都考过哪些典型的句子,都列一遍,方便记忆。做到这样,文言文才能奔着满分去。


-----------------------------

现代文阅读:文章分层+概括段意

先明确一下,这里的现代文指的是带有主观题的大阅读。


自古诗文不分家,现代文和古诗词非常像,都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运用套路的问题。只不过现代文的知识框架体系比古诗词更庞大,知识点更散一些,基本可以把古诗词那个体系给融合进去。


比如16年北京高考现代文有道题说: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你会发现,这就是古诗词知识体系里面,常见手法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一个分支,都没跳出核心知识的范畴。


再比如,看一下近几年的北京卷高考题,就会发现考的比较多的是,比如文章标题的作用,他给你换个说法,问你为什么使用这个标题,或者说这个标题的用意是什么,或者为什么选这个标题没选另外一个标题。那首先得能分辨,这种问法就是在考察标题的作用呢,还得知道一般标题作用题的思考角度有几个,一个一个套进去,再结合原文分析。


现代文和古诗词略有不同的地方,即现代文更强调一个训练方法,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训练的一个能力:把全文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归纳每层的段意,划出关键句。这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脉络,知道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遇到的每篇现代文阅读最好都能做这个工作。有些学生觉着烦,又没考文章的脉络,你老让我分层次,写层义浪费时间啊,但这个工作必不可缺,慢慢你会发现,进行了这一个步骤,不知不觉地你把握文章主旨更准了,抓得分点也更准了。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工作早开始早受益,而且后期会越做越快,一篇文章看一遍,自然就分好层了。


#写得好长,而且有点严肃,快来最后卖个萌挽救一下_(:3 」∠)_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知路教育帮(czljyb)